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孤独,伊斯坦布尔。

🇹🇷 大西洋鳗鱼 2019-05-10

戳上面的蓝字关注我哦


这是大西洋鳗鱼的第三十三篇原创,土耳其第二篇。


这是一封写给我最爱的城市的情书,文章有些长,您可以收藏起来,慢慢观看。



在我一年前刚开始写公众号时,最开始的几篇文章,文笔与排版都还不够成熟。现在往回看,有时候会有脸红。


但是其中有一篇,篇幅不长,从发表到现在的一年间,一直都有源源不断的读者留言与评论,他们说,这篇文章里能读到到我对那座城市深刻的爱。


对,就是这一篇《好可惜,土耳其 | 亲历伊斯坦布尔四次爆炸现场》,东罗马帝国与奥斯曼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


伊斯坦布尔的旧皇宫,托普卡帕宫。我走过的唯一一个直接临海的皇宫。图中的我身处欧洲,海的对面就是亚洲。


直到现在,我都觉得伊斯坦布尔是这个地球上最伟大的城市(没有之一)。


从硬件到软件,从血液到皮肤,从东正教堂到清真寺,从阿塔图尔克到萨比哈格克琴机场。


这是一座血脉无比高贵与绵长,又是如此市井与世俗的一座城市。它是“伊斯兰世俗之光”土耳其最耀眼的一块宝石。


这座城市曾经差点就被土耳其所丢失掉。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沙俄疯狂的想要占有这座城市,不仅仅是想打开黑海的出海口,更因为伊斯坦布尔是东正教的圣地,是东正教发源的拜占庭帝国的故都。


获取这座城市,对于沙皇俄国不仅仅是军事战略意义上的极大强化,还让俄国真正的能获得罗马后裔传承的正统之名,成为世界上绝对的东正教之心。


伊斯坦布尔的位置之重要,整个黑海的沿岸国家想出海,都得经过这座城市的海峡。


可惜沙皇俄国在一战中崩溃了,已经喂到俄国嘴边的伊斯坦布尔留在了土耳其。


土耳其的世仇希腊也想收复这座光辉的城市。给它消除伊斯兰之色,恢复君士坦丁堡的东正教荣光是希腊的野心,也是欧洲的心愿。


1923年的那个年代,欧洲的心愿,就是世界的心愿,无人能够违背。何况是“西亚病夫”土耳其。


希腊也就差一点点成功了。只是国父凯末尔拯救了土耳其,也拯救了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


1920年奥斯曼帝国与西方列强签署的丧权辱国的《色佛尔条约》,依照条约,土耳其将只有现在面积的四分之一(之前已经丢掉了70%的领土)

由凯末尔率领的土耳其民族主义者反对此条约,发动了土耳其独立战争。

土耳其最后获胜,成立土耳其共和国,取代了有623年历史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政权。


