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突然读懂了鲁迅!

点击蓝字关注👉 哲学之路 2020-09-07
来源:趣史录
编辑:哲学之路(zhexuezhilu)

年少时,我们向往仗剑走天涯,为正义呐喊的日子;我们怀揣着美好的英雄梦,想象着自己能飞檐走壁,救济弱小;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渴望着有朝一日成为正直无私,掌控全局的人。

再不济,也要做个正直优秀、有能力掌控人生的人,最厌恶的就是鲁迅笔下那些琐碎悲戚、麻木冷清、可憎可鄙、可有可无的小人物。
本文由微信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待少年被光阴推着长大,如今再放眼望去,惊觉世间尘埃落定后,隐藏着躁动的波诡云谲,而这些时而悲伤,时而黑暗,时而可笑的“坏”,我们根本无法阻止,甚至我们也逐渐陷进去了,早已无法自拔。

渐渐接受了“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二字”、“成年人的崩溃都是无声的”等观点,一旦被光阴推着长大,才发现成年人的世界里更多的是满地狼藉。而我们,不偏不倚地成了为了自己曾经最讨厌、最憎恨的样子。

就这样,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突然读懂了鲁迅。

01
有多少人活成了华老栓和康大叔

众多网民,要么被推销,要么成了推销贩子。独一无二的产品,低廉亲民的价格,“包好”的产品是否货真价实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说它“包好”,重要的是能换来真金白银入账。有多少奢侈品,沾染了无数动物的鲜血。有多少假药,害无辜之人丧了命。

利益链驱赶着人一路狂奔,满口诚挚的谎言,买卖的双方如同买人血馒头的华老栓和推销人血馒头的康大叔,有人说,有人相信。
本文由微信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人血馒头,对于华老栓来说是一袋子钱换来的救命药,对他的儿子来说是一个烤糊的白面馒头,对于康大叔来说是自己推销出去的精贵产品。左一遍右一遍的“包好”、“包好”像洗脑的音符,在人群里产生了一种毫无依据的可信度,从古自今的商人,都是攻心为上的心理学家。

现在人们不吃人血馒头,却都接纳了无情的推销贩子,成了愚昧麻木的华老栓。


02
有多少人成了闰土

校园是整个社会高低贵贱之分最淡薄的地方,允许低微的人相信“知识改变命运”。

没有纨绔习气的富家公子、权贵小姐们与你别无二致,每天上课、打球、尝路边的美食。

但毕业三年后,那个曾经什么都不如你的世家子弟坐在宽敞的办公室里,你需要穿过办公隔间和长长的走廊才能去见他。
本文由微信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你站在他的面前,低着头,谦恭地递上报表,叫了一声“经理”。

那一刻,你想起了闰土恭敬地对儿时玩伴叫的那声“老爷”。

闰土也曾是个生机勃勃、真诚机智的少年,曾在瓜田、雪地和广阔的海边快乐地长大,他自在疏旷,本该有一番不寻常的作为。

但成长环境和遭遇凸显着他的贫弱与卑微,勇气和意气无法帮他打破阶层局限,他渐渐被磨平棱角,弯下脊梁,成了生活的奴隶。

而屈服于命运的,从来不止闰土,还有多少个你我他。从少年意气到卑躬屈膝,多少人活成了可悲的那个闰土。

03
有多少人成了阿Q

为了平复内心的矛盾,阿Q自创了一套精神胜利法。

这个蹩脚的人物和蹩脚的精神胜利法被人从20世纪打趣到21世纪,也沿袭到了21世纪。

可悲的是,人们渐渐意识到,不学会这种精神根本无法再社会中立足。

你的领导是一个才德有缺的人,想出些不切实际的主意,义无反顾地要你们贯彻执行。

效果当然并不好,你的同事被抓了典型,在大会上被狠批。

但他敢怒不敢言,颓丧地点头认错。

休息时,他在人前义愤填膺,咒骂不合理的方案、不务实的领导、没有人站出来反驳云云。
本文由微信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最后他释然道:“又不是只有我自己,反正大家都一样。”然后悄然离开。

