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研动态 | 学校近期科研进展报道汇总

东林新媒体 东北林业大学 2023-08-31

发出中国声音 | 我校教授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上作主旨发言
9月23日9月24日
届“中国木材科学与技术学术大会”在我校成功举首度在顶级生态学期刊Ecology Letters发文 | 我校科研团队在陆地土壤碳过程与全球变化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9月27日10月18日
我校新创办期刊Wildlife Letters正式开放投稿我校科研团队揭示杨树响应低氮胁迫的新机制
10月24日

发出中国声音

9月23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1届会议——2022年环境、发展与人权国际研讨会顺利举行。会议由中国人权研究会主办,复旦大学人权研究中心、环境资源与能源法研究中心联合承办,十余位中外专家学者围绕环境人权理论、气候变化与人权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我校文法学院周孜予教授就黑土地保护立法对农民环境权保护问题做了主旨发言,其发言被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新闻网等主流媒体报道。


周孜予教授在发言中介绍了我国在保护稀缺资源黑土地方面的举措。她指出,今年8月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强调稳步恢复提升黑土地基础地力,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维护生态平衡,不仅为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提供了坚强的法治保障,也是对农民环境权的有力保护。

本次会议探讨新时代下环境、能源、人权等问题对于全球的挑战具有重要的影响。周孜予教授关于黑土地立法对农民环境权保护问题的探讨为进一步提高黑土地的保护力度,改善黑土地的从业者农民的劳动、生活环境,将农民的权利与义务融入黑土地保护中具有深刻的意义“首届中国木材科学与技术学术大会”

9月24日,“首届中国木材科学与技术学术大会”在我校成功举办。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2000余名专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同开展木材科学与技术问题研讨,引导木材科学与技术对标国际一流,促进学科繁荣发展,引领木材科学技术服务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本次学术大会由中国林学会木材科学分会、生物质材料科学分会、木材工业分会首次联合主办,由我校承办。大会主题为“锐意创新、瞄准前沿、抢占先机、绿色发展”。会议主会场设在东北林业大学,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福建农林大学、浙江农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黑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四川农业大学、国际竹藤中心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设15个分会场。

中国工程院李坚院士、吴义强院士、中国林学会秘书长陈幸良教授、中国林学会木材工业分会理事长储富祥研究员、木材科学分会原主任委员刘一星教授、生物质材料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吕建雄研究员、木材科学分会主任委员郭明辉教授、木材科学分会秘书长于海鹏教授、生物质材料科学分会秘书长段新芳研究员、木材工业分会秘书长傅峰研究员以及其他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约2000余名领导、专家和学生代表参会。

大会开幕式由中国林学会木材科学分会原主任委员、我校刘一星教授主持。东北林业大学副校长刘守新、中国林学会陈幸良秘书长分别致辞。刘一星教授以“弘扬科学家精神、传承学科文化自信”为题,简要介绍了李坚院士的学术成就《李坚文集》、中国木材科学的先驱和开拓者《唐燿成俊卿朱惠方柯病凡葛明裕申宗圻王恺年谱》。

      学术研讨会分别由中国林学会木材工业分会理事长、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储富祥研究员、中国林学会生物质材料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常务副所长吕建雄研究员主持。会议围绕木材科学与技术领域“十三五”取得的研究成果,木材科学应用基础理论、技术前沿研究趋势以及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绿色发展目标驱动下我国木材安全、绿色发展、智能制造以及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等领域进行研讨。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林业大学李坚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吴义强教授、国际竹藤中心主任费本华研究员、北京林业大学李建章教授,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东北林业大学李伟教授,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周海宾研究员,《木材科学与技术》副主编、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向琴高工等8名院士和知名专家分别以“寻觅前沿,走向未来”“‘双碳战略’驱动下我国木材工业科技创新与发展”“竹材科学创新与发展”“面向产业绿色发展的植物蛋白胶黏剂研究与应用进展”“木材形成的调控机制及材性分子改良研究进展”“现代与传统木结构研究工作主要进展”“办好《木材科学与技术》期刊,助力一流学科建设”为题,作了主题报告。 会议闭幕式由吕建雄研究员主持。福建农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余雁教授代表下届会议承办单位——福建农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诚挚邀请全国同仁2023年10月相聚福州参加“第二届中国木材科学与技术学术大会”。本次大会是2021年中国林学会向中国科协推荐并被成功列入中国科协《重要学术会议指南(2021)》的重要学术大会,是一次交流学术思想、展示最新成果、启迪创新思维、推动学科发展的盛会。大会特邀8位院士与知名专家进行主题报告,收到会议论文摘要372篇。本次大会的成功召开,是中国林学会木材科学分会、生物质材料科学分会和木材工业分会通过资源优势整合,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的创新举措,是木材科学与技术领域学术交流的新起点。

为办好本次大会,成立了“首届木材科学与技术大会”组委会,中国工程院李坚院士、吴义强院士担任本次会议名誉主席,中国林学会木材工业分会理事长储富祥研究员担任本次会议的主席,中国林学会木材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刘一星教授、生物质材料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吕建雄研究员担任副主席,中国林学会木材科学分会秘书长郭明辉教授、生物质材料科学分会秘书长段新芳研究员、木材工业分会秘书长傅峰研究员担任秘书长。大会由东北林业大学生物质材料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东北林业大学木质新型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林草局木材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国家木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协办。大会得到了青岛一木集团有限公司和《木材科学与技术》期刊的大力支持。

首度在生态学期刊发文

近日,国际顶级生态学期刊Ecology Letters在线发表了我校林学院周旭辉团队青年学者陈鸿洋题为“Microbial respiratory thermal adaptation is regulated by r-/K-strategy dominan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从微生物功能群视角,揭示了困扰生态学者已久的土壤微生物热适应调控机制,认为微生物群落中优势生态策略的变化可能是导致微生物呼吸热适应强度发生改变的主要原因。

