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逐梦百年再启航!浙江杭州气象站,看历史海潮翻涌!

中国气象
2024-08-30

当时间的坐标轴从1911年延伸至2024年,历经百年沧桑的杭州气象站,已经从笕桥、镇东楼、清波门、松阳、云和、白衙巷、拱宸桥、池塘庙,最终落脚于馒头山——浙江杭州繁华市区的一个僻静角落。
  
历史之海潮无数次涌起、落下,涌起,又落下,留下了一串串深深的印记,记录着历史的只言片语。打捞起遗忘的岁月和激情,每一个杭州气象工作者的生命轨迹都曾以某种形式与这个百年气象站联结。那些沉淀下来的浓缩与精华,已经深深镌刻在杭州百年气象站的精神风貌里,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那一路跋涉的艰辛
  
翻开杭州百年气象史资料,那一页页泛黄色的书页,似乎也无法充分阐释杭州气象站多舛的历史际遇。9次更换主办单位、12次站址迁移,在中国气象站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1911年,浙江省农事试验场观测科在笕桥成立,这是浙江省自主创办的第一个气象站,但开局伊始,即举步维艰。人员、经费、仪器等困扰,又历经政权更迭、军事行动,更是加剧了建设的困难。然而,杭州气象在一代又一代的气象工作者手中相传,历尽沧桑,薪火不断,杭州气象站也由此成为为数不多的由中国人自行创建的百年气象站之一。
  
196377日,杭州中心气象服务站全体成员合影。供图:杭州市气象局

在杭州气象史资料中,你会读到一个个可敬的名字:周镇伦、顾世楫、黄进生、黄火金、胡德云……在无数杭州气象工作者的努力下,成就了杭州百年气象的传奇。
  
周镇伦,浙江首任测候所所长,自力更生,白手起家,通过不懈努力于1932年在全省布设22个测候站;黄火金,杭州中心气象服务站站长,靠着“肩挑背扛小轮车推”,组织职工搬运了所有的基建材料,修好路、建好房,于1971年在荒芜的馒头山上建起了气象站。杭州测候所于1938年迁往松阳后,时任测候所观测员的黄进生致信竺可桢:“兹松阳测候所自成立以来,即由晚一人办理,所有观测、统计以及校核对外等皆系之一身。”抗战时期的松阳测候所在两年时间内,在经费不足、生存环境恶劣的情况下仅靠一人维系。
  
回顾历史,我们依然可以清晰感受到历史的尘嚣无法掩饰那一路跋涉的艰辛,杭州气象站见证了中国风起云涌的百年,而它自身的成长又深深打上了时代和民族的烙印,印证了数代气象工作者不惧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风骨。
  
最是探空放球时
  
1970年11月,八个十六七岁的毛头小伙子踏上了前往成都的火车,参加在那里举办的全国探空培训班。一年以后,被称为“八大金刚”的他们,靠自己的双手建起了杭州探空站,成为杭州首批“探空人”。在这个起步晚且全部为新人的探空组里,小伙子们你追我赶,凭着不服输的劲头,逐渐在全省探空工作中崭露头角。他们发现,将煤油和水按照一定的配比均匀涂抹在球皮上,可以增加球皮的韧性,进而提高气球施放的高度。经过不断尝试,他们找到了最合适的配比。
  
当八个小伙子转眼从新手变成师傅,他们不仅带出了一批批的探空业务骨干,也把爱钻研、勤钻研的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20世纪90年代前的探空业务全靠人工,工作量大、程序繁杂,为了让工作更高效,第二代探空人开始研究如何把人从繁杂、重复的探空手抄记录里解放出来。在不懈努力下,1995年,杭州自行研发的探空业务系统已经可以自动读取探空的莫尔斯电码,再自动翻译处理成气象数据。成果一经推出即广受好评,次年便开始全国试验推广,1999年实现全国应用。从探空自动化到月报表自动生成,再到编写701探空雷达的使用手册,自此推动全国探空工作上了一个台阶。
  
2012年9月16日,杭州基准气候站L波段探空雷达大修。供图:杭州市气象局

质量为本一直是杭州探空人始终坚持的初心,从成立之初即开展探空业务竞赛,提出“争取全国质量前茅,人人争当全国质量优秀测报员”的口号。2000年至2024年,杭州探空组共获评36个全国质量优秀测报员称号,同时也锻造了一批优秀的探空人,如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胡德云,国家级气象检察员吴桂根、华行祥、孔万林等。
  

首任探空组组长俞连根表示,探空组成立之初就有每周学习的传统,而这一传统在52年后的今天依然坚持着;现任探空组组长孔万林,总是感动于每一次雷暴大风天气时的团结协作,当遇到恶劣天气,探空组总是集体行动,直到把探空球顺利放飞。

    

而今迈步从头越
  
100多年前,从杭州笕桥那个空旷的农场里起步的杭州气象工作者,怀揣着兴农、兴邦的美好愿景,用不间断的记录展示气象科学的力量,从此,全国的气象观测网里有了杭州城市的气象记忆。
  
这百年,杭州气象工作者从未停止奋斗的脚步,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融进日常。在杭州气象站成立前四十年时间里,气象仪器一直是困扰业务正常开展的大问题。1932年浙江省水利局测候所成立之初,为节省开支,可以仿制的已自行仿制,可以修理的均自行修理,实为无可再减。近20年来,观测员针对工作实际自行编写和研发地面测报质量统计、地面报表封面封底编辑、辐射月报表制作打印等20多个业务辅助程序,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这百年,杭州气象工作者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将试验、改革、创新贯彻始终。1999年,杭州建成省内第一批区域自动站时,数据传输仅靠一根电话线,传输速率跟不上、故障率高。为此,杭州气象工作者自行研制电路板,将数据传输改为手机短信方式,又将数据传输业务发展为在线监控,传输频率从每小时一次提高到5分钟一次,有力推动了气象数据传输行业发展。
  
工作人员施放探空气球 供图:杭州市气象局

这百年,杭州气象工作者从未改变为民办事初心,将传播气象预警信息、提高市民防灾减灾能力为己任。从初期将气象观测记录刊载各类刊物和报纸,到新中国成立后利用各种渠道开展气象预报预警传播,普及气象科学知识,特别是近10年来,杭州气象工作者以发布种类更全、发布渠道更多、发布速率更快、发布更精准为目标,先后实现重大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全网发布、全媒体发布,近年来又建立起实时推送的数智气象客户端,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正以更为便捷的方式送达市民。
  
杭州气象站全景 供图:杭州市气象局

100年前,第一个留下杭州气象记录的观测员无法想象100年后的情景,气象观测已经不再需要人工观测,气象数据自动采集,每分钟、每小时就能汇集成一个庞大的数据集,自动传入数据库终端;气象观测要素也从6项逐步发展到现在的31项。而如今,杭州气象工作者还在不断探究智能观测领域,基于天脸AI识别开展云、凝结类天气现象、雪深等智能观测,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时代的进步会不断淘汰更新观测设备和理念,未来气象观测将更多的基于人工智能识别和大数据计算,杭州气象工作者已经在行动。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百年时光中走来,准确、及时、创新、奉献,这些蕴藏在百年杭州气象中的文化基因,成为杭州特有的精神财富,流淌在一代代气象工作者的血脉里,在百年芳华里,激励着一代代杭州气象工作者坚定前行。


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 

作者:麻碧华
编辑王婉 丁继武
发布杨奥清
审核:王若嘉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气象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