那一刻你的脑海里冒出一个人来——阿Q——那个一边自我矛盾一边自我安慰的人。

林兴宅评论阿Q:质朴愚昧又狂妄自大;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率直任性又正统卫道;争强好胜又屈辱服从;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排斥异端又向往革命;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蛮横霸道又怯懦悲切;不安现状又安于现状。

从好坏分明到难得糊涂,有多少人,活成了可叹的阿Q。



04
有多少人成了祥林嫂

朴实诚挚、勤奋传统的祥林嫂没能改变命运。丈夫病死、儿子被狼叼走、被东家嫌弃。她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命运和时代的压迫,成了见谁跟谁诉苦的怨妇乞丐,孤身死在雪夜里。

不公与委屈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流动,从寻常人到祥林嫂,只隔着一层不幸的距离。

分手、失业、破产、离婚、亲人故去、罹患绝症……

当噩运反复砸在一个人身上时,无力和委屈排山倒海般袭来。

折磨得人辗转反侧、耿耿于怀、萎靡颓丧、抑郁癫狂,仿佛只有一遍又一遍地倾诉才能排遣心中的痛苦,慢慢被榨干希望和生机。
本文由微信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渐渐地,人们发现琐碎抱怨时,每个人都跟祥林嫂没两样。

人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讽刺的是,在受到委屈和不公时,多数人又都成了她。


05
无数人,活成了鲁迅笔下的“看客”

孔乙己被打趣时,看客们哈哈一笑;夏瑜被杀时,看客们伸长了脖子;祥林嫂诉苦时,看客们厌烦了冷笑而去;阿Q被闲来无事的看客们按着磕头打趣……看客们冷漠、麻木、愚钝、歹毒、幸灾乐祸。

这世上如果有什么比鲁迅笔下的看客更让人不寒而栗的,便是今日的看客。

他们质问跳楼的人“为什么还不跳”;看着被打的人叫好;讽刺在国外被杀的留学生“活该”;嘲笑受匪徒伤害的普通人“在沉默中灭亡”;在不必露面的网络平台上冷嘲热讽、煽动是非……
本文由微信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他们都成了鲁迅笔下的看客,在现实或在虚拟网络中以最冷漠、最残酷的言行伤害着当事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做过他们中的一员。

何其悲哀,在社会里摸爬滚打的人都烙上了鲁迅笔下人物的影子,无一幸免。

何其幸运,这个时代已不再封建腐朽,留给了我们翻盘的机会。

恍然大悟时,我们不妨试着听听鲁迅的建议: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以前我们学鲁迅的文章,以为是在看历史。长大以后才知道,其实是在看现实。
本文由微信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如今看着乡下和工地上的“闰土”们,看着网络上的“华老栓”们,看着城市写字楼里面庞年轻的“吕纬甫”们,不由会感慨这个时代和鲁迅的时代一样,他们就在我们的身边,甚至就是我们中的一员。回头再读鲁迅,就会不自觉的笑出来,然后又陷入一种悲伤的情境。
 
鲁迅说中国历史只有两个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鲁迅始终紧紧抓住了“人”这个轴心,最关心的是如何活的像一个“人”。他说“中国人自己不改变,洋人来了也拯救不了你,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要想改变现状,唯有改变自己。”,在一个没有任何声响的社会,他却试图去唤起那些“沉默的大多数”。
 
他的眼里所见皆是黑暗,内心里却满是光明。
 
日本思想家丸山升曾经这样说过,正因为鲁迅是“失败者”,因此才成为最彻底的革命者、真正的革命者。从绝望中望见希望,这才是鲁迅最强大的力量。他是以燃烧的生命,给今天的我们以无穷的光与热。鲁迅曾经写过: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
 本文由微信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文字再有分量,也抵不过“鲁迅”二字。
 
