查看原文
其他

《装饰》2021年第11期介绍

装饰编辑部 装饰杂志 2022-06-09

 


(整体设计:蔡仕伟)


艺术设计月刊

2021年第11期
1958年创刊/总第343期
清华大学主办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承办



PREFACE

写在前面




近十年以来,我国对于城市更新话题的讨论越来越受到关注,这个现象并不难理解。在40年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还很低,改革开放初期的主要任务是快速扩张和建设,快速提升城市化水平。在这个时期,大拆大建是常态,虽有旧城保护、改造、有机更新等多种理论的引进,但主流显然是大规模的新建城区。经历了近30年的高速建设之后,我们的建设心态发生了变化,建设经验也在累积,由此对于城市建设的讨论自然也有明显的转向。
总体上,我们进入了以存量优化为主的模式,增量建设不再是主导,在这样的语境下,城市的局部更新就成为常态。更新相较于新建,往往需要更多的成本考量,这个成本里面既包含了建设成本(基础设施、配套服务、管理体系等),还要考虑社会成本,包括更新区域的人口变化可能带来的社会结构变化。其中有些社会成本,有时很难完全用经济指标来判断或估算。因此,“微更新”的策略就被越来越多地提出并付诸实践。社区更新即属于微更新的一种类型,更强调以社区作为问题的切入点和建设对象。
微更新策略的提出,不完全是出于成本的考虑,另一个现实问题是:无论中外,城市建设都无法做到匀质发展。几乎所有的城市,只要经历了一定时间的发展之后,都会呈现出斑块状的城市格局,城市内部出现区域落差,有些相对轻微,有些则比较严重,极端的就可能产生“畸零地块”,在寸土寸金的环境之中仍可能出现管理失序的空间。造成城市内区域落差的原因较为复杂,如开发时序的先后、管理归属的不同、政策导向的差异、产业变迁、规划调整等。这也就给微更新的具体实施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很难形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简单原则,而是需要针对具体对象展开细致的调研,最后形成方案。
各国在经历了高度城市化的发展之后——尤其是在发达国家——普遍认识到城市问题的主体仍然是人的问题,城市建设的焦点并不是硬件系统或一般意义的软件系统,而是人的归属感。现代城市既有流动性特征,同时也是许多人的家园,如何使城市真正成为人们的宜居家园,就变成一个具有很大挑战性的问题。“社区更新”的提出,显然是对这一问题的回应。聚焦于社区,自然就把人的因素纳入其中,同时社区又成为城市系统的一个基本单元,每个单元的优化、提升,必然促成城市整体的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讲,社区更新可谓切中要点。
人的因素的介入必然加大了问题的复杂程度。城市是不同利益群体的集合体,难免有利益的冲突和相互博弈,因此,社区更新的策略也不可能是简单化的、单一维度的,而是需要协调不同群体的多维度合作,才能真正生效。本期《特别策划》栏目以“社区更新”为题,呈现了多个国家的相关案例和经验,希望能对此话题的讨论有所助益。
城市犹如一个生命体,它永远不会处于静止状态,总是在变化的过程之中。一旦达到一定规模,局部更新自然也就成为常态。同时,城市作为一个生命体,必然受制于其自身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而呈现出一定的独特性。因此,别国的经验可以借鉴,却很难照搬,我们的城市家园需要我们自己更用心地去营造。我们的城市化进程仍处在发展期,相对后发的位置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让我们的城市建设走得更为稳健而高效。

方晓风




特别策划:社区·更新

栏目主持:贾珊


主持人语

“社区”一词是一个复杂且有争议的学术概念,早在1955年,社会学家希勒里就曾在期刊Rural Sociology发表论文Definitions of Community: Areas of Agreement,以辨析学界多达94种“社区”的定义。而从英文“Community”到中文“社区”的转译过程中,费孝通先生着意强调了社区的地域属性,以完善“共同体”的概念表述。中文语境里“社区”概念传递出至少两个关键信息,即地域特征和社会交往。但城市化和现代生活方式在向传统的“社区”概念发起挑战,虽然进程不同,但无论是欧洲基于教会的社区传统组织形式,还是我国基于单位机构的社区模式,都在以不同的速度瓦解,取而代之的以地产开发为主导的现代社区,其地域和共同体的特征受到极大的削弱,“社区”面临新的定义。


