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信息青年说·党史故事汇” || 第14期:“三无”科学家——屠呦呦

微媒体中心 东林信息之声 2022-07-18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信息青年说,党史故事汇。我是讲述人——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本科生2020级计算机类四班周翔宇。今天,我要讲述的人物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屠呦呦先生。



屠呦呦是一位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的科学家;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1968年,中药研究所开始抗疟中药研究,39岁的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1971年,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来的反复试验中得出了青蒿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结果。


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青蒿素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未来,屠呦呦希望通过研究,让青蒿素应用于更多地方,为更多人带来福音。


你以身试药,你是共和国的骄傲!屠呦呦为青蒿素治疗人类疮病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得到了国家和世界卫生组织的大力推广,挽救了数以万计疮疾患者的生命,为人类治疗这一传染病做出了革命性的贡献,也成为了用科学方法促进中医药传承并走向世界的辉煌范例。在屠呦呦身上体现出的各种精神中,最值得骄傲的就是那闪光耀眼的“中国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伴随着屠呦呦在科研前线,关怀祖国,放眼世界,披荆斩棘,挽救了众多人的生命,这种不懈努力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



信息学院文体中心

供稿:周翔宇

校稿:信息学院文体中心 葛云龙

审稿:刘宗烨老师

排版:微媒体中心 运营部 黄金飞

监制:侯岚亭老师 刘宓 李浩宇 于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