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代院士,两脚泥巴!新华社报道华农故事!

新华社微信 华南农业大学 2022-10-30

2022年9月10日,是我国第38个教师节

在这个充满意义的日子里
新华社发布报道
《三代院士,两脚泥巴!》

讲述了华农“一门三院士”的故事

迎接党的二十大

培根铸魂育新人

今天,让我们在新华社报道里

再次认真阅读

这个华农人已熟稔于心的故事

向所有爱国爱农的

农业科学家们致敬!


  三代院士,两脚泥巴!

 ——新华社报道 

院士的老师是院士的学生

在稻田里

传承还在继续
……

教师节前夕

华南农业大学部分师生

来到丁颖和卢永根院士雕像前

敬献鲜花

缅怀两位老院士

教师节前夕,华南农业大学师生自发来到丁颖、卢永根院士雕像前敬献鲜花

在我国水稻研究领域

华南农业大学“一脉师承三院士”

是一段佳话

1955年

被誉为“中国稻作科学之父”的丁颖

当选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3年

丁颖的秘书兼科研助理卢永根

当选中科院院士

2017年

卢永根的学生刘耀光

当选中科院院士

……

这段佳话

缘起爱国

1938年抗战时期

日军即将侵入广州

人们从广州撤退到后方

中山大学农学院的丁颖

冒着生命危险

把500多个品系的甘薯苗和

400多个水稻品种处理好

乘上最后一班船撤退

在前往云南途中

他亲自安排

在罗定县种下甘薯苗

在信宜县种下水稻品种

丁颖被誉为“中国稻作科学之父” 

曾培育出世界上

第一株“千粒穗”水稻类型

他是华南农学院首任院长

热爱学生,以身作则,循循善诱

对学生从来不摆架子

1963年,卢永根(右3)随丁颖院士(左3)在宁夏引黄灌区考察水稻

他的学生

出色地继承了他的衣钵

卢永根就是丁颖的学生之一

丁颖去世后

卢永根跟随恩师的足迹

带领学生

小心地保护着丁颖收集的

7000多份稻种资源

并将其命名“丁氏稻种资源”

以纪念丁颖院士

如今

华南农业大学

已成为我国稻种资源的宝库

2017年

卢永根夫妇

捐出两人毕生积蓄880余万元

设立教育基金

用于扶持农业教育事业

卢永根(右3)与刘耀光(右4)在试验田

刘耀光1981年毕业于

当时的华南农学院

1991年在日本博士毕业后

曾在当地工作数载,生活优渥

卢永根接二连三给刘耀光写信

在卢永根的感召下

刘耀光于1996年回到华南农大

潜心科研

“科学不能盲目追热点

要有坚定的研究方向,追根问底”

回国20多年来

刘耀光长期从事

植物育性发育的分子遗传和基因工程研究

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研究成果

“尊重科学,实事求是”

刘耀光说

丁颖、卢永根在学风上

起到了一种很好的引导作用

这种精神一直激励着他

他也会将这种精神

教给他的学生

……

“真诚的科学工作者

就是真诚的劳动者”

这是丁颖院士的座右铭

也是三代院士的真实写照

他们

爱国、爱农

不计得失、淡泊名利

在每个年代

都诠释了奋斗和奉献的真谛

这是我们该追的星!

致敬!


更多内容

可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

在新华社客户端

了解华农故事!



▶ 往期回顾

▲喜报!华农新增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进入ESI全球前1%!

▲过去很好,未来更好!你好,我是华农新生!

▲独家定制!1000个华农月饼免费送,还赠华农茶包哦!

来源 | 新华社微信(ID:xinhuashefabu1)

微信编辑 | 费思迎

责任编辑 | 费思迎

审核 | 陈芃辰

审定 | 郭灼

点赞⬇️ 在看⬇️

向院士致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