今天我们来探讨社区的问题,是因为社区是社会发展的缩影。社区的演变和国内外大量的社区更新实践活动是人类对社会组织方式和人际交往活动变化的回应。而与空间社区归属感淡化相对的是虚拟社区的蓬勃,这形成了社区概念不同的面向,也呈现了新技术对物质空间的冲击。宏观来看,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出现不同程度的置换,人口的流动性增强,以及由地产建设为主导的社区开发,无疑改变了社区人员的构成方法,社区成员间的共同点由共同的社会关系向相近的消费水平、审美趋向或价值观念转向。微观上看,家庭人口规模逐渐缩小的趋势、家庭结构的调整,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也在内部影响社区的生态。

 

本期《特别策划》邀请设计学、建筑学、规划学、社会学等不同领域的学者,分别从国内外实际的社区更新实践活动出发,讨论“社区更新”这个议题,意在探寻当今语境下,实体社区的建设和生长面临什么困境;面对这些困境,各国各地区又做出了哪些符合国情的积极应对策略;社区对于现代人意味着什么,又当如何去实现这种诉求。


李宇宏教授从英国社区更新的历史演变中梳理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股力量从制约关系走向协调发展的过程。陈泓、胡嘉诚、陈非等几位学者分别以美国和日本的实例,探讨社区更新中不同参与主体为实践提供动力的可能。陈泓副教授介绍了纽约实践案例“校园到游乐场”计划,提供了校园空间社区共享的新思路。青年学者胡嘉诚则介绍了日本在基于“事业伙伴”的社区更新过程中参与主体之间的合作方式和经营办法。青年学者陈非以浅海治义为线索细数了美国经验在日本实践本土化的过程,以及社区更新知识在地区间的迁移。刘佳燕、刘悦来两位副教授则从中国实践经验出发,分别从可持续和公众参与视角探讨了本土社区更新的有效路径。孙中锋副教授从社会学角度探讨了现代语境下社区概念的变迁和社区更新发展历程。另外,本期《纸上展览》由李煜副教授成文,详论了公共卫生驱动下的社区更新策略的流变,提供了健康视角下社区发展的逻辑。社区作为一个具有流动性的概念在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演变轨迹,又由不同地域的更新实践活动展现出人类居住空间与社交活动之间的共性问题。(贾珊)


《从“政府权力制约”到“伙伴关系模式”:英国城市社区可持续更新的实施策略发展研究》

  李宇宏、刘翠翠

内容摘要:城市社区可持续更新作为城市可持续更新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城市社会治理与人居环境营造的有效途径。本文以英国社区更新为研究对象,基于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城市可持续更新发展研究背景,总结与梳理英国社区可持续更新实施策略的历史演进与实践特征,将其归纳为从“中央政府权力制约”背景下的实验性合作方式更新探寻阶段到基于“可持续伙伴关系模式”的多元利益主体共同参与的社区可持续更新阶段的发展演变历程,以期为我国城市存量提升发展时期的社区可持续更新发展提供经验。

《走向可持续社区更新:南昌洪都老工业居住社区改造实践》

  刘佳燕、邓翔宇、霍晓卫、孙福庆、孔松岩、康进内容摘要:近年来城市更新呈现出显著的“社区转向”,社区更新成为重要内容。我国城市社区层面的更新活动呈现出从住房改善、住区改造到社区更新的转型特质,传统聚焦物质性的住区改造方式已难以适用当前更新背景下日益复杂的社区社会—空间格局,亟需探索更加综合性的社区更新的理念和路径,并以此作为连结城市更新宏观战略与老旧小区改造等微观项目之间的重要中间平台。文章辨析并提出了社区更新的内涵、目标和主要原则,并结合跨学科团队在南昌市洪都老工业居住区的改造实践,探讨了依托“六共行动”应对地方需求和特色的可持续社区更新路径。

