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2岁任校长!才高,学富,有胆魄!


【校史故事专栏】

白云山高,卓立农科黉门;珠江水长,位列一流学林。回首相望,从广东全省农事试验场及附设农业讲习所到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一代代华农人微光成炬、聚力一流,为立德树人、强农兴农贡献力量。

在华南农业大学迎来115年华诞之际,让我们重新撷取校史长河中的璀璨星辰,在仰望星空的同时,汲取脚踏实地、继续前行的力量。今天,带你走近著名农业教育家、土壤研究学者、华南农业大学创校先驱——邓植仪先生。


1923年,华农创校先驱邓植仪

创办“农林化学门”

这便是土壤农业化学专业的前身

(下称“土化专业”)

经百年发展

而今已开枝散叶成“土壤学”“植物营养学”

“肥料学”“农业环境保护学”

和“土地资源学”等学科

为我国土壤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中国土壤科学研究的拓荒者

同时也是著名农业教育家

邓植仪就如同一颗耀眼的启明星

毕生投入土壤科学研究事业

为我国土壤科学研究工作指明方向

今天,让我们走进他的一生


邓植仪(1888-1957)



心怀国家民族,立志振兴农业


1888年6月11日

邓植仪出生于广东省顺德县大良镇

因长期目睹农民惨状

自少时便萌生了

“教育救国”“振兴农业”的想法


1909年

邓植仪远渡重洋,赴美留学

先后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

威斯康星大学学习土壤学

并获得威斯康星大学硕士学位

“以农兴邦,务农兴国”

成为邓植仪当时的决心与信念


1914年

邓植仪学成归国

自此一直从事农业教育、

土壤调查研究工作40余载


 广东公立农业专科学校农场实习摄影


1920年,32岁的邓植仪

出任广东农林试验场场长、

广东公立农业专科学校校长

便立即在试验场增设调查科

积极组织领导广东各县农业概况的调查

对各县地势、气候、耕作状况

以及农村教育状况等

进行逐项调查并提出改进意见


历时12年

最终完成了广东全省94个县的调查任务

并先后编撰出版了

《广东农业概况调查报告书》

《广东农业概况调查报告书续编》

(上、下卷)


《广东农业概况调查报告书》及后续出版的《广东农业概况调查报告书续编》(上、下卷)


经过漫长的调查

邓植仪对广东全省农林业

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如何在新时期充分发挥

广东自然及社会优势

振兴传统产业

成为邓植仪思考的方向


于是,他组织开展了

广东蚕丝、蔗糖主产区

及肥料使用地区的土壤调查等

编撰完成了一系列调研报告


1932至1938年

作为广东土壤调查所的创建人之一

邓植仪领导完成

广东28县的土壤调查、广东省重要土壤

系统性质及其分布的概略调查


六年间,他对长江、黄河流域

各省土壤和农业进行实地考察

提出以科技振兴农业及农业综合治理的观点

他远赴大洋彼岸

考察西方国家及南洋地区的

农业与农业教育状况

寻求解决农业发展的新思路

研究期间邓植仪提出的观点、收集的资料

至今仍然具有宝贵的价值

即使在战火纷飞的艰苦岁月里

邓植仪也从未中断过土壤调查工作


1950年4月,农业部召开

第一届全国土壤肥料会议大会后

邓植仪先后受聘为农业部顾问、

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等职

他满怀激情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多次深入基层开展工作

为土壤科学研究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32岁任校长,抗战时坚持办学


邓植仪是一位有远见卓识

和领导才华的农业教育家

他的办学指导思想非常明确

“学校除造就农林科技人才外,

还负有解决地方农林生产技术问题

与改进农林事业之责。”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真正将

“造就农林科技人才

解决地方农林生产技术问题

与改进农林事业”落到实处

农业教育从低层次走向高层次、多元化

为广东近代高等农业教育的

开创、巩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20年邓植仪出任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校长


1920年

32岁的邓植仪开始主持

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工作

在军阀混战,政局不稳的艰难时局下

坚持“挽救我国农业之衰颓而发展之”

多措并举,使学校转危为安

1924年

时值孙中山创办国立广东大学

农专改组为国立广东大学农科学院

(后改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

邓植仪受聘为首任院长

并于1935年开始招收全国第一批

土壤学科硕士研究生

邓植仪曾在抗日战争中

两次带领中山大学农学院躲避战火

使得农学院得以保存

1938年10月,日军入侵广州

国立中山大学奉命西迁

在校长邹鲁远在重庆的情况下

邓植仪以学校教务长、农学院院长身份

一人独当

克服艰难险阻

带领全校7个学院2000余名师生

携大批科研资料搬迁


国立中山大学师生前往云南澄江县途中 


1944年底,日军侵犯粤北1945年1月
邓植仪率中山大学农学院和中山大学其他学院部分师生再次搬迁即便在饱受战争疾苦的困境下邓植仪仍然坚持办学

从未中断过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研工作


抗战时期,学校虽经历数次迁移但师生与科研资料整体安全
邓植仪风尘仆仆、备尝艰辛竭尽全力使学生不致中断学业

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土壤学人才


1944年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考察了战乱中的中山大学农学院在他的著名论著《科学前哨》中赞誉:“也许这是我在中国游历期间所见到的在研究和教学方面最大、最好的一所学院。”


1940年邓植仪(前排右一)、

丁颖(后排右一)等同事在云南澄江


邓植仪担任

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院长的六年间

农学院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教师

他将课堂教学的目光转向农田实践中

注重学生的专业劳动与技能训练

同时开拓多种办学形式

将农业科学教育传入农村地区

让中国农业真正“活”起来

邓植仪以教育为本

使得农业研究真正

为生产实践服务,为农民谋实利


从教数十年

邓植仪继承发展了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借鉴了国外先进办学经验

不断探索办中国式农业教育的道路

为我国农业教育积累了丰富、可贵的经验


他不但是位大学者

更是充满睿智、负有担当的管理者

他知人善任,真诚待人

使一批学术造诣专深,有抱负的知名教授

如丁颖、陈焕镛、张巨伯、沈鹏飞

利寅、黄昌贤、赵善欢、蒲蛰龙等

在农学院执教

保证了农学院的稳定


他十分重视对学生的爱农教育

强调农业科学是应用科学

需要有坚不可摧的意志

每当新生入学

都安排他们先从事一段时间的农场工作

培养其解决生产问题的能力

和坚定热爱农业、献身农业的意志


邓植仪


1957年10月18日

邓植仪因病去世,与世长辞


2013年,恰逢邓植仪诞辰125周年

他的学生林世平教授

携同邓英娥女士(邓植仪之女)

在华农设立“邓植仪讲座基金”

用于激励更多优秀人才

致力于土壤科学的研究和发展


“以农兴邦,务农兴国”

邓植仪用一生践行理想

为我国农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波澜壮岁欣回首,敢在人先又续征

115周年华诞在即

华农人将始终牢记

这位创校先驱的光辉事迹

用心告慰了不起的开拓者

为建设农业强国

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 往期回顾

▲ 央视专访华农校长薛红卫:培养未来新型农业人才

▲115年前的海归博士,成为华农“开山鼻祖”!

▲ 2项特等奖,代表广东省出征!


采写 | 陈源、李滢、林铭豪 部分资料来自《稻花香——华南农业大学校友业绩特辑》等

图 | 《百年图史》(潘浩提供)

微信编辑 | 新禾融媒体工作室 郭煜婷 黄雪儿 

初审 | 费思迎

复审 | 陈芃辰

终审 | 钟耿涛

点赞⬇️ 在看⬇️

深情缅怀邓植仪教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