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果没有五年来的欧洲旅行,我就永远看不懂这部电影。

大西洋鳗鱼 大西洋鳗鱼 2021-05-26

成为鳗鱼特别读者

点击上方第二个「大西洋鳗鱼」→主页右上角“三个点”→设为星标


这是大西洋鳗鱼的第186篇原创。

文章开始之前,再次向大家提醒,每一篇公众号文章的标题下之作者栏如果是“大西洋鳗鱼”,那即是我的原创,如果不是,则是商业供稿。对商业供稿极度敏感的朋友,可以参考此条tips,将来自行选择阅读与否。


公众号近期改版后,文章推送的时间线发生乱序,别忘了阅读上一篇原创《乌拉!乌拉!我最怀念的俄罗斯是两年前的阅兵夜》,如果不想错过鳗鱼的原创,烦请您将我的账号设置为“星标”



正文开始


环球旅行这六、七年来,在现实中在网络上,总是会有很多人讨论起这个问题:旅行有意义吗?


我曾在《又要收拾行李了,这是我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刻》这篇文章里讲到,对于改变人生轨迹、财富积累,个人的显性变化这些方面,旅行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旅行就是一个烧钱的普通爱好,是个人享受,不要把它“高尚化”,“梦想化”,也没有人有义务为你的“普通爱好”去买单或者捐款。


但就如烹饪和摄影这些爱好,它们能让你在(只有你自己感觉得到的)自我感官,如味觉视觉上得到升华,那么同样作为一个“爱好”,旅行同样也有一个无可替代的作用:那就是让你对这个万千世界的感知与理解,得到升华


对世界感知与理解的载体不限于电影、游戏、歌曲、书籍,乃至对于外国人的认识,等等。你的一场旅行,可能会让以上这些事物均得到升华。


疫情宅家期间,我重看了一部电影,重玩了一款游戏(游戏下篇再写)。在这些早就已经体验过的“旧事物”身上,我却发现了一片新大陆


感谢旅行。



《布达佩斯大饭店》


剧中位于中欧群山之中的酒店外景,非常美。


一月在匈牙利布达佩斯旅行(公众号后台回复“匈牙利1”,“匈牙利2”获取文章)的时候,不少人看到我的行迹,第一反应是:


布达佩斯是哪里?

是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里那个布达佩斯吗?


我没有回答,因为我对这部电影的剧情已经忘记了,我的印象中只记得这部电影和布达佩斯这座欧洲名城本身其实是没有关系的。


回国后我在豆瓣上找这部电影,发现它是2014年的电影,我标注“已看”的时间也是当年,当时我打了4分,说明那时候我也认同是部好电影,但还不足以经典到去打满分五分。


我喜欢的女演员罗南,在里面也有重要的戏份。强烈推荐她主演的电影——《布鲁克林》,《小妇人》


从欧洲回来后重新看这部电影,我才发现,忘记剧情并不仅仅是因为时间过去了6年,而是没去欧洲的人根本不会真正看懂这部电影。过去的我,没有看懂它。


剧情:


故事的时间跨度为1932年到1935年,在这个时间段,德意志魏玛共和国走向了军国独裁的纳粹德国道路,在欧洲大陆上空,战争的阴云一触即发。


“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地理位置,就位于这个敏感时间节点的德国,在故事中,这座饭店当时是欧洲著名的度假胜地,每年引来名流和富豪无数来入住。



酒店的经营者古斯塔沃出生卑微,事业上非常的敬业。然而他不经意的被卷入一起豪门遗产继承案。电影主体即讲述着:古斯塔沃和他的门童在边逃亡边为自己洗刷冤屈的过程中,在战争即将到来前的欧洲德意志,所引发的一连串故事。




电影的结构极度精巧,四重讲述空间,层层递进。叙事节奏也非常的快速(这是我非常看重的一个电影要素),不仅为观众讲好了一个信息量非常大的故事(这是2014年的我观看时停留的层面),还通过男主人公的命运,凭吊了那个已经远远逝去的欧洲昨日世界——就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心灰意冷,无限缅怀的那个蓬勃,朝气,体面,和平,文艺昨日欧洲。


此外,这部电影可以说是群星荟萃,从这张海报就能看到多个欧美电影届的熟悉面孔。



2014年我观看这部电影时,我还没有到访过欧洲。重看这部电影,我明白了它是对熟悉欧洲,喜欢欧洲,缅怀欧洲的人所准备的。


在2015,2016,以后的每一年,我都去过欧洲的这些旅行经历之后,再看这部电影,我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受——我理解了导演创作这部电影的动机与意图。


而且我相信,将来我将永远不会忘记这部电影的剧情与人物。



电影的主要场景,其实拍摄在德国边境小城格尔利茨Jüdenstraße


去过欧洲的人都应该重看一次这部电影。电影里通过讲述时代背景下,戏剧冲突激烈的一个故事,无时无刻的不在表达那种对旧世界不可挽回离去时的遗憾与悲痛。


比如古斯塔沃先生在电影开始和结尾,都遇到了火车上的士兵查身份证,古斯塔沃先生的反应方式前后一致:他拼命为他没有身份证的外籍劳工(第二男主角,即酒店门童)辩护,企图让他的门童顺利过关。


