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赵丽华 | 设计师的社会责任与设计伦理——评《凤凰文库·设计理论研究系列》之一《公民设计师》

赵丽华 中国图书评论
2024-09-23

《凤凰文库设计理论研究系列·公民设计师:

论设计的责任

[美]史蒂芬·海勒,薇若妮卡·魏纳 著,
滕晓铂 张明 译,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7

专栏

特约书评人

作者:赵丽华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导读】设计师不只是一个职业,也是一个公民责任。《公民设计师》向我们提出了设计师的伦理和社会责任与道德问题。这些问题包括:设计作为我们衣食住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怎样的社会和伦理“责任”;作为新事物的创造者,设计师社会责任包括哪些基本范畴;设计师作为公民,他的职业道德应该怎样呈现。设计师是一个社会存在,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民意识和伦理的自觉在相当程度上造就了社会所需要的设计师及其社会角色。这一点,在中国当下的设计界,有必要作为一个严肃的不可回避的问题提出来。

【关键词】设计师  公民性  设计伦理  社会责任


李砚祖主编的《凤凰文库·设计理论研究系列》是一套关于设计理论研究的经典译丛,至今累计出版21本,是目前国内出版的较权威的设计学理论丛书之一。从它的定位来看,该译丛遴选欧美设计理论新锐学说,涵盖了史论研究和设计个案等不同领域的著述。其中,《公民设计师》是该系列中最早刊行的译著,著者海勒曾获美国平面设计协会(AIGA)终身成就奖,编写了160多本视觉艺术和平面设计专业书籍,在国内出版过《设计良质:解码平面设计》《平面设计200年》等。我之所以对《公民设计师》感兴趣,乃是因为该书一系列设计的重大理论问题。作为一名设计专业的青年教师,我细读该书,引发了以下3个问题的思考:一是设计关乎人们的衣食住行,它究竟负有怎样的“责任”;二是作为造物者,设计师“社会责任的范畴”意指什么;三是设计师作为公民,其职业道德如何呈现。


格拉泽提出了“好设计即好公民”的命题,强调好设计应提升公民的思想并丰富他们的生活方式。然而如何定义“好设计”,是个难题。20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工业设计师拉姆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好设计的10大原则”,其原则包含创新的、实用的、美观的、易理解的、诚实的、不引人注目的、持久的、在乎细节的、环保的、少而精的。以上10大原则中除了“环保的”,其余9项都是关于设计本身的问题,而非社会中设计所带来的影响,但当下的设计已经远远超越功能与形式方面,所以好设计理念需要做进一步思考。不妨参照一下日本设计来理解,日本优良设计奖(GOOD DESIGN AWARD)创设于1957年,已有66年历史,是目前国际设计三大权威奖项之一,其设立理念为“通过优良设计让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变得更加美好”。日本优良设计奖每年围绕当下的话题评选出该年度的好设计100项,而2022年围绕以下5个设计话题评选,分别是:可持续设计、刚刚好的设计、Well-being的设计、无法用一句话表达完整的设计、着想半径5米人的设计。从今年的关注话题中我们了解到,设计远远超出我们所想的设计产品(服务)本身,而具有更宽泛的概念,所有关于人的事物都包含在设计的范畴之内。科学技术、信息文明发展以来,设计已超越了物质层面而上升到精神层面,设计带给社会的不仅是功能、形式、造型等光鲜亮丽的外表,更是缓解或解决当下的社会问题、社会矛盾、性别差异、种族问题的解药。正如书中提及的,格拉泽在“9·11事件”后设计的“INY”成为纽约的首要标志,这个符号的运用提振了城市坚忍不拔的精神,将一种爱国的意象聚集到了一起,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们悲伤、恐惧的心情。而该标志至今为纽约带来了不小的商业推动,有几百个国家与地区纷纷复制效仿该标志。


设计师作为商业活动的推动者,在利己和利他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前提是掌握将社会赋予设计师的责任呈现在他工作中的密钥。“责任”是一个社会学名词,“责任是一种职责和任务。身处社会的个体成员必须遵守的规则和条文,带有强制性”。带有强制性的责任在设计师的设计活动初期就得列入设计的指导纲领,如日本设计师针对本土资源的缺乏而推广的极简设计,在设计中融入禅宗思想等充分表现了设计师的社会责任。现在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倾向于使用可降解、可循环利用的材料。或者我们可以从更宏观的视角理解设计活动,设计活动中参与人员不仅有设计师,还包含企业、制造者、执行者、推广者、消费者等。作为公民,我们每人都要对自己的工作和行为负责任。我们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针对一个咖啡馆使用可循环杯子还是一次性杯子的问题,在环保方面,我们可以提出两个问题:一是咖啡馆工作人员是否愿意清洗杯子,诚然这是降低工作效率的麻烦事;二是消费者是否愿意选择可循环杯子。那么在这里,设计师应该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呢?是否可以设计出更有功能性或者更美观的可循环杯子,引导消费者主动选择可循环杯子的同时,给咖啡馆带来更乐观的效益?设计师应该用他的创造力缓解社会中的种种问题,这应该是设计师在这个社会中应有的责任呈现。