Ecology Letters是国际生态学领域最顶尖的期刊之一,是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收录的82种高水平期刊目录中唯一的生态学期刊,自1998年创刊以来,国内学者在该期刊上仅发表论文30余篇,这是我校首度在该刊物上发表论文。

过去20年中,微生物呼吸的热适应性被认为是影响土壤碳-气候反馈方向与强度的关键机制之一。然而,微生物群落如何调控这种热适应性,是当前悬而未决的重要科学问题,制约了人们对未来气候变化下陆地土壤碳收支的准确预测。为解决这一难题,陈鸿洋等研究人员巧妙地以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群落为研究对象,以微生物r/K生态策略为切入点,探究长期增温处理下微生物生态策略如何影响土壤微生物呼吸的热适应性。研究发现,相比r策略微生物占优势的根际土壤,K策略微生物占优势的非根际土壤呼吸对长期增温具有更强的热适应性(图1),且土壤碳的有效性显著影响微生物的生态策略,间接改变土壤微生物呼吸的热适应(图2)。这一发现将增进人们对土壤微生物热适应性调控机理的理解,为准确预地土壤碳-气候反馈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图1: 8年野外增温后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呼吸的热适应强度


图2:土壤碳基质与微生物功能群变化对土壤微生物呼吸热适应性的直接与间接影响

陈鸿洋教授为该论文第一作者,我校为第一署名单位,复旦大学聂明教授为通讯作者,论文合作者还包括东北林业大学周旭辉教授、复旦大学方长明教授、李博教授、海南大学周淑荣教授和兰州大学刘向研究员等。近五年来,陈鸿洋教授主要围绕湿地土壤碳循环与全球变化这一生态领域开展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在Nature Climate Change、Nature Communications、Ecology Letters、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等国际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

我校新创办期刊Wildlife Letters正式开放投稿

2022年10月18日,由东北林业大学主办,与Wiley共同出版的国际开放性获取期刊Wildlife Letters正式开放投稿!Wildlife Letters由教育部批准并主管,是我校新创办的野生动物特色的综合性专业学术国际期刊。

该期刊以“人类世下的野生动物生态与管理科学研究”为特色,关注当代由于环境和人类带来的改变,所引起的野生动物生态学变化、野生动物应对环境波动的响应。主要发表涉及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研究中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创新性理论、实践、方法和技术成果;野生动物可持续生存与发展机制的深入理解;科学管理与政策制定的科学认知。以此指导解决全球或区域性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科学挑战。

学校将努力把该期刊打造成为解决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研究的国际顶级期刊,助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也为我国科学家提供发声的学术平台。

Wildlife Letters由美国加州大学Marcel Holyoak教授和东北林业大学姜广顺教授担任主编,编委会由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西班牙等国家的四十余位国际知名专家学者组成。创刊号预计于本年度12月正式发布。诚挚期待野生动物科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管理人员、教育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积极关注和投稿。

我校科研团队揭示杨树响应低氮胁迫新机制

近日,我校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李成浩教授研究团队和生命科学学院李玉花教授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中科院大类一区,IF=9.106)上联合在线发表了题为“PuHox52 promotescoordinated uptake of nitrate, phosphate, and iron under nitrogen deficiency inPopulus ussuriensi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一个新的调节机制,即PuHox52通过“PuHox52-PuNRT1.1”、“PuHox52-PuPHL1A/PuPHL1B”和“PuHox52-PuIRT1”在杨树根部的调节关系,促进大青杨在低氮胁迫下对硝酸盐、磷酸盐和铁的协调吸收,使杨树适应氮匮乏环境。

杨树是世界中纬度地区栽植面积最大、木材产量最高的速生用材树种之一。杨树生长需要多种养分,其中氮是限制杨树生长最主要的营养元素。目前多数人工林营建的立地条件较差,可利用氮不足,不能满足生长需求。提高杨树在低氮素供应条件下的氮素利用效率,将有助于缓解其对营养贫瘠土壤的压力,使杨树在低氮条件下能够保持快速生长。因此,阐明林木响应低氮胁迫的分子机制,对培育耐低氮林木新品种,促进林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李成浩教授研究团队对HD-Zip基因家族成员PuHox52转录因子进行了研究,发现在低氮胁迫下,PuHox52在根部被特异性地诱导;过表达PuHox52能够显著提高低氮胁迫下大青杨地上部分和根系的生物量,促进大青杨生长及其根部对硝酸盐的吸收能力。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染色质免疫沉淀和酵母单杂交等实验,证明了PuHox52通过正向调控6个硝态氮转运相关基因(PuNRT1.1、PuNRT2.4、PuCLC-b、PuNIA2、PuNIR1和PuNLP1)来提高大青杨在低氮胁迫下的耐受性。除此之外,该研究还证实在低氮胁迫下PuHox52能靶向结合磷酸盐相关基因(PuPHL1A和PuPHL1B)和铁转运相关基因(PuIRT1)的启动子区,从而提高大青杨在低氮胁迫下对磷酸盐和铁的吸收。

PuHox52促进低氮条件下杨树生长和对硝酸盐的吸收
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李成浩教授和生命科学学院李玉花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后魏明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等项目的资助。


/
//



RECOMMEND

点击下方图片阅读

▽▽▽

全面部署 | 东北林业大学召开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大


暖心!这群东林人合力救下国家保护动物,共同守护绿水青山!

最可爱的“东林橙” ,我们向你致敬!


图文来源

东北林业大学新闻网

出品 | 新闻中心 东林新媒体

责任编辑 | 黄   鹏

编辑 | 肖梓杨 靳尚昆

朱   钰

点亮“在看”,关注科研动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