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年轻人,别再一心想着进大厂了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黄有璨 Author 黄有璨

      

作者 l 黄有璨

来源 l  黄有璨(ID:owen_hyc)

分享 l 生涯研习社(ID:xjysyyxs)

      
近1年多里,每逢跟很多个人能力还不错的年轻朋友们(可见我们这一代人真的老了)聊起来一些个人发展相关的问题,我大都会给一个建议——

尽量不要再一心想着“进大厂”。今天的大厂对于年轻人们来说已经越来越不是好选项。
 
过去很多年里,“进大厂”一直都是很多人心心念念的事情,有不少人都曾以拿到一个BAT、TMD大厂Offer为长期追求,也有很多职前教育机构主打的产品卖点,就是“大厂Offer”。
 
然而,10年前的大厂和今天的大厂,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不同。10年前,进入一家大厂,极大概率是一个不会错的好选项。而今天,一个本来资质尚可的年轻人去了一家大厂,则极大概率不是什么好选择。
 

不妨具体解释下“大厂不再是好选择”的原因。
 
第一,最核心的原因:今天大厂们的增量空间不再,但却储备了过量的人才,这必然导致大厂内普遍存在“无限内卷竞争”状态。

10年前,移动互联网时代刚刚兴起,几乎每一家互联网大厂,其业务、市值都还拥有数十倍以上的增长空间,80末-90中的一代黄金线上消费人群和各种消费市场也都处于爆发前夕。

这样的背景下,你进入任意一家大厂,都将有机会参与和见证一个业务的极快速发展,并伴随着发展在其中获得成长和机会。
 
而10年后的今天,移动互联时代+流量红利时代结束,江湖格局稳定,国家的焦点也开始转向“反垄断”。

今天,你很难再看到任意一家大厂身上,在2-3年内还能有5倍以上的估值、市值增长空间。
 
一方面,大厂们的业务增量空间已经很小,另一方面,大厂内却储备了过量的人才。

过去很多年里,互联网江湖里的基本逻辑,就是大厂用资本来加速自己的发展,并寻求一切核心资源的垄断。其中,“人才”就是一种重要的核心资源。

所以,很多大厂在过去几年的移动互联网黄金期里,都会开出极高的薪资,用以招揽和吸引人才。
 
这听起来本来没啥问题,但问题是,资本天然有寻求垄断一切以寻求获利的属性,于是在资本驱动的逻辑下,大厂们对“人才”的招揽和吸引,很快就变成了“垄断”。

过去几年里,我见到过一些很夸张的事,比如某大厂,面对应届毕业生开出1W多的薪资,招揽到了一批耶鲁、哥伦比亚大学等海外名校的毕业生,但在长达2年里,让他们做的事,竟然只是简单至极的“内容审核”。
 
你瞧,大厂里挤满了这么多优秀的人才,但本身的业务增量空间却已经没那么大。

这必然导致,大家身在大厂,其工作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会越来越变成“要想方设法证明我做的事是有价值的”,而不是在单纯的创造价值。

这也必然会演化成一个无限内卷竞争的模型。

十几二十年前的互联网大厂,是能孕育很多少年英雄的,典型如以实习生身份做出了百度贴吧的李明远,又或是以第10号员工身份加入美团的沈鹏。

而今天的互联网,类似这样的故事,则很难再看到了,尤其是在一些大厂内部。
 
第二,今天的年轻人们,如果一开始大学毕业就进了大厂,虽然看起来起点很高,但很可能会让自己的路越走越窄,而不是越走越宽。
 
原因也比较好理解,一方面,今天的大厂,会给予年轻人“高薪”作为诱饵,而且是那种高得有点夸张的高薪。

另一方面,今天的大厂,当其垄断格局形成,往往无限按照工业化逻辑追求效率提升,这导致大厂内一种倾向越来越强——把人变成螺丝钉。

例如,同样做推广投放,一家小公司,八成是一个人同时管多个渠道,一杆子捅到底,你来对结果负责。而一家大公司,则可能有人专门负责投放素材,有人专门负责A渠道数据评估,有人专门负责B渠道数据评估,还有人要专门负责渠道拓展和BD……
 
好了,各位,假如你现在大学毕业,一转身就去了大厂拿着高薪,干了两年,你突然发现自己是个螺丝钉,想出来再看机会,但因为已经拿惯了高薪,发现大厂和外面的薪资差距挺远,身段还降不下来,这时候你该咋办?
 