1922年,第二次希土战争,希腊战败了。土耳其人把希腊赶出了领土已经缩水70%的国土,伊斯坦布尔重新回归了,奄奄一息的土耳其也活了过来。


我热爱伊斯坦布尔,讲到它的历史,我能说上一整天。


爱的如此痴狂,还因为一部我极其喜爱的电影


这部土耳其电影土语名字叫《Issız Adam》,英语名是《alone》,中文译名是《寂寞芳心》。我觉得这个中文译名不太合适。


按英语名的字面意思翻译成《孤独的男人》也挺好的。



这部电影和新海诚的动画,是我认为我所能看到的最孤独的电影。它的感染力到底有多么强呢?先看看豆瓣上的赞同最多的短评。



如果这些还不够,可以看看里面某一张剧照下的留言。


这是电影结局的一个镜头。



这是剧照下的留言,我只能说感同身受,毫不夸张。


男主角阿尔帕,五官锐利,眼神深邃,深到时刻防止着身边任何的人去读懂他。



女主角艾达有我觉得惊为天人的气质,和这世界上最灿烂的笑脸,这是我最中意的女性长相类型,像长泽雅美,也像汤唯。



这部电影从豆瓣上我的标注记录来看,第一次观看是在2010年。




7年了,那时候我还是一个学生,是一个还没有怎么谈过恋爱的,不谙世事的毛孩子。与这部电影的惊鸿一瞥,已经让那个年纪还空空白白的我觉得印象如此深刻。


第二次看,是在去年春节从土耳其回国的飞机上。在去土耳其前,我对土耳其的印象除了奥斯曼帝国的辉煌荣光,其实对土国当前的文化现状和人民生活的了解几乎是空白。伊斯坦布尔是个什么地方呢?我知道它很伟大,可是不是也就只是像某些中东国家那样的坟墓里的,布满黄沙灰尘的,黑布里露出一只眼睛的穆斯林古城呢?


在伊斯坦布尔短短的四天三夜,这座城市所散发出的激烈的世俗与活力的光芒,让还没有离开城市的我,已经在上瘾般的寻找各种与土耳其相关的电影,书籍了。我迫切的想尽可能多地去了解它。这就是“还未离开,就已怀念”的感觉吧。



于是我瞬间想起了6年前的那部土耳其电影。土语电影翻译成中文的实在是少,当时的我看过的,所知晓名字的,只有这一部。(自那之后,我迷上了土国电影,又发掘过至少三部我非常喜爱的有中文翻译的土耳其电影,如果有机会,我将来会向大家继续介绍。)


6年后再看这部电影,对剧中的人物,感情,理解得更加深刻。因为6年呀,我也改变了好多好多,我走进了社会,工作,友情,爱情,这些抽打在心灵的痕迹让我去掉了很多的混沌,在我的性格与价值观慢慢定型的年龄,重看一部这样的电影,我的情绪陷的很深,在当时回国后好几天都没法走出来。


以下关于电影的内容介绍部分,引用自一个很棒的心理学公众号knowyourself,作者叫夏超,他总是能写出非常细腻感人的影评。



谁都不喜欢的时候,其实我过得挺好


男主角叫阿尔帕,是伊斯坦布尔一家餐厅的老板和大厨,他的餐厅在美食界备受好评。他出生在偏远的地方,孤身来到大城市中打拼奋斗,目前可谓是事业有成。阿尔帕同时也是个文艺青年,热爱音乐,喜欢收集各类稀有唱片。




然而,阿尔帕在城里过着离群索居的单身生活。他很少和别人来往,也没什么正式的社交活动。只有当餐厅来了重要的客人,他才亲自下厨,顺便和客人们寒暄几句,仅此而已。



阿尔帕和父母很少联系,偶尔才给家里打个电话,像是完成任务一般。家里人也不太敢主动联系阿尔帕,害怕打扰他,因为阿尔帕总说自己很忙。


对于学生时代的好朋友厄尔德,阿尔帕同样疏于联络,彼此的感情也就变淡了。好朋友要结婚,他都不知道,还是因为朋友邀请他的母亲做证婚人,阿尔帕才从母亲的电话里得知这个信息。不过,他依然没有去参加婚礼的打算。



阿尔帕年纪不小了,但毫无谈恋爱的想法。工作结束后,他就跑去夜店寻找一夜情的机会,或是在网上与别人约炮。有些人可能想在网上认识不同的人,进而发展恋爱的机会,但阿尔帕根本不是,他与女伴们的交流几乎都停留在身体层面上,还从不留宿别人。


偶然一次,阿帕尔对自己这样的生活产生了怀疑,想要尝试和女伴发展进一步关系,比如在做爱之后挽留女伴一起喝酒、听音乐,结果这反而让女伴很不适应,说,我没听错吧,以前我多么想喝到你这杯酒啊。你这是怎么了?



