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伊全面合作——在第六届中伊文化对话会上的致辞

王灵桂 世界历史编辑部 2023-03-12



·特稿·



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伊全面合作

——在第六届中伊文化对话会上的致辞



  今天,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伊朗伊斯兰文化联络组织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共同举办第六届中伊文化对话会,探讨“中国伊朗两大文明中的多样性和包容性”这个意义重大的主题。我谨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向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承办此次会议的世界历史研究所表示衷心感谢!向各位专家学者和嘉宾致以诚挚的问候!

  中伊两大文明是亚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5月15日,向世界全方位展示亚洲文明的风采和力量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开幕,来自亚洲全部47个国家和世界其他国家、国际组织的1352位会议代表共同出席大会。大会聚焦“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主题,从多角度共同探讨了亚洲文明的起源、历史性贡献以及对世界未来发展的影响,主张加强平等对话、交流互鉴,推进共同发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主旨演讲中指出:亚洲是人类最早的定居地之一,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国与亚洲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不仅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也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今天,亚洲是世界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亚洲文明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以学习互鉴、交流融合为特征的亚洲文明发展主旋律,正在引起全世界的共鸣。2021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指出,中方将在疫情得到控制后即举办第二届亚洲文明对话大会。这也预示着中国政府在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中将继续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历史上,亚洲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亚洲文明以其发源早、冲突少、贡献大,长期占据着世界历史舞台的中心地位。亚洲文明在世界经济、科技和文化等领域长期处于领先地位,是世界历史舞台的中心。农业最早发生在亚洲,为亚洲文明领先于世界其他地方奠定了物质基础。亚洲的“农业革命”引起一系列的变革,人们栽培野生植物、驯化野生动物,逐渐开始定居,定居点的规模不断扩大形成城市。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亚洲文明一直以多中心和多元化为特征,这一特征不仅没有引发“文明冲突”,相反,却为人类推进文明交流与互鉴创下了典范,同时在“学习互鉴”、“相互交流”过程中,亚洲文明也得以保留使自身不断进步的传统和动力源。  中国人通过文明间的交流,很早就提出了“和而不同”的文明开放主义。“和而不同”语出《论语·子路》,是指尽管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仍能和睦相处。中华文明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和而不同”、“有容乃大”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学习借鉴各文明优秀成果的重要原则。因此,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正因此,中国与亚洲其他文明之间的交流不仅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也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指出,在数千年发展历程中,亚洲人民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各种文明在这片土地上交相辉映,谱写了亚洲文明发展的史诗。  除了推进自身文明的进步,亚洲文明为世界其他文明的进步也提供了帮助。仅举一例,对欧洲文明的影响就是如此。阿拉伯数字发源于印度,经阿拉伯商人影响世界,成为世界通用的数学语言。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四大发明带动了世界变革,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中国哲学、文学、医药、丝绸、瓷器、茶叶等传入西方,渗入西方民众日常生活之中。《马可·波罗游记》令无数人对中国心向往之。亚洲文明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华贸易圈、印度洋贸易圈、东南亚季风贸易圈等区域性贸易网络,打通了丝绸之路、香料之路、茶叶之路和阿拉伯半岛贸易路线等关键物资渠道,这些都为欧洲大航海时代商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代以来,西方文明利用“战争资本主义”,打造出新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此过程中,大部分亚洲文明中心遭受了殖民和半殖民的掠夺,亚洲人民备受煎熬。因此,自那时起,实现民族复兴成为近现代以来亚洲人民的梦想和追求。2021年是中伊建交50周年。1971年8月16日,中国和伊朗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半个世纪以来,双方政治互信日益巩固,各领域互利合作稳步推进。2021年8月16日,习近平主席同莱希总统互致贺电,庆祝两国建交50周年,共同表达深化友谊、加强合作、持续推进中伊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愿望。值此重要历史节点,我们举办这次以文明对话和交流为主题的会议,共话中伊合作,见证两国友好,意义十分重大。下面,我结合主题与大家分享几点看法


一、从历史交往中汲取中伊友好的丰富养分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中伊同为文明古国,两国友谊犹如参天古树,从数千年的友好交往中汲取养分,为中伊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日益发展扎下深厚根基。中国和伊朗都拥有近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都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与伊朗就已经建立了联系。中国历代史书中都记载了与伊朗不间断交往的历史。公元9世纪伊朗商人苏莱曼的游记、伊利汗国拉施特所著的《史集》、中国唐代杜环所著的《经行记》、元代汪大渊所著的《岛夷志略》、明代马欢所著的《瀛涯胜览》,也都分别对中国和伊朗的地理风貌、风土人情做了丰富而生动的描述。

  古代丝绸之路将中国和伊朗紧紧联系在一起。来自伊朗的使者、商人络绎不绝,在中国的北京、西安、广州、泉州、镇江、敦煌等地留下了足迹。中国官员和商人也曾驻留霍尔木兹、赫拉特等古代伊朗所辖城市和驿站。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和伊朗在诸多方面互通有无、深入交流,产生了深远的相互影响。中国的茶叶、桃、杏、肉桂、茯苓等传入伊朗,伊朗的苜蓿、葡萄、扁桃、阿月浑子等传入中国,丰富了两国人民的日常餐饮。伊朗的建筑技艺和建筑材料传入中国,我们今天在北京故宫看到的琉璃瓦,其制造工艺就来自伊朗。中国中医的脉学传入伊朗,被伊本·西纳收入《医典》,这本书在历时四百年的时间里是欧洲医学院的经典教材。不仅如此,伊朗还是古代中国与西亚以及地中海东岸各国交往的媒介,中国的缫丝、制瓷、制硝、指南针、造纸术、雕版印刷术等大多通过伊朗传向西方。与此同时,伊朗的玻璃器皿、宗教思想、建筑装饰艺术等也经中国传播到东亚各地。两个文明古国的长期往来和交流互鉴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今天两国发展友好关系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二、在务实合作中锚定中伊友好的正确方向