《以儿童友好促社区振兴——基于纽约“校园到游乐场”计划的研究》

 陈泓、李浩宇、孙文怡

内容摘要:在我国城市化持续深入、社区空间不断重构的过程中,公共区域成为社区建设的新契机。校园作为社区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潜力在社区治理、社会公平、环境友好、儿童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本文以纽约“校园到游乐场(Schoolyards To Playgrounds)”计划为例,深入分析了在公共土地信托基金(TPL)领导下,纽约市共享校园的发展历程、实施路径和设计、管理与运营策略,以期为我国共享校园空间,促进学校与社区融合,构建儿童友好社区、优化社区治理体系提供参考。


《美国经验在日本协作式社区设计的本土化:以日本社区设计工作者浅海义治为例》

  陈非、黄玉璇内容摘要:日本社区工作者浅海义治在20世纪80年代赴美取经学习社区设计,回到日本东京参与创立世田谷社区设计中心,其经历在日后对我国社区设计产生深远影响。本文以浅海义治的个人经历为研究对象,详细论述他从美国带来社区设计经验及在东京进行的本土化实践,并阐述其实践工作影响日本协作式社区设计的路径。




《基于“事业伙伴”的日本团地再生策略、方法探究——以云雀之丘团地为例》

 胡嘉诚、李奕成、周建华

编者按:针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老旧住区更新遇到的问题,本文追溯了日本团地再生方面政策的演变,并且选取代表性案例——云雀之丘团地进行分析。根据该团地再生工程中提出的“再生计划”及“事业伙伴”方式,分别从住栋的再利用、区域运营管理两个方面,明确民间事业者在社区更新全流程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对案例的实际效果进行分析,旨在对我国的住区更新实践有所启发。



《在地自主 多元融合:上海社区花园公共艺术实践参与机制探索》


 齐玉丽、刘悦来

内容摘要:社区花园作为上海社区空间更新中的一种新兴手段,提倡构建在地组织,通过建立居民自治回归社区生活本身,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公共艺术在社区花园营造中的实践打破了以往改善社区环境的传统方式,以公众参与为核心,为居民打造了可以互动交流的娱乐休闲空间,容纳公共多元观点,在居民与社区环境之间建立紧密的社会联系。我国公共艺术在社区空间更新的实践与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公共艺术在上海社区花园的实践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东明路街道系统性社区花园的营建进行详细论述,探索公共艺术在社区花园实践中公众参与的组织形式与参与机制,为我国今后空间更新系统性营造提供借鉴。



《基于社区概念演变的社区更新动力转向研究》


 孙中锋、张彪

内容摘要:随着“社区”概念的发展流变,“社区更新”成为社会变迁进程中社区适应的现实显现。但在当下语境中,现代居民究竟如何理解社区更新并参与其中,仍须进一步探讨。探寻现代语境的社区概念演变、梳理社区更新的发展过程、解析社区更新的动力机制转向尤为重要。研究发现,社区更新的动力机制正在由“政府—市场”机制向“政府—社会”机制转变,“政府—社会”机制主要是通过政府引导,社会(社会组织、居民)的参与耦合来推动。新时期的社区更新需通过“需求导向、设计先行、多元治理、效果为上”的路径实现,以满足现代居民对社区更新的诉求。



海外动向

栏目主持:李 拓

《抵抗的地域:批判地域主义的批判
[美]凯斯·艾格纳,翻译:孙志健

内容摘要:批判地域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作为一种建筑概念横空出世,对彼时的前沿理论家如弗兰姆普敦而言,批判地域主义是一种抵抗的建筑学,它寻求对普世文明的调和并反映和服务于它赖以生存的特定地区。本文重新检视了批判地域主义的论述,尤其是它对抵抗的强调,以及作为一种理论建构无意间所忽略或压平的多元建筑取向。笔者选取墨西哥建筑师路易斯·巴拉甘作为批判地域主义的代表,以分析批判地域主义存在的一些最有争议的假设、暗示和影响。



纸上展览

栏目主持:赵 华

《流行病:一部社区更新的历史
李煜、丁文晴、徐跃家

内容摘要:人类历史上各种流行病的暴发构成了一部社区更新的历史。在与传染病、心理疾病、慢性病、呼吸系统疾病抗争的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社区理论与实践的探索。近200年产生了社区规划、循证设计、活跃设计、脱敏景观等思潮,构成了当代健康社区营建治理的理论基础和认知框架。