第一次,士兵军官放过了他们,并对刚才无礼的检查过程向古斯塔沃道歉。

而在电影结尾的第二次,在战争到来的风雨之时,另一个士兵军官毫不留情的枪毙了古斯塔沃


古斯塔沃前后并没有变——体面,正直,热心,为下属争取利益。古斯塔沃遇到的事情也并没有变——同样是火车行进中的身份验查。


然而1932年他获得的是道歉,1935年他迎来的是死亡。


1932年,火车上验证身份的,是颇具奥匈帝国遗风的旧式军人,那时候一战结束二战尚未开始,秩序尚未崩坏。


1935年,火车上验证身份的,是纳粹军人。那时候希特勒已经上台两年,全德意志风雨欲来,摧毁即将到来。


整部电影谢幕时,出现的字幕是:电影灵感来源于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以及他所写的《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这部传记。




20世纪上半叶是世界政治形势风云变幻的年代,茨威格作为一个奥地利犹太人、作家、与和平主义者,恰好站在了“地震最剧烈的地方”。


他曾经在欧洲文化之都维也纳度过了自己丰富多彩的青年时代,随之又亲眼目睹了世界大战的残酷与无情;

他曾经享受过最充分的个人自由,也在纳粹德国亲身品尝了数百年来人类最大的不自由。


《布达佩斯大饭店》电影剧照

出于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即使是手无寸铁、无能为力,茨威格也仍然无法让自己置身局外,他觉得应该为后世留下这个时代分崩离析的真实图像,这既是他的义务,也是他无从逃避的责任。

于是,茨威格写作了《昨日的世界》,他试图以自己的文字证明,强权与暴政固然能够剥夺一个人的人身自由,却永远也无法剥夺他让自己的心灵自由飞翔的权利。



尽管茨威格自称为世界公民,但他对于自己业已失去的故国、文化繁荣多元交融的那个欧洲,充满了深刻的怀念之情。在《昨日的世界》结尾处,作者预言,新的时代到来将付出血的代价。“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但是还要经历多少地狱和炼狱啊。


这不是回忆的结束,而是生命的终结。


1942年,茨威格和他的妻子洛特在他们逃离欧洲后生活的巴西,一起服毒自杀。




回想起看完电影这些全新的感受,旅行的魔力也正在于此。你看,对于一个目的地(多次)访问的前与后,你对一部电影的认识与理解竟然会天翻地覆——旅行真的是你打开世界这本书的钥匙啊。


还是要亲自迈出脚步去丈量与探索,书本终太薄。


《布达佩斯大饭店》电影剧照


有人说,茨威格自杀,从个人生活来讲,他并没有经历什么不得不死的事情(当时他已经避世于巴西,远离战争漩涡),他其实死于一种绝望:这个世界不会好了。人类不行。 他把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视为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是他的时代的结束。“向昨日告别”意味着他在向人生告别,未来已不再属于他。


看完这部电影我还能感受到的是,二战对于这个世界的意义之重大,它是这个世界划时代的一件事情。在电影中的1935年,二战即将来临之时,各种社会氛围的荒诞与人物性格的转折,令人联想到现在的种种——这些情绪放在当今撕裂和剧烈变迁的环境里,其实尤其能感同身受。



我不知道始于2020年1月的这场风波要什么时候结束,2020年直到如今,对全世界大部分人来说都是一个词:“SHIT!”。

如今的我,生活像是倒塌了一块最重要的屋梁。我通过开始玩主机游戏,尝试养宠物这些我以前并不会接触的事情,来进行“精神自救”。


最近我写欧洲,写朝鲜写越南写俄罗斯,每写完一篇,其实心里都划过一道见血的伤口。


重温体验交融文化的旅行旧梦,然后呢?


包括我自己在内的每一个人,对于疫情好转的预期一次次落空。天气热了病毒就会消失了?6月就可以全面恢复国际航班了?


事实是即使在复工一个月的武汉,现在出入小区还是有非常严格的限制,绝大部分的路边门面也都没有重新开业。


已经四个月了,那些变化是不是已经不可逆了?即使我们不说,但心里也已经在适应与承认。


当我看到墨西哥,巴西,俄罗斯这些本在今年计划重访的我很喜爱的几个国家,每日确诊量却在五月份了竟然还频创新高,甚至逐渐沦为全世界最严重的疫区。我的计划已经遥遥无期,我还能想象,经历了对病毒的恐惧和国际媒体构建出来的“东方仇恨”之后,这些国家将来的旅行旅居体验也必将大打折扣。


写到最后,写成了叹息。


我热爱着那个世界,请你快点回来。


战争开始,布达佩斯大饭店的酒店大堂,已经物是人非。


-  相关文章  -

在公众号对话框

回复“欧洲2”,提取阅读《如今的欧洲真的已经这么不堪吗?》


我每天会在知识星球发表若干条关于世界人文,历史地理,投资理财,职场就业,自由职业等领域的思考与感想,欢迎你也过来坐坐,点击「阅读原文」


欢迎您转发,感谢您在右下角点击一下“在看”,鼓励我继续创作下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