鲁迅之后无数人也已经或将要被历史所淹没,而鲁迅文章仍然为无数人所爱读。为什么?真正读读鲁迅,就知道。鲁迅是丰富、冷静而从容的,绝不是“革命”单面向。
 
平生荆棘向前进,未死精神待后人。


中国文学经典100讲

30年前,有一位先生,为了给年纪还小的女儿讲中国文学经典,动笔写起“讲稿”。

他用通俗易懂的口语,从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神话讲起,又讲了李白“铁杵磨成针”的故事,一直到沈从文与他念念不忘的“边城”……孩子特别爱听。故事讲得多了,他又琢磨着给孩子们写一套书,孩子有了这套书,就好像有一位老师一直陪伴在身边,随请随到

为了让孩子读得懂、感兴趣,作者很是下了一番功夫:


给孩子写书,如同跟孩子说话一样,要弯下腰去,平视着孩子的眼睛,尽量拣他们听得懂的字眼儿,慢慢地讲……每写一段都要朗读、录音,反复听,还要找个中学生来听。若效果不佳,便重新改写,直到满意为止。 
书稿写成后,于上世纪90年代出版,又相继推出了插图版和繁体字版,热销十几年,再版多次,荣获全国畅销书奖,并列入教育部“中华文史知识课程内容与教学指导书目”。 很多中学还要求学生人手一册,当作必备参考书;一线教师反映,这套书“拯救了很多‘语文困难户’”。
本文由微信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这位给孩子讲中国文学经典,影响了几代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先生”,就是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教授侯会老师


主讲人简介



 
侯会老师把上起神话时代,下至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文学的经典内容浓缩成100讲,以讲故事的口吻录制成音频课程《中国文学经典100讲》,让孩子们可以随时随地、不受限制地收听分享。在上下学的路上,或在语文、历史课后,课外补习班间隙,都可以借助听来实现知识的扩展。
 
文学从来不是少数人掌握的一种技艺,而是人类的生存状态。文学为生命提供一抹亮色,有了这点亮色,遇到沉重的黑暗时便不会陷入虚无。
 
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以远古神话为起点,以现代文坛为终点,去拜访中华文明史上几百位文学精英,聆听他们的经典之作,来一趟“说走就走”的文学经典之旅吧。

课程大纲




课程亮点



400+位文学名家
1000+部经典作品,5000年中国文学历史


在短短100讲的课程中,上起神话时代,下至20世纪上半叶,涉及经典作品近千篇(部),有四五百位文学名家的人生参照。立体、多维度地讲述中国文学故事,培养孩子对于文学和经典的兴趣,帮孩子建立完整全面的知识结构。 

用讲故事的方式
让语文课不枯燥,让文学史有温度

孩子在语文课堂上所学的内容是有限、零散的,甚至是次序颠倒的:譬如这学期学李白的诗歌,下学期又学《诗经》中的篇章。这门课程按照时间顺序,让孩子系统认识中国文学的发展全貌完整串联语文课的零珠碎玉,娓娓道来课堂不会讲的趣闻轶事

亲子共处的绝好机会
碎片化时间的完美填充

上下学的路上,或利用休息、锻炼的空隙,借助听来实现知识的扩展,获得美的享受,是孩子的最佳选择。父母和和孩子一起听,既能补全自己的知识漏洞,也是陪伴孩子的好机会。

扩展语文课堂
提升鉴赏能力,丰富作文素材库

宋代的柳永为什么自称“奉圣旨填词”?我们知道“诗仙”“诗圣”,那么“诗豪”“诗鬼”又是指哪位?学习这门课程,帮你找到答案!更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孩子自如运用语言的能力,学会分辨好作品,帮助搭建作文素材库,让孩子写作文时不再无从下笔。

扫描图片二维码,了解课程详情👇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订阅课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