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那个蹲在地上玩石子的孩子为什么一定要知道刘翔是谁?

2016-07-18 顾远 Aha社会创新学院


 创新催生公民  


那个蹲在地上玩石子的孩子为什么一定要知道刘翔是谁?


作者:顾远


在一次教育创业的路演上,一个创业团队是这样开场的:“我们那里的教育相当落后。我们去当地的小学里跟五年级的学生交流,发现他们连毛泽东是谁、二战是什么都不知道,而城里的同龄孩子早就知道这些了。” 当时另一个教育创业团队坐在我旁边,他们对我说:“我们那里也是这样,信息太闭塞了。而且更糟糕的是,我们那里的孩子真的不肯动脑子,一点都不爱独立思考。”


这让我想起了2008年我看过的一部纪录片。我已经忘记那部片子的主题是什么,但是其中有一段镜头我却记忆犹新:在一个云南的村寨,一个当地的孩子蹲在山路边低头玩石子,一个志愿者蹲在他旁边问那个孩子:“你知道奥运会吗?” 孩子摇摇头,继续低着头玩石子。志愿者又问:“那你知道刘翔吗?” 孩子把身子扭到一边,头更低了,还是玩着石子。志愿者仰头面向摄影机做了一个无奈的表情。我记得当时自己身上涌起了好一阵尴尬,心里只有一个问题:那个蹲在地上玩石子的孩子为什么一定要知道刘翔是谁?


有人可能会说,奥运会是举国盛事,刘翔是中国的骄傲,作为一个中国人当然应该知道。可是你觉得这样的宏大叙事对孩子们会有吸引力吗?接着有人可能会说,就算没吸引力,但是这些内容考试肯定是要考的,知道了没坏处。可是既然没有吸引力,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指责孩子们不认真学习呢?或者更釜底抽薪地问一句:如果一个内容对学习者既没有用,又没有兴趣,那么他们为什么要学呢?




爱因斯坦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引发了学习者的兴趣,他们就能更持久、更专注、更主动地学习,因而知识技能就会掌握地更好,应用知识技能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就会更强,于是学习者就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因而对学习就会更加有兴趣 …… 这是一个正向的循环过程。能够引发学习者兴趣的学习内容一定是与他们的生活和未来有关的、有用的知识、技能、思想,有助于解决他们在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好奇心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2008年那年想必各地下乡普及奥运知识的各类志愿团队特别多。我见过一只团队是这么做的:他们给孩子们播放了奥运宣传片,然后展示了打印出来的一些中国优秀运动员的照片,并一一做了介绍。接下来,他们组织孩子们做起了游戏。一组孩子模拟某一项运动,另一组的孩子大声说出一个参加这项运动比赛的中国运动员的名字。答对最多的那个组还有奖品。现场很热闹,孩子们喊得很大声,拿到奖品的时候也显得很开心。


嗯~~这种方式看起来是不是很有趣?但是,问题还是那个问题:为什么这些孩子们一定要知道奥运会,一定要知道刘翔是谁呢?



      

从本质而言,这样看似有趣的方式就像是一层糖衣,里面包裹着的是对学习者毫无用处,甚至厌恶的学习内容上课很无聊是吗?老师们努力讲段子,每15分钟来一次小游戏。思道修课一直听老师讲大道理你不喜欢是吧,那就组织活泼热烈的讨论会,论“我们是怎样,中国就会怎样”。革命史背不下来是吧,那就配插图配视频,让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现身说法,帮你梳理那段复杂坎坷的历程。数学很难学是不是,那就在平板电脑上开发一款游戏,让你在闯关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记住了公式,答对了题目还有奖呢!


哈佛大学的珀金斯教授在其著作《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中举过一个更有意思,也更具反思价值的例子。作者讲到他看到过一个老师组织学生用跳舞的方式来学习细胞的“有丝分裂”。学生从教材里写的有丝分裂的各个步骤中提取线索,自己来编舞,用肢体语言来表现枯燥的、教条式的生物知识。这看起来是一种很好的课堂教学实践创新。但是作者指出,这种方式的确有助于学生记忆和理解有丝分裂这个知识点,但却没有回应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学习有丝分裂和学生的生活和未来到底有什么联系?我替作者再追问一句:假设有丝分裂的知识真的对学生有意义,那么这个活动除了有助于学生记忆这个知识点,是怎样帮助他们应用到真实的生活和可能的未来中去的呢?


回想一下,我们是不是都听过、见过,甚至参与过类似的教学实践,并为之叫好,仅仅是因为它在形式上更新颖,能引发学习者(和我们自己)的兴趣——甚至都不一定是兴趣,而是一时的乐趣——而忽略了它在教学目标上是否有所突破,是否为学习者带去了实际的益处。


一些教育创业团队出现的问题正在于此。他们希望借助新颖的教学方式和技术去解决教育不公平的问题,他们设计了精巧的教具、精美的课件、生动有趣的课程,在带给孩子们欢乐和视野的同时,却并没有在深层次上影响孩子们的学习动机,提升他们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这些团队原本有机会去从事真正的教育,却有意无意地做起了包裹糖衣的粉饰性教育。




2006年我和同事去藏区三大文化中心之一的德格做教育调查。当地的辍学现象非常严重,以至于每年开学的时候为了应对上级检查,全县各级官员都有一个共同的工作任务:动员适龄儿童入学,俗称“抓生”。在对县政府主管教育的官员进行访谈时,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对于当地的教育现状,汉族教育官员认为原因是:“藏族人就是不爱学习,目光短浅狭隘,国家那么好的政策,上学不要钱,人家内地还有那么多好心人捐了这么些个书啊本子啊,多大的支持,就是不好好学”。但是藏族教育官员给了我们完全不同的视角,一言以蔽之,“学出来了也没用”。


当我们上山去实地走访了几所学校后,果然看到了大量的内地捐赠图书堆放在屋子里,很多连拆都没拆过。我随手翻开一本,立刻就明白了为什么。所有的书都只有汉文,开篇第一课介绍的是天安门广场,第二课讲的是交通规则。何谓权力对教育的垄断,何谓教育是对国民的一种规训,何谓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霸权,都在这些“知识”和“爱心”里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什么理由认为他们是不热爱学习的?我们有什么理由要求他们一定要知道世界冠军刘翔,而不是作为藏族文化中心的家乡呢?




好奇心是人类的本能,没有人是不爱学习,不爱思考,没有好奇心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不断反思和检视:学习的内容和学习者的真实生活有什么关系?和他们要应对的问题和未来有什么联结?在学习环境中我们可以提供怎样的支持,去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内在动力,帮助他们克服学习过程中的种种障碍,发现和发展他们的优势与特长?


对于真正的教育工作者而言,正确的问题不是 “孩子们为什么不热爱学习”,更不是 “他们这样还能热爱学习吗?”,而是 “孩子们为什么要学习?” 以及 “我们应该如何让孩子们爱上学习?”


————彩蛋————

社会化学习的成果应该体现在:

帮助学习者们理解和实践




帮助所有关注社会领域的个人和组织

提升“创意、创新和创业”的能力

 

微博:新浪@Aha社会创新学院

微信:AhaSchool

网站:www.ahaschool.cn

联系邮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