这就是阿尔帕的生活,他几乎不曾和人有深入的联系,无论是父母、兄弟,还是朋友、女伴。他是一个封闭而游离于情感关系之外的人。看起来,他活得格外自由、舒服,不为任何情感所累。他喜欢自己这样的状态。


现在,我们城市中的很多人都过着类似的生活,也许不像阿尔帕一样风流,但在繁忙的工作背后,我们是一个个原子般孤独的个体。有时我们享受这种孤立,它使我们有了很大的自由空间,来灵活地支配自己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但它也让每个人都更加隔绝于他人和世界:“我不想走入别人的生活,也不希望别人走进我的生活。


到最后你会发现,尽管享受这份自由,心里却有一个虚无的空洞。那是只有靠与他人之间深刻的链接才可以填补的空洞。


有一天,阿尔帕在旧书店邂逅了美丽的艾达,仿佛一种顿悟似的,阿尔帕立即决定追求她。艾达一开始非常抗拒,但阿尔帕最终还是依靠自己精湛的厨艺和各种浪漫方式赢得了艾达的芳心。两人开始了热恋,阿尔帕的生活逐渐发生改变。



在生活习惯上,阿尔帕是第一次和其他人同床过夜,不太适应,到了半夜都没睡安稳。后来,他还到艾达的住处过夜——这虽然是小事,但对于阿尔帕来说是实实在在的不同。就连交流都是如此,在恋情刚开始时,阿帕尔都不懂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和艾达说话,时常还流露出以前与异性聊天时的疏离感。



在清闲的时候,阿尔帕就和艾达一起慢悠悠地逛街,探索一个个有意思的小店,品尝大街小巷的美食。阿尔帕对特色音乐酒吧了如指掌,带着艾达一起听音乐。两人还分享彼此的人生经历,感情越来越亲密。此外,阿尔帕还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美好的性经历。



以前,阿尔帕很少对身边的人提及自己的情感经历。而现在,他却将艾达带到自己的餐厅,将她介绍给餐厅的员工们,让员工们大为吃惊。不仅如此,当母亲要来城里时,他主动带艾达一起去迎接,想让她们迅速熟悉起来。



艾达对关系推进得如此之快而感到有些担心。但阿尔帕说,反正你们迟早要见面的。


阿尔帕确实对两人的长久未来充满期待。他感受到,在认识艾达之后,一切都在变化,曾经熟悉的一切看起来都不同了,如同节日的早晨般充满着欢乐。



然而美好却不是亲密关系带给阿尔帕的唯一一种感受。


有一次,艾达喝多了,阿尔帕搀扶着她,将她送到床上。当他看着醉醺醺的艾达,突然有到一种束缚感,感到自己好像就这样被另一个人牵绊住了。那一刻被牵绊住了的恐惧感,令他走出家门去寻找以前的女伴。尽管阿尔帕最终还是压抑了这种冲动,背叛自己明明很爱的人,似乎也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艾达和母亲的相处越来越融洽,阿尔帕感觉自己的生活越来越拥挤。母亲住在家中之后,他要每天听母亲为各种小事唠叨,要为母亲安排在城里的行程,还要艾达协商如何分配时间。从一个独来独往,凡事都不用为其他人妥协的人,变成一个要为家人和爱人付出很多时间和心力的人,让阿尔帕感到一种疲惫。


有天阿尔帕陪母亲去旧日好友的婚礼,却无法忍受那种人情往来的场合。他逃出婚宴现场,一个人来到清静的河边,开始思考自己当下的处境。


一方面,他从来没有和别人如此地亲密过,亲密感让他觉得幸福,感觉自己的生命和艾达的生命交融在一起,一切温暖和新鲜。但最近的生活,又让阿尔帕意识到,一旦一个人和别人发生了相对紧密的联系,他就会被卷入纷杂的关系网中。他的私人生活的时间和空间都会被挤压,自己的安排总要为其他人做出改变和妥协。这种“与人相处”的处境让他感到厌烦。