一个年轻人的职业生涯应该是充满开放可能的,如果在刚开始工作几年时就不幸陷入到这种“发现自己选择极为有限,同时个人核心竞争力又在越来越弱”的状态,其实还挺糟糕的。
 
好了,既然大厂不再是好选择了,那年轻人们应该上哪干嘛去?

我在上周末做了一次直播分享,其中提到一句话,我觉得也许广泛适用,可以分享给大家——

未来5年,在很多领域下做选择看机会,也许都会存在这样的逻辑:小公司可能会比大公司更值得依赖,且对年轻人来说,考虑机会时,看人比看方向看趋势看业务更值得依赖。
 
道理很简单,当国家开始高举反垄断大旗,当整个行业流量红利消失,这意味着,未来5年里,那种“做一家百亿美金级公司”的创业机会将会越来越少,而相反,我认为未来5年更多的创业机会,可能会是大量小微创业的机会。
 
换个角度理解,中国的整体经济发展已经不再一味追求“效率”,而会开始关注“结构调优”。

一味追求效率时,我们会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会依靠资本驱动支持一部分公司高速增长和发展起来。

而当我们关注“结构调优”时,我们会更关注削弱垄断效应,培育一些潜在的新的增量机会,以实现整体结构的更优。
 
在上述背景下,其实很多大厂内的调整、变化可能会更多,业务稳定性会更差,非常不利于年轻人的成长。

以最近刚刚遭遇重击的“教培行业”为例,我的核心建议是,一切教培公司,可能的话,未来5年都不要再进入还要继续做强流量营销驱动增长,追求GMV的状态。

相反,大家更应该看稳定流量池、自主招生能力,复购等,重点做用户维系、做粉丝、做信任、做IP、做社群,让自己的业务可以进入口碑&服务驱动的状态,这才更可依赖。

在教培行业内,接下来其实很多转型后的大公司和一些中等规模不上不下的公司可能是最难受的——他们在转型的同时还要想方设法维持住自己的营收规模,一旦转型后营收规模不达预期,则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更进一步的调整。
 
倒是一些小公司,只要创始人自己有不错的产品、服务能力,也不那么一味想要追求做大,可能会活得很舒服,且业务稳定性还很强,可以保持着跟用户非常紧密的关系稳步成长和发展。

我的判断是,未来在很多领域内,一些以创始人个人为中心,保持团队在30-50人之间,一年收入几千万规模的创业模式,可能会是最舒服最理想的创业模式。
 
对很多年轻人来说,与其加入大厂内卷,不如进入到一家这样的公司,关系简单,成就感强,个人也有足够成长学习空间,如果真的能跟着一家公司把业务做起来,年底能分到的奖金、回报也未见得就不可观。

并且,如果是要考虑加入一家这样的公司,那核心逻辑一定是优先看人——重点看这家公司的创始人团队,其价值理念、能力等是否可依赖或能获得你的认同,是否可以显著赋能团队发展和成长。

至于其他行业发展趋势、业务逻辑啥的,我讲真的,对大部分年轻人来说,其实看了也没啥卵用——反正你看了半天也不一定能看明白,还不如简单点,如果人能够足够获得你的认可和信任,那就跟着人干就完了。

尤其是像在教培、服务业、娱乐业、部分高端消费这样的领域下,小而美的机会会大量存在。相比起去大厂,未来5年里,其实这些机会对一个年轻人来说可能会是更好的选项。

假如换做是你,还会继续争取进入大厂的机会吗?欢迎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生涯推荐:

古典老师在昨晚的年中大课上提到,过去的个人职业发展就像是勇攀高峰,有明确的路线,峰顶即是目标。但今天连大厂都靠不住了,所在项目说散就散。


作为个体,你需要以大行业的视角去思考:什么是自己能干的?什么是自己干个三五年都不会烦,还持续热爱的?


如果你还没想明白,这份原价199元的专业版测评,或许能为你重新梳理一下职业规划,帮你找到自己的新目标和持续热爱的事情,快来试试吧。


 前30名免费
名额有限,立即扫码领取
👇👇👇


相关阅读:
考公上岸3年后,她放弃了“铁饭碗”,用一年时间重生
古典:应届毕业生就业难,怎么办?
古典:如果你陷入了职业迷茫,就来看看这 4 本书
古典:3个建议,送给想成为生涯规划师的你


👇戳「阅读原文」 免费获取专业顾问咨询服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