《公民设计师》中有9篇访谈录,尤其是内容聚焦于设计师的道德问题的,读后颇受启发。第一篇是海勒与沃尔夫的访谈,沃尔夫认为“设计好的、坏的、丑陋的都是市场的集中展现,有意义的行动意味着市场的行动,我们的文化是一个市场”。这是一种市场至上的观念,犹如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时期换壳不换心的样式主义,又如60年代通用汽车提出的有计划的废弃制度一样,虽然通过刺激市场的方式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但同时也造成了自然资源和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这种方式遭到了环保主义者的抨击,也偏离了现代设计的根本价值观。第二篇是海勒访谈斯特林和兰德尔,访谈内容是围绕设计工作的营利问题,二人设立了营利性设计工作室和非营利性基金会,这是两个截然相反的组织,他们认为“基金会的目的就是扎根创作社群之中,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我们事业当中,我们通过资助学生的反馈来衡量我们的成功与否”。他们把成功的定义与社会的反馈紧紧联系在一起,作为社会的一员置身其中,在设计中他们融入了设计师的道德且对未来生活有美好的展望。相反,同样作为设计师的沃尔夫,以旁观者的态度谈及自己的设计对社会的正面或负面影响。成功与道德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正如马斯洛的人的需求理论中的最高阶段是自我实现欲望,其中就包含道德的完整实现,所以只有有道德的成功才能让我们感到真正的满足感。记得笔者在日本读博士研究生课程时,有位日本学生对枪支设计非常感兴趣,兴致勃勃地谈论起来,日本老师对这个话题非常反感,训斥了这位学生将近一个小时,他说“作为设计师不能设计伤害人的武器,这是严重违背道德伦理的行为”。日本战败后对战争极为恐惧,在日本设计界这种现象极为明显,所以我们看到的日本设计通常更倾向和平的、有温度的、人性化的。设计师帕帕纳克指出,在做设计之前,设计师的社会道德判断必须起作用。“设计者、策划者对几乎所有的产品和工具都富有一定的责任,因而也就应该对我们在环境上犯的错误富有一定的责任。”我们在解决设计问题的同时也会出现新的问题,只有道德伦理观扎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环境中,才有助于设计的意义更实际,不再模糊。


《公民设计师》中的文章大多数来自美国,是关于美国设计师的所想所思,美国作为消费主义的摇篮,它的物质万能主义思想已带给世界很多负面影响。所以诸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东方智慧越发受到瞩目。近年,国潮热度持续升温,传统文化、中国原创、非遗文化、老字号等成为国潮文化的内核。然而“国潮热”背后的文化心理引人深思,现今的年轻人具备较强的文化自信,加快了中国设计走向国际舞台的步伐,然而如何让这种“流行”延续和发展下去才是我们该深思的问题。我认为很多国货品牌中只有“牌”缺少“品”,它们还是更关注包装、广告、营销等方面,对产品的品质、设计的品位、企业品德的考虑有所欠缺,这也是国货走出国门的关键。


最后,我想总结文章开始提出的3个问题,关于“设计的责任”问题体现在设计活动的价值判断中,而设计的价值是贯穿在设计活动的过程中而并非在结果,设计一方面要受到社会总体价值观的影响,另一方面又要受到设计师和群体价值观的影响。关于“设计师社会责任的范畴”问题,设计师应当有预判问题的能力,且出现问题时以最有效的方式解决问题,更应该避免重复同样的问题。关于设计师的“职业道德呈现”问题,设计师在社会中充当了走在前列的先知先觉群体,在设计活动中设计师应当时刻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严谨、反思、创新是设计师的责任,也是作为公民的道德。这就是我读《公民设计师》的重要启示。


原刊于《中国图书评论》2023年04期。
本文系未编排稿,成稿请查阅本刊。

推荐阅读
汪瑞 | 艺术史研究中的视觉现代性阐释——《现代性的视觉政体》译后感
约翰·伯格:一个离经叛道的“异类” ——评《图像与观者——论约翰·伯格的艺术理论及意义》



专题
就地过年 | 法兰克福学派 | “给孩子” | 文学与声音 | 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 | 算法社会 | 媒体资本 | 姐姐综艺 | 胡继华纪念专题悬疑剧 | 科幻与未来 | 元宇宙 | 城市空间病理学 | 游戏研究 | 本雅明诞辰130周年 | 数字劳动 | 技术与后人类 | 数字货币 | 茅奖四十年 | 游戏性网络文学 | 过劳时代的劳动 | 声音政治研究
栏目一览
期刊导读 | 盘点 | 社会关注 | 私人阅读报告 | 读书生活 | 冷眼 | 重读 | 学术书评 | 思想文化 | 特约书评人 | 双子书话 | 著译者言 | 书界观察 | 读家有方 | 书评空间 | 概念 | 全球书评诸子论诸子

本刊用稿范围包括关于中外优秀图书的评论
投稿邮箱:chinabookreview@163.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图书评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