那个最先让我们懂得爱的人,

最终都没有能够在一起


母亲要回去了,临走时还叮嘱阿尔帕要好好珍惜艾达。艾达没想到这么快就见到了阿尔帕的母亲,还和她相处地那么融洽,这让她对两人的感情有了更多信心。


没想到当两人从车站回到家中,艾达开心地坐在桌边聊着琐事,在一旁沉默的阿尔帕突然开口提出分手。这让艾达措手不及。




当艾达收拾东西离开时,阿尔帕追上去,想要把自己提出分手的原因解释地更清楚。他说,我似乎生下来就是孤僻的人,不愿走入别人的生活,也不愿让别人走进来。



艾达并非不能懂得。她其实明白阿尔帕会有这样的想法。她毫不留情地戳破阿尔帕的幻想,说:你身在自己的孤僻里,心就像被一层冰雪紧紧包裹着。虽然这么长眠不会感到太多痛苦,但继续这样麻木下去,等待他的将是心灵的冻结和死亡。



艾达走后,阿尔帕又过上以前那种没任何约束的生活,他以为自己能够回到过去那种“无心”的状态。他如愿不再被任何人束缚,可以全凭自己心意安排自己全部的生活。但他却发现,自己已经变了。一种从前不曾有过的空虚和孤寂感笼罩着他,以致于他整个人都消沉了下去。




有一次,他带着侄儿一起去看电影,结果偶遇了艾达。几年过去了,艾达已经和别人结婚生活,过着稳定的生活。聊天间,两人都有点尴尬。其实,两人对于过去那份爱都还有不舍与思念,但事实就是,他们已经错过了彼此。在短暂的拥抱之后,阿尔帕只能转身离开,走入空荡荡的人群之中。





这部电影里的有几个情节,像是复刻了我的生活。


前文讲到,在从土耳其回国的飞机上,以及上一段关系broke up后,我分别又看了两遍这部电影,每一次都比以前要更加的心痛。


再老去一些的我是不是就成了阿尔帕呢,可能没他有钱,也没他有魅力,我生活在亚洲大陆最东边的上海,而在亚洲大陆最西边的伊斯坦布尔,有一个复刻的自己。


阿尔帕的小学同学,儿时玩伴厄尔德,一直和他同在伊斯坦布尔工作,他的妈妈一直都和厄尔德保持着联系,而直到妈妈受邀来伊斯坦布尔参加厄尔德的婚礼之前,阿尔帕竟然几乎没有伊市和他的这个儿时好朋友见过面。


妈妈来伊市的前几天,阿尔帕表现的很正常,买好吃的好穿的,陪同一起玩。而在一起生活了几天后,阿尔帕就变得焦虑起来,会因为小事就忍不住向自己最亲密的人发火,包括他的妈妈和艾达,这两个他都深深在乎的女人。


突如而来的生活的改变,对于阿尔帕是一种折磨,他害怕了。


在阿尔帕和艾达分手之后,艾达一个人去了阿尔帕的老家,躺在阿尔帕小时候睡过的床上,翻看他小时候的照片,她没能拥有阿尔帕的未来,如今只能尽可能的去了解他的过去,阿尔帕的母亲在艾达睡着的卧室门外痛哭流涕。


最了解儿子的是母亲阿。



阿尔帕的母亲,有多么了解自己的儿子,就有多么清楚这段感情无法挽回,尽管她如此的希望两个人能在一起。这是多么的无能为力,没有人能改变阿尔帕,这些伤痛无法避免。


前面的一张剧照截图,下面无数人留言痛哭流涕,因为这确实是一个超出想象的结局。


在电影的结尾,多年后,阿尔帕和艾达在伊斯坦布尔的街头又相遇了,阿尔帕的法令纹又深了一些,而艾达换了发型,变得比以前更成熟动人。阿尔帕紧张的不知所措。他们寒暄了一会就各自转头离开了。


而5秒过后,两个人不约而同的回头,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这个时候,两个人分别有一大段的内心独白。是的,只是独白,并没有说出口。