  今天,丝绸之路连成的友谊继续延伸,中伊务实合作不断走深走实。伊朗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坚定支持者,中国也是伊朗“向东看”战略的主要合作者。2016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德黑兰同时任伊朗总统鲁哈尼举行会谈,双方一致同意建立中伊全面战略伙伴关系。5年来,双方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稳步推进各领域务实合作:将能源合作作为“压舱石”,在能源领域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将互联互通合作作为“着力点”,开展铁路、公路、港口、矿产、通信、工程机械等领域合作,落实有关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将产能合作作为“指南针”,加强经济产业政策沟通和对接,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元化的产能合作格局;将金融合作作为“助推器”,积极探索新金融合作模式,加强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框架内的相关合作。

  中伊务实合作为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据不完全统计,在伊中资企业为当地创造直接就业机会近万人,还通过配套服务企业、上下游合作伙伴、营销售后网络间接带动几倍乃至十几倍的当地就业。不少中资企业员工本地化率达到90%,为改善当地就业打造了“中国引擎”。2021年3月,王毅国务委员兼外长访问伊朗期间,双方签署两国25年全面合作计划,挖掘两国在经济、人文等领域的合作潜力,规划长远合作前景和路径,为中伊未来合作提供宏观框架。相信全面合作计划不仅将造福两国人民,也将为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做出贡献


三、在团结互助中创造中伊友好的有利环境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体系和国际格局深刻调整,“东升西降”成为大势所趋,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有所提升,世界文明多样性更加彰显。与此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南北发展不平衡加剧,局部动荡频繁发生,气候变化、公共卫生、能源资源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凸显。个别大国逆历史潮流而动,推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霸凌主义和强权政治,不仅将本国利益凌驾于国际社会整体利益之上,还鼓吹和渲染所谓的“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企图将其所谓“普世价值”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全球化和多边主义国际秩序面临挑战,文明多样性和包容性面临威胁。

  2021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强调:平等协商,开创共赢共享的未来,国际上的事应该由大家共同商量着办,世界前途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不能把一个或几个国家制定的规则强加于人,也不能由个别国家的单边主义给整个世界“带节奏”,世界要公道,不要霸道。习近平主席的讲话,展示了中国愿意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共谋发展、加强交流、共商共建共享的世界理念和坚定维护世界人民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坚定信心。  长期以来,中伊两国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有力巩固了两国战略互信,坚定捍卫了国际公平正义。两国在国际事务中共同反对霸权主义和军事干涉,反对美国的极限施压和“长臂管辖”。中国坚定支持伊朗维护主权独立的斗争。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伊两国守望相助、携手抗疫,共同反对将病毒溯源政治化、污名化,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两国应当继续坚定维护多边主义,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为双方友好合作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维护自身正当利益,维护地区和平安全。  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孔子曾经说过:“君子和而不同”。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每一种文明之所以能够存在和发展,都有其理由和根据,都有其价值和作用。各种文明都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都对人类文明做出了贡献。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上,不同文明之间尽管有过摩擦、碰撞和冲突,但交流、借鉴和融合始终是主流。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的:“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代世界的基本特征。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人类文明交流的障碍,更不能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我们应该积极维护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对话交流,相互借鉴而不是相互排斥,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中国和伊朗作为两大文明古国,都为人类文明的繁荣与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我们有理由相信,两个伟大民族通过携手努力、精诚合作,必将为21世纪人类发展、为世界文明多样性、为不同文明间对话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综合性高端智库,学科门类齐全、研究实力雄厚、对外交流广泛。我们历来重视同国外相关机构和学者之间的学术往来,积极开展文化对话,促进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自2004年6月我院同伊朗伊斯兰文化联络组织签署合作协议以来,双方已经连续举办5届中伊文化对话会,成为两国学者交流思想、联络感情、增进理解的重要平台。今天的对话会以“多样性”和“包容性”为关键词,极具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我期待与会专家学者集思广益、畅所欲言,深入总结中伊文明中多样性和包容性的共同特征,促进两大文明交流互鉴,树立持久合作的坚定信心,为推进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理论成果和提供智力支持。  最后,预祝本次对话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本文作者王灵桂,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非洲研究院院长。原文载《世界历史》2021年第5期。因微信平台限制,注释从略。如需查阅或引用,请阅原文。


公众号:世界历史编辑部


往期回顾
2021年第5期 | 劫后重生: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后唐人街的原址重建及其意义

2021年第4期 | 记忆、历史与遗忘:雅典大赦与吕西阿斯的修辞策略

2021年第4期 | 希罗多德与雅典“史前史”的书写

2021年第4期 | 吴起:1908年的抵制日货运动与日本企业的应对——以三井物产会社为中心

2021年第4期 | 李文明:20世纪日本学界的“古代虾夷族群”论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