第一线

栏目主持:萧 冯

《从知识建构到服务升级——中国室内设计行业发展》
贾 珊、赵 华

内容摘要:室内设计的蓬勃在近5年尤为显著,这种蓬勃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更为立体多元的行业面貌,无论是受众的分层、服务的精细、经营模式的多元,还是其产业化程度的深化以及与其他设计门类的交叉,都在提示室内设计渐渐进入到更加良性的业态中去,并具有更大的能量去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


书评

栏目主持:周 志

《汉字研究的设计思维与历史思维——评〈中国汉字设计史〉
周 志

内容摘要:一种文字,尤其是像汉字这样的无比庞大的体系,宛若一座森林,包含着多样化的生长元素——包括附着材料、使用方式、沟通手段、传播表达,等等。近期出版的《中国汉字设计史》一书将研究视域扩大到与整个汉字文化圈的历史紧密相关的各种文字形态,将汉字从纯粹的美术学或文字学中独立出来,在“设计学”的维度下形成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可以说,本书从所谓的“设计型研究”,真正迈向了“设计研究”。该书的出版标志着汉字设计这座大厦的整体框架正在逐步成形,但这只是一个开始,真正艰巨的工作还在未来。




史论空间

栏目主持:周 志


《对西冯封村砖雕乐舞俑腰衣款式结构的质疑与考辨》
杨 雪《无形之君:明代〈目连宝卷〉龙牌媒介转换及礼仪空间建构》
孙 超《敦煌莫高窟第98窟毗沙门天王重绘服饰形制与意图探究》
董昳云、吴 波

教学档案

栏目主持:王小茉


《诗意的重述:一门以解释现象学为方法的绘图-空间研究课程案例》
梁 雯、杨 晓
个案点击

栏目主持:贾 珊


《底特律社区花园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曾 伟

民俗民艺

栏目主持:赵毅平


《贵州仁吉村绣花场田野调查》
吴越齐、何夏昀

设计实践

栏目主持:田 君


《面向冬奥会VR预判直播的智能化设计——以冰球比赛为例》
郭子淳、焦 阳

院校风采

栏目主持:赵 华    周 志


《论公共空间的视觉动力导向设计原则》
宁海林
《用户需求驱动下的社交媒体表情包设计——以“博士蛋的虐心日常”为例》
邵 慧
《冰雪场景的写实性与舞台化设计——冰岛与迪士尼动画电影比较研究》
李彩霞《广告设计中的“恐怖谷效应”——拟人化广告的个案分析》
王 丽、王睿琦《农村文化礼堂的集体记忆建构——以浙江宁海两个村庄为例》
李 乐《融入与抽离:互联网下半场品牌年轻化营销的思考——以奥利奥品牌为例》
汤志耘  《空间生产理论视角下的乡村酒店设计分析——以梵丽酒店为例》
朱恒慧


《装饰》精彩回顾

《装饰》2021年第1期"设计的理想"

《装饰》2021年第2期介绍“理解园林”

《装饰》2021年第3期“后现代主义”

《装饰》2021年第4期“设计+医疗”

《装饰》2021年第5期“工艺美术·外销”

《装饰》2021年第6期“毕业设计·工业设计”

《装饰》2021年第7期“设计美育”

《装饰》2021年第8期“家用电器”

《装饰》2021年第9期“设计·叙事

《装饰》2021年第10期“国风·国潮”

《装饰》2020年第1期“设计+新材料”

《装饰》2020年第2期“设计·抗疫”

《装饰》2020年第3期“大众设计”

《装饰》2020年第4期“设计+心理”

《装饰》2020年第5期“设计+管理”

《装饰》2020年第6期“毕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

《装饰》2020年第7期“设计+广告”

《装饰》2020年第8期“设计政策”

《装饰》2020年第9期“明代设计”

《装饰》2020年第10期“淄博陶琉”

《装饰》2020年第11期“通用设计”

《装饰》2020年第12期“再论装饰”


《装饰》杂志欢迎您的来稿

E-mail:zhuangshi689@263.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431   中国装饰杂志社编辑部

电话:010-62798189  010-62798878

邮编:100084

官网:http://www.izhsh.com.cn

建议邮件 书信亦可

在微信中回复“投稿”可获得投稿须知

投稿1.5月后可致电(010-62798878)查询初审结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