在刚刚街头邂逅时,阿尔帕跟艾达说,“我现在很好,生活,工作都非常的好”,而在拥抱时,阿尔帕的内心独白是完全相反的——“我一点也不好,艾达,我从没忘记过你……”


“我没有告诉你实话。我以为分手对我们俩都好,但我错了。自从你走了,我没有一天好过过,直到有一天不小心打翻漱口杯发现你当年遗落在我家的小发夹,我才意识到我的生活中不能没有你。”



而艾达怎么会不清楚呢,最了解你的人,除了你的母亲,可能就是和你有过那段亲密关系的我了呀。


艾达的心理独白:

“我也没有告诉你实话。与你分手后,我去了你的故乡。去看你小时候生活的街道和房间。你的母亲给我看你小时候的相册,我抚摸着你稚嫩的面孔,坐在你儿时睡过的床上,闻着你十几年前用过的枕头,我吃惊一个人的味道竟然是不会变的。

我拿走了你一张名叫童年的唱片,也许很多年后你发现你少了它却永远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让你母亲为我保密永远不要告诉你我曾来过。

在你的房间独自待了很久,关上门的最后一眼,我想,那时的你还不知有一天会遇上我。然后笑了。”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阿尔帕是一个玩弄感情的人,但我觉得并非如此。可以说,阿尔帕在遇见艾达之前根本不懂得爱是什么,对亲密关系也没有充分的认识,只是活在早已习惯的独身生活里。阿尔帕当初追求艾达,是一种浪漫的激情,却对于关系中包含的责任、承诺预计不足,以致于在面对时感到无措、不甘、厌烦。


爱上艾达后,阿尔帕也体验到了亲密关系的美妙之处。因为有了和艾达之间那种深深的链接,他在这个世界上的生活有了全新的欣喜。但对于很多第一次感受到这种体验的人来说,问题发生在:他们不知道这种体验多么难得。


我们在失去时,远远比在拥有时更知道自己最需要的,是已经丢掉的那一样东西。这也是生活的残酷之处——我们满以为自己还会像喜欢Ta一样,重新喜欢很多人。


只有在很久以后才会知道,原来那就已经是自己最喜欢的人了。我们总觉得此时的爱人和此刻的生活一样,有很多让自己不满意的地方,却在一切变得更糟之后才发现,原来那就是最好的时候。


而阿尔帕因为不愿忍受束缚、琐碎和妥协,选择了抛弃艾达,也因为他还不知道,这样的忍受是任何一段亲密的关系里都存在的。


最糟糕的是,拥有过了之后再失去,并不会像从来不曾有过时一样。


那个让我们明白爱的人,最后往往不是会永远在一起的人。





在土耳其前一篇里我有描述过,伊斯坦布尔远远不止拥有游客喜欢打卡的雄伟古迹与隔离亚欧的博斯普鲁斯海峡,这座城市还有如上海陆家嘴那样高楼林立的金融CBD,也有塔克西姆广场周围数不清的小资小巷,咖啡店,餐厅,酒吧。


这是一座天然适合一个人生活的城市。



每天早上沿着金角湾的海岸线晨跑,从加拉塔走到大海边浩瀚壮阔的耶尼清真寺,从亚洲慢跑到欧洲,一路上与晨曦下钓鱼的老伙计们打个招呼。


中午逛逛老城里数不清的书店,可能就邂逅到有着灿烂笑容的另一个”艾达“,在独立大街坐缓慢的有轨电车,去常去的咖啡店喝一杯满嘴渣子的土耳其咖啡,晚上去酒吧一个人喝酒听歌,然后鸟瞰灯火辉煌的博斯普鲁斯海峡


鸟瞰海峡,无敌夜景


这座城市无法更加完美了,它拥有一切现代城市元素的最高水准。


这座城市也太丰富了,又不是纽约那种高高在上,势利而艰难的丰盛,它是一个平凡人,力所能及能够得着的丰富。在路上买完老爷爷的板栗,吃一顿已经占领全球的最正宗的土耳其Kebab,然后转身去到星级酒店的寿司sky bar看绝美的夜景。过渡的不能再自然。


