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胆气+学识:打死努尔哈赤,一寸山河一寸血 | 九维

齐树峰 齐说经史集
2024-09-07

 

接上文。袁崇焕带1万人,到山海关外100公里的宁远去筑城,守卫。

 

这当然是冒着极大风险的。当时大家普遍认为即使城筑好了也守不住,如果城没筑好就遭到清军攻击,那就更不用说了。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他将有去无回。

 

袁崇焕敢冒险,却不是主动去送死,他的这个战略,是基于他的学识和实地考察的结果,自有他的道理。

 

孙子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首先,袁崇焕对自己有认识。

 

他认为,清军是厉害,但并不是大家传得那么神乎其神。清兵,也就是后金兵,正是当年宋朝岳飞所面对的金国人的后代。宋朝时,刚开始,金军也是一万人能打得十几万宋军哭爹喊娘。但岳飞练军之后,“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以相同的人数与金军对决,完全可以取得胜利。

 

说清军厉害,首先是因为明军太烂。烂到什么程度呢?比如,骑兵会故意把自己的马弄死,以避免出战;只要听到清军来攻,整营的官兵就望风而逃。说“一触即溃”都是抬举这些明军了,因为他们连触都不敢触。

 

这么烂的明军,才成就了所谓天下无敌、百战百胜的清军。

 

所以袁崇焕认为,只要学岳飞练兵整军,情况就会不一样。这是他的底气所在。

 

同时,袁崇焕对敌人也有认识。

 

他认为,明、清两方的实力对比太悬殊。明朝有1亿人,努尔哈赤一方男女老少加起来不到50万人。明朝的生产力水平、甚至是武器都强于清军,比如明军拥有的西洋大炮,清军便很难抵挡。

 


努尔哈赤虽说百战百胜,但一直采取的是守势,轻易不会主动出击。因为底子太薄,经不起折腾。努尔哈赤战胜明军那么多次,基本都是明军逼上门来清剿,不得不反击的。而且努尔哈赤刚刚大胜明军十几万,这个战果,够他们消化两三年了。

 

因此袁崇焕认为,清军两三年内不会主动出战。

 

事实证明,他的分析完全正确。这就是学识、智慧的力量。

 

袁崇焕率军到宁远后,立即大张旗鼓、雷厉风行地筑城,同时整军练兵。

 

怎么整军练兵呢?其实套路都一样,关键是能不能执行好。

 

第一,以保家卫国,保卫母亲、妻子、儿女不受欺辱的大义来打动大家,这很管用,士气马上不一样了。

 

第二,严明军纪,赏罚分明,有功必赏,有过必罚。风气马上焕然一新了。

 

第三,是战斗技能的训练。有了士气和军纪,技能便提升很快。

 

正如袁崇焕所料,没有清军来袭。一年后,宁远城建成;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明显提升。

 

宁远城高墙厚,成为关外重镇。明朝的国防前线前挺了一百公里。关外终于有了一个安全的地方,关外的汉人纷纷涌到,人口大增。

 

在此基础上,根据袁崇焕的策划,孙承宗派遣诸将分别驻扎锦州、松山等要塞,又把前线向北挺进了一百公里,几乎完全收复了辽河以西的旧地。

 

在此过程中,袁崇焕和手下将领祖大寿、何可纲等人的战斗友谊日渐加深。

 

看到明军步步为营地推进,努尔哈赤坐不住了,决定集中全部人马,南下反击。

 

就在这样的关键时刻,主持辽东军务的孙承宗却被调走了。

 

孙承宗有才识,有担当,对袁崇焕有知遇之恩。袁崇焕对他既钦佩,又感激。那为什么孙承宗被调走呢?

 

那时是魏忠贤阉党当政。魏忠贤觉得孙承宗带兵十多万,有大量粮饷,按常理应该克扣下来一部分,孝敬他这个“九千岁九百岁爷爷”才对啊。但孙承宗就是不办。魏忠贤恼了,派高第代替了孙承宗。

 

高第是个只会拍马溜须的小人,他刚到山海关上任,努尔哈赤便带全部13万清军南下进攻了。

 

那时的说法是,“清军不满万,满万不可敌”。一下子来了13万,什么概念啊,宇宙无敌的感觉。

 

高第吓得腿肚子都软了,说关外之地不可守,下令放弃宁远、锦州、松山等关外要塞,将部队全部撤回山海关防守。

 

说得好听点,这叫撤退;说得难听点,又是望风而逃了。

 

其他部队都按命令望风而逃了,袁崇焕却奋发了英雄之气。他决然地回复高第说:“诸城既已收复,怎可随便撤退?我守土有责,决计与宁远共存亡,誓死不退!”

