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走近疯子,发现真相 | 【教学札记7】

大儿童壮壮老师 大儿童成长空间
2024-08-26

究竟谁才是疯子?

谁知道呢?

 


和“疯子”对话,这个课程内容是怎么来的?

 

这学期高年级的阅读写作课采用了一种和孩子一起“冒险”的方式。


第一节课我们就聊了“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我们希望可以如何学习?”“我们希望学习什么?”


发现谈论孩子真正关心的事时,他们的眼睛是发光的,语言是流畅的,态度是积极的。

 

既然我们希望孩子上阅读写作课有更广阔的阅读面、有更强的逻辑思维、有更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更自信的状态,明确了这个目标,为什么不能就去学习孩子感兴趣的内容呢?

 

于是,我们决定这学期的课,由老师和孩子一起来创造,即共创。


不得不说,这样的课,对老师来说是巨大的挑战。


需要有对孩子的敏感度、敏捷的即兴能力、接纳包容的共创能力。


为了探究孩子的学习特点,大儿童愿意接受这样的挑战,也逼迫着老师快速学习和成长。



(学生第一节课讨论的话题)

 

孩子对于学习的理解,是比很多大人更多元开阔的,更逼近学习的本质。


比如去摘龙眼、去嘉庚学院、去老家……想要知道“港尾为什么那么多疯子?”“为什么那么多人讨厌小动物?”“为什么常常能够听闻丧乐?”


这不正是“学习在窗外,世界是教材”吗?

 

在众多感兴趣的话题中,“港尾为什么那么多疯子?”成为了最热门、刺激的话题。


关于疯子,一个被忽略、排挤,甚至被嘲笑的人群,到底生活在一个怎么样的世界里呢?他们为什么会疯?和“疯子”对话是一种什么感觉?孩子们脑袋里有诸多对此的猜想。




我们是如何与“疯子”对话的?

 

对话前,我们需要挖掘问题背后的信息。


“港尾为什么那么多疯子?” 为什么孩子会提出这个问题呢?是因为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为什么是港尾那么多疯子,而不是其他地方呢?

 

与孩子充分对话后,需要头脑风暴几个内容:孩子对疯子所观察到的信息、他们感兴趣的具体话题。


港尾为什么那么多疯子?

疯子的外表

行为

路人对待疯子的态度

其他

又脏又臭、衣衫褴褛、男的女的都有……

到垃圾堆捡吃的、对着垃圾大骂、走路歪歪扭扭、偶尔大叫……

避而远之、捂着鼻子走开、斜视、当作没看见、快点离开……

观点:疯子压根就不是人。

 

在分类头脑风暴的信息后,发现有孩子提出:疯子压根就不是人。


立马有孩子提出反驳意见:疯子也有家人,也会吃饭睡觉,他们也是人。然后他们就争论起来了。

 

在讨论完一些观点和信息后,我们开始了寻找“疯子”之旅,甚至与“疯子”对话。



具体的过程,请看孩子的记录:

 

不一样的疯子

郑语璇

         今天,老师带我们去观察疯子。

我们先向要去向阳坊的路出发,我们绕了一圈后,没有找到疯子。后来,老师提议:“要不我们先菜市场找找吧。”我们接着又去了菜市场,突然,我用余光发现了一个疯子。我兴奋告诉大家:“你们看,那儿有个疯子。”

我们慢慢的靠近那个疯子。只见那个疯子的肚子前面有一包东西,她还在后背用手提着四五袋袋子。皮肤黝黑黝黑的,皱纹很深很深。

我们先是找到周围的人,我们问了一个卖肉的奶奶打听了她的下落,那个奶奶告诉我们:她是这里的东山人,她来这里有十二十年了。来这儿好吃懒做,装傻,后来就真傻了。她有两个儿子,两个儿子都娶了,她的老公和两个儿子来劝过她,让她回去,她不回去。

那个奶奶说她不会攻击人,也很会说话。当我们和奶奶再三确认过,我们才敢上前跟她说话,我先问她:你在这吃什么?会有人给你吃东西吗?她说会。我们虽然已经知道了她有儿女,但还是问了她,你有孩子吗?她说:孩子一出生吃完饭眼睛一闭他就死了,她自己也没办法。我们又问“那你为什么不回家呢?她说:“我的家人不让她回去。我们问她:“那你几岁啊?她说:“她十二岁。”周围的人都笑了,我没笑,我很不理解,她毕竟是个疯子,你们笑她有什么意义呢?她们自己也不想这样啊!

接着我又看见了这样一个画面:一个大男人骑着一辆摩托车,后面着一孩子,大人指着疯子,对小孩说:“你怕吗?你以后不乖,我就让她跟你玩!说着便走了,后来,老师对我们说,不要带着有色眼镜看人

我们回来讨论的时候说了,其实疯子并没有想象中的可怕呀,她还是很热情的。

今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每个人对未来都是未知的,所以要亲自去体验,去感受才能知道事情的真相!




晨曦说“也许我十二岁时见到过她,但我至今不知道她的故事。”


 


为什么要带孩子在人群中做这样不寻常的事呢?

 

大儿童希望带孩子看见真实,“他们说”、“书本说”、“我想”……这些都不一定是真的,唯有去经历、去对话,我们才能有同理心,才能知道一些真相。


希望孩子的表达中多一些真实的细节,少一些空洞的堆砌。

 

大儿童希望带孩子看见非主流人群,看见生活的更多面。


电影《亲爱的》《我不是药神》让我们看到了被拐卖家庭人群、患重病家庭人群,每一次看都仿佛打开新世界,原来世界上有人过得那么不容易,而却不为人知。


希望我们孩子除了学习,对生活多一点关心,对非主流人群多一点关注,对自己和世界多一点思考。


———— / END /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大儿童成长空间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