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化理解、文化认同和文化践行——5C模型之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精华版)

5C模型之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精华版)




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之一:

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


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是21世纪人才素养5C模型中贯通审辨思维、创新素养、沟通素养和合作素养的核心要素,承担价值枢纽的功能。文化是人类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与精神成果,文化理解与传承指人们对文化的认知与理解、继承与扬弃、发展与创新的过程与行为。就我国而言,一个具有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的个体,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认同并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能够以平等、尊重的态度看待和理解不同文化间的共性与差异,具有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特点的价值观念、道德伦理、行为习惯等。该素养又可进一步具体化为文化理解、文化认同、文化践行三个要素。


(一)文化理解


文化理解指对文化的基本内涵、特征及其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不同文化的共性与差异及其相互影响的体验、认知和反思。这种理解可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来说。从文化自身的形态结构来说,不仅要理解文化的具体内容和表现,诸如文学艺术、典章制度、工艺技能、产品文物等;还应该理解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和价值观,比如审美取向、道德观念、哲学思想等。从文化的区域类型而言,不仅包括对本土民族文化传统和价值的体验、认知和反思,也包含对域外文化的理解,也就是所谓“跨文化理解”。


对一种文化的理解包括体验、认知和反思三个方面:

体验,包括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对于自身文化的体认过程,也包括个体在接触一种新的文化现象或文化环境时,对该文化最浅显直观的感受和体验。

认知,包括知识性学习和分析性认知。知识性学习是指通过学习,对特定文化现象和文化知识的理解;分析性认知是指对文化现象和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和价值含义做出分析和解释。

反思,即批判性反思,指对特定文化现象或价值传统进行批判性的反省和思考,并形成新的判断。这是高度自觉的文化理解。


与文化理解要素有关的行为表现举例:

(1)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充分的感受与认知;

(2)选择家乡某个特定的文化现象开展专题研究,了解其渊源及其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3)选择我国某个特定的文化现象开展专题研究,了解其发展脉络及背后突显的人文精神;

(4)选择域外某个特定的文化现象开展专题研究,了解其历史演变和文化内涵;

(5)具有尊重多元差异的立场和开放包容的心态,对社会上常见的文化现象和相关观点做出评价与反思。


(二)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指一个社会共同体的成员对特定文化环境中的审美取向、思维方式、道德伦理、行为或风俗习惯等的认可和接纳。文化认同从根本上要回答“我(们)是谁”、“我(们)来自哪里”的问题,它是社会共同体成员身份识别和认同的基础,也是民族和国家认同的根本。文化认同既包括情感上自发的文化认可,也包括在高度理解和反思基础上理性自觉的文化接纳。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对自身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的肯定和认可,是让个体建立自我认知、融入社会生活、产生归属感和幸福感的基础,是凝聚这个共同体成员的精神纽带,也是其延续发展的精神基础。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文化认同是一国综合国力竞争中最重要的“软实力”。


文化认同包括鉴别、接纳和自信三个方面:

鉴别,指人们在接触不同文化观念,受到新的文化冲击,或所持文化理念与现实环境发生矛盾时,对不同文化观念的是非和适用性进行比较和判断。鉴别是一种理性思考,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态度,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进行判断和取舍。

接纳,是指对文化观念及生活方式等的接受。接纳可以是自发的无意识的接受,也可以是理性思考和权衡后的选择。接纳并不必然带来自信。

自信,是人们在对自身文化价值充分肯定的基础上,对所属群体的文化生命力及其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念和情感认同。文化自信着眼于对文化功能作用的肯定和信心,具有情感偏向性。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和国家自信的基础,文化自信之中包含着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价值自信)。


与文化认同要素有关的行为表现举例:

(1)接纳所在社群中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风俗习惯;

(2)体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

(3)感悟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生命力及其发展前景具有坚定信念和情感认同。


(三)文化践行


文化践行,指一个社会共同体的成员对于其所选择和认同的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和价值原则等在现实生活中主动加以实践、传承和改造、创新。这是从文化理解、文化认同落实到具体的实践层面的过程。文化践行本质上是一个立徳树人的教育过程,也是立德树人教育的结果。每个个体如果都能积极践行优秀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便能够有效促进社会群体齐心协力、共筑精神家园,对于国家治理、社会和谐发展有突出价值。


文化践行包括实践、继承与传播、创新三个方面。

实践,分为自发实践和自觉实践。自发实践是指未经思考的、或在外界影响下习焉不察、日用而不知的实操行为;自觉实践是指在理性自觉和思考基础上进行的文化实践,强调实践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自觉的文化实践建立在文化认同之上。

继承与传播,是指对体现一定价值原则和思维方式的文化产品、技艺方法和思想观念加以继承和传播,使之传递和扩散到更大范围,促成进一步的文化交流和理解。

创新,是指在文化实践和传承过程中,对已有的文化产品、工艺技能或方法以及价值理念加以创造性地改造、更新和诠释,以使其适应时代和社会的新需要。文化创新从内容上看包括物化产品的更新、技能方法的改造和思想价值观的创造性诠释等。


与文化践行要素有关的行为表现举例:

(1)自觉遵循并积极宣传所在社群中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风俗习惯;

(2)能自觉遵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道德伦理、行为习惯,自觉以中华传统美德律己修身;

(3)积极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案例,并体现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

(4)结合个人兴趣爱好选择性学习并掌握某种文化形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能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在跨文化沟通过程中得体介绍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


综上所述,文化理解、文化认同、文化践行构成了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的三个重要方面。某种意义上讲,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递进关系,没有对某一文化的表现形式及其所蕴含价值观的基本理解,就不可能形成真正的认同和热爱,也不可能真正地付诸实践。文化理解与传承应当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眼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本着“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原则,理解、吸收不同国家或民族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和积极因素,促进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


【讨论与建议】


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作为凝聚社会共同体成员的精神纽带,具有价值突出、内涵广泛、培养复杂等特点,特别需要系统规划、层层推进。为了促进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的培养,建议:系统设计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在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中的落实与体现;在学科课程中全面融入并强化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培养;在丰富的情境中开展促进学生多维素养综合提升的活动;加强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中的理性要素,提升文化自觉意识。


距离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教育的全面深化,仍有很多问题亟待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来解决。例如,进一步具体化、细化该素养的内涵和行为表现,研究素养发展进阶,系统设计不同学段的素养框架,从终身学习的角度进行整体规划;系统梳理支撑素养培养的内容载体,系统设计素养在各学科课程、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以及课内外和校内外不同场域中的落实方式;开展学习者达成素养目标的心理机制和学习路径研究,提炼并在教学中外显促进素养培养的指导策略,超越文化教育活动的形式、从素养提升的角度优化文化教育活动内涵;积极探索素养评价的方式,尤其是文化认同和文化践行这类侧重于价值观层面或行为层面的素养,是测评中的难题。通过这些难题的攻克,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打造支持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培养的系统化教育解决方案,方能真正实现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培养的落地。


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全文







微信号 :守望新课程

账号:cnc2049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