 

袁崇焕这是抗拒军令,不听指挥。

 

但他的勇气和决绝,把高第给震住了。高第想了想,大敌当前,如果坚决下令让袁崇焕弃城而逃,还真不好交待,于是让人给袁崇焕传话,大意是,你自便行事,自求多福吧,我是帮不了你了。

 

友军都跑了,援军也是一定不会有的。袁崇焕就带着1万将士,决心死守孤城,对抗努尔哈赤的倾国之军。

 

袁崇焕将自己的老母、妻子都留在城中,以示与城共存亡的决心;又刺出自己的鲜血,写成文告,让将士传阅。在他的激励下,全军热血沸腾,决心死战。

 

清军很快到达宁远,攻城开始。

 

明军在城中架起了11门西洋大炮,向城外轰击,阻击清军进攻。

 

对于攻到城下、火炮打不到的清军,除了用传统的弓箭、滚木、大石防御外,明军还使用了一种叫“万人敌”的武器,大概是将火药放到空心大泥团中,外面再加上木框,点燃了投下城去,烧死敌兵。

 

战斗非常惨烈。清军连攻三日,一度将宁远城墙击穿了几十个大洞,也一度把城墙打开了一丈多的缺口,眼看城破……

 

袁崇焕一个文弱书生,亲在一线督战,身中两箭流血,然后就骂出了广东话,“×他妈,顶硬上,几大就几大!”

 

主帅有“顶硬上”的勇气,将士们也就都“顶硬上”了。这就是身先士卒的表率作用。

 

将士们大都是北方汉子,袁崇焕的这句广东白话“×他妈,顶硬上”,后来却成为了这支部队的军魂。

 

当大家喊出“×他妈,顶硬上”的时候,就是要血拼到底了。

 

清军从来没见识过这样的明军,太意外了,傻眼了。再加上死伤很多,连主帅努尔哈赤也被打成了重伤,不得不撤军。

 

清军撤退之后,城中百姓感到安全了,都感动地大哭,纷纷来拜谢袁崇焕和将士们的救命之恩。

 

面对这种感激,袁崇焕却一点也开心不起来。因为就在几个时辰前,眼看城要破的时候,有许多百姓还在指着他痛骂:“袁爷,你这是为了自己的功名,要害死我们全城人啊”。意思是你要么早逃跑,要么早投降,死打个什么啊?

 

看着眼前的感激,想着先前的痛骂,袁崇焕感到了人性的悲凉,似乎也意识到了人生的悲剧。

 

但他瞬间又振作起来,因为还有重要的事要办。

 

他派了一名使者,带着礼物和书信追上清军,送给努尔哈赤,说:“老将军横行天下,今日败于小子之手,只是天意而已”,十分谦敬。袁崇焕为什么要这么做?是要为以后的和谈埋下伏笔。至于为什么要和谈,后文再讲。

 

努尔哈赤则回送了名马和礼物,说要跟袁崇焕约期再战。

 

以前明清交战,总是清军胜,而且总是以少胜多。这次却是清军13万人败在了明军1万人手里……这就是“宁远大捷”。

 

努尔哈赤叹道:“朕用兵以来,从无败绩。袁崇焕何人,竟能如此?

 


确实,努尔哈赤一辈子,只打了这一个败仗,也是最后一仗。不久后,他就因这次的重伤死去了。

 

清军从此知道了有袁崇焕这么一个人,十分敬畏。

 

  最欢乐的自然是明朝廷了。此前,人人都认为宁远百分之百守不住,也没人敢说山海关能守得住。而袁崇焕竟然击退了清军,大家喜出望外。

 

朝廷因高第不救援宁远而免了他的职,同时提拔袁崇焕任辽东巡抚。

 

袁崇焕一战成名,魏忠贤也就盯上了他……

 

 

 

相关文章,点击阅读:

 

非常之人,必做非常之事

 

崇祯帝的人才和反人才

 

明朝唯一的大政治家,为明续命50年

 

北京保卫战,一个大英雄的诞生

 

大英雄岳飞的真实战绩如何?岳家军的真实战力怎样?

 

 

长按识别以下二维码关注本公众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齐说经史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