极度丰富的夜生活 ,完全不像是伊斯兰国家

各种情调的酒吧


这座城市每天发生着无数浪漫或者心酸的故事,生活着无数孤独的人。



我好心疼分手时说着“你被冰雪包围,快要被冻死了”的艾达,也好心疼重逢时不知所措,故作镇静,差点找不到路的阿尔帕。


阿尔帕多大了?35岁吧我估计。我会不会活成他那副模样呢?还没到30的我,现在已经丧失了很多对以前喜欢的事物的追求。


在北京时,刚刚毕业,那时候我可以为了一个Party,在工作日晚上8点钟下班后,坐1个半小时的地铁去三里屯参加朋友的聚会,然后再坐1个半小时的地铁回到五道口自己的家。


在那些仿佛没有尽头的浓烈青春里,每个周末我都不着屋,我的身边有无数个新的旧的朋友,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聊不完的八卦。


来上海后,可能成了我的一个分水岭,不知道是旅行改变了我,过去的某一段感情经历改变了我,还是年轮的增长挖出了我的隐性基因。


这两三年来,我变得越来越不爱社交了。我很少主动联系我的朋友,很多潜在的友谊与爱情在这个过程中慢慢的死掉。


阿尔帕在伊斯坦布尔没有和他的儿时玩伴见过一面。而我来到上海之初,和儿时同学聚过一次,再直到他们离开上海,也都没有再见一次,尽管我时不时从我爸妈口中听到他们的近况。


很多过去我认为重要的事情现在变得越来越不重要。我的注意力越来越集中于非常少数的事情里面。


伊斯坦布尔有遍地的猫


写这个公众号以后,有幸得到一些赞赏和赏识,也被邀请参加过一些线下活动与分享会,当我想到要面对一堆的陌生人去构思我的表情,我几乎拒绝了大部分的邀请。


我很辛苦,我不是故意的。


很难,真的很难。如果事情不是我能掌控,那么,我就没有了安全感,就像阿尔帕一样,我无法忍受在满是亲朋好友的婚礼上呆着,我只能在同样满是陌生人的酒吧里喝酒。


我的人格中有两个我,一个是周游世界每天见不同的人,跟无数陌生人主动搭话,瞬间的熟络起来,一个是宅在家里一年不下床。


旅行时,是我最舒服的状态,我能每天结识新的朋友,无话不说。


有个朋友某天晚上跟我说了以下的话



我又想起电影的豆瓣页面也有类似的讨论,主题是男主角阿尔帕是什么星座的?



回复大多指向了“射手座”,这样一个恐惧束缚与亲密关系,极致的追求自由的星座。


“不是不爱你,而是我爱我的孤独胜过我爱你,所以活该只能怀念着你孤独终老。”


我在伊斯坦布尔的时候,邂逅过一个人,如今她也早早回来中国了,我很想念她,却没有迈出一步去找过她。


我没有多憧憬和她相遇在北京,我可能也再没有那样的喜欢那个已经没有她在的伊斯坦布尔。


我怀念的只是那两个晚上有她在的伊斯坦布尔的空气。尽管我已经再也呼吸不到了。



永远在遇见,永远在离开。


我爱孤独。

我爱你,伊斯坦布尔。



-  往期精选  -


乌克兰 | 乌克兰,我的祖国。而我死也要离开这里。

阿塞拜疆 | 这个前苏联绿教国家,我一直舍不得向你推荐

心情 | 30岁的我,却活了40年

尼泊尔 | 被诅咒的尼泊尔

心情 | “你怎么那么多假旅行啊,好羡慕!”

纽约 | 在曼哈顿遇见精液流淌


原创不易,长按二维码,给鳗鱼赞赏与鼓励


You Only Live Once

你只活一次


作者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更多有趣的故事。

此外,“大西洋鳗鱼”的新浪微博也开始同步更新,欢迎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