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科院三项代表性工作纳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一周科学看点2019-04-29丨中国科学院院刊】

一周科学看点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0-09-09

点击上方“中国科学院院刊”可订阅哦!

◎中科院三项代表性工作纳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

◎基金委立项资助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

◎科技部发布2017年我国高技术产品贸易状况分析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实施十年评估报告发布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首批探测器投入科学观测


中科院三项代表性工作纳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

(中科院之声)


4月25日至27日,由我国政府主办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会后发布了《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中国科学院有三项代表性工作被纳入其中。



这三项成果为:


  1. 中科院宣布实施“一带一路”硕士奖学金计划(作为中方的举措或发起的合作倡议之一)


  2. 中科院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俄罗斯科学院、哈萨克斯坦科学院、巴基斯坦科学院、泰国科技发展署、尼泊尔特里布文大学、肯尼亚乔莫肯雅塔农业科技大学等37家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科研机构和国际组织共同发起成立“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作为在高峰论坛框架下建立的多边合作平台之一)


  3. 中科院启动实施“丝路环境专项”,与沿线各国科学家携手研究绿色丝绸之路建设路径和方案(作为在高峰论坛框架下建立的多边合作平台之一)



基金委立项资助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为助力我国尽快摆脱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的困境、面向未来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启动2019年第3期应急管理项目《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的突破路径研究》。



该项目将系统研究我国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的体制机制、组织模式与创新政策,包括“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国际比较、创新能力与形势研判分析、技术突破的组织模式与路径研究、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机制、技术创新战略与政策研究等。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一)我国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的体制机制、组织模式与政策研究(总课题)

(二)科技发达国家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的路径研究及典型案例分析(子课题1)

(三)“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与形势研判分析(子课题2)

(四)“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技术突破的组织模式与路径研究(子课题3)

(五)“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机制研究(子课题4)

(六)“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技术创新战略与政策研究(子课题5)



相关链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2019年第3期应急管理项目《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的突破路径研究》申请说明



科技部发布2017年我国高技术产品贸易状况分析


(科技部)


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及其占商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2007-2017 年)


近日,科技部发布我国高技术产品贸易状况分析。根据报告,2017 年我国高技术产品贸易总量止跌回升,较上年增长 11.5%。高技术产品出口的技术领域仍以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为主,占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68.7%。



高技术产品出口的主要目标市场为香港地区和美国,两者占比达到43.7%;进口的来源地主要集中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一般贸易出口占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的比重小幅回落,为 25.7%。



外商独资企业在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中的份额仍然最大,达到 53.2%。“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了高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双增长。


报告全文:

我国高技术产品贸易状况分析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实施十年评估报告发布

(科学网)


25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实施十年评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知识产权拥有量大幅增长,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知识产权大国。十年来,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从8.4万件增长至135.6万件,居世界第三位。有效注册商标总量从235.3万件增长至1492万件。著作权年登记量从15.9万件增长至274.8万件,植物新品种、地理标志和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数量大幅增长。我国知识产权的质量也稳步提高,核心专利、知名品牌、精品版权、优良植物新品种等持续增加。



“10年来,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取得的成绩为国际社会所公认,未来,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新兴业态快速发展,从国家层面推动知识产权制度进行战略性调整,逐步构筑我国知识产权发展优势,抢抓创新发展制高点。”国务院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专职副主任龚亚麟说。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首批探测器投入科学观测

(中国科学院)


4月26日,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科学观测启动暨天府宇宙线研究中心成立揭牌仪式在成都举行。



LHAASO是我国“十二五”期间立项建设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由电磁粒子探测器(ED)阵列、缪子探测器(MD)阵列、水切伦科夫探测器阵列(WCDA)、广角切伦科夫望远镜阵列(WFCTA)等组成。其主要科学目标为探索高能宇宙线起源,开展相关的宇宙演化、高能天体演化和暗物质的研究。按照设计,装置正式运行后将在1000亿到50万亿电子伏特的能区开展伽马射线源巡天普查,在50万亿到1拍电子伏特以上的能区对伽马射线能谱进行精确测量,二者均将达到1%蟹状星云流强的高灵敏度,并对50万亿到1000拍电子伏特的宇宙线能谱进行精确测量。整体工程计划于2021年全部建成。



近年来,国际上兴起了多波段、多信使的天文观测浪潮,进入多观测站点、多观测手段联合观测时代,并获得丰硕成果。LHAASO首批探测器投入科学观测倍受国内外专家关注,4月27日,多名相关领域专家学者赴观测站现场考察,围绕LHAASO第一阶段科学观测目标进行深入探讨,推动国际各类大型天文观测实验合作研究。



一周科学看点回顾




2019-04-22

2019-04-15

2019-04-08

2019-04-01

2019-03-25

2019-03-18

2019-03-04

2019-02-25

2019-02-18

2019-02-11

2019-01-28

2019-01-21

2019-01-14

2019-01-07

2019-01-01

2018-12-24

2018-12-17

2018-12-10

2018-12-03

2018-11-26

2018-11-19

2018-11-12

2018-11-05

2018-09-10

2018-09-03

2018-08-27

2018-08-20

2018-08-13

2018-08-06

2018-07-23

2018-06-25

2018-06-11

2018-06-04

2018-05-28

2018-05-21

2018-05-14

2018-05-07

2018-04-30

2018-04-23

2018-04-16

2018-04-09

2018-04-02

2018-03-26

2018-03-19

2018-03-12

2018-03-06

2018-02-26

2018-02-19

2018-02-12

2018-02-06




总监制:杨柳春

责任编辑:张帆

助理编辑、校对:PAN


▼ 点击查看相关文章

专刊:科技创新助力构建国家能源新体系丨2019年第4期

2019中国科学院自主研制科学仪器丨2019年增刊1

专题:水声信号处理和声呐技术 · 发展现状和展望丨2019年第3期

专题: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丨2019年第2期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年第1期发布

专题:中国科学院 改革开放四十年/ 专题:传统工艺的认知与振兴 | 2018年第12期

赵国屏院士:合成生物学,开启生命科学“会聚”研究新时代

张先恩:中国的合成生物学,正如蓬勃朝阳,蒸蒸日上丨《中国科学院院刊》“合成生物学:回顾与展望”专刊序言

专刊:合成生物学:回顾与展望丨2018年第11期

创新之路:中国科学院科技支撑“一带一路”建设五周年|2018年增刊2

专题:环境微塑料污染与管控策略丨2018年第10期

专题:分子模块设计育种丨2018年第9期

专刊:科学大数据国家发展战略丨2018年第8期

专题:科学普及问题政策研究丨2018年第7期

专刊:“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能源地缘配置与国家安全丨2018年第6期

专刊: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丨2018年第5期

专刊:纪念“科学的春天”40周年丨2018年第4期

专题:知识产权转化与运营丨2018年第3期

专题:土壤与可持续发展丨2018年第2期

专题: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理论、指标与实践丨2018年第1期

《中国科学院院刊》入选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



长按二维码  关注“中国科学院院刊” 微信号CASbulleti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