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推荐 |《社会语言学引论(第七版)》

Sociolinguistics 应用语言学研习 2022-06-09
感谢关注我们!加油,研习人!

欢迎关注我们,一站式分享海量语言学术资源

来源编辑:Sociolinguistics公众号

转载编辑:研习君



敬请星标应用语言学研习,喜欢请点赞,分享请转发





 

《社会语言学引论(第七版)》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外研社)引进,2021年9月出版,并在国内发行。该书是外研社推出的“当代国外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文库”(升级版)中的一本。中国语言学会社会语言学分会会长田海龙教授应邀为该书撰写了导读。经外研社同意,本公众号推出该导读,以飨读者。

《社会语言学引论(第七版)》导读



田海龙

《社会语言学引论》(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是一本重要的讲授和学习社会语言学课程的教科书。它最初由Ronald Wardhaugh教授撰写,于1986年出版,之后于1992年、1998年、2002年、2006年、2010年、2015年、2021年分别出了第二、三、四、五、六、七、八版。自首次出版至今,《社会语言学引论》历经35年8次修订再版,其内容不断更新,始终保持与社会语言学的最新发展同步,因而也始终处于社会语言学领域首选必读书目之列。

  

这里导读的版本是该书的第七版,由Janet M. Fuller教授执笔修订。《社会语言学引论(第七版)》在形式和内容上较前几版都有了较为全面的更新,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四-六版和后续第八版之间的一个分水岭,因此也具有很大的引进价值。当然,对于读者来说,这一版本的《社会语言学引论》更是无价之宝,无论是捧读学习还是选作教科书,亦或是当作案头的参考书,都可以触摸到社会语言学的时代脉搏,其强劲动力较以前的几个版本有过之,也为后来的一个版本所不及。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曾于2000年引进出版了该书的第三版,由北京大学祝畹瑾教授撰写导读。祝畹瑾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社会语言学家,她主编了《社会语言学概论》(祝畹瑾,1992)和《新编社会语言学概论》(祝畹瑾,2013),这两本书对于我国从事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学生和学者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必读书。由于对社会语言学有精深的研究,她(祝畹瑾,2000)为《社会语言学引论(第三版)》撰写的导读并没有中规中矩地逐章介绍该书的内容,而是围绕社会语言学的几个关键问题答疑解惑,为读者阅读扫平障碍。例如,她提醒读者注意该书(第三版)并没有论及“互动社会语言学”的内容(F18-19),而对严格意义上不属于社会语言学范畴的会话分析却讲的很多(F12)。再如,她在导读中对社会语言学有没有理论的问题提出真知灼见,并对社会语言学在宏观和微观方面的一些发展趋势做出展望。她认为“双语及多语社会、双语教育、少数民族对优势语言的态度、移民集团的语言维持和语言更换、发展中国家的语言问题、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以及语言扩散、语言冲突、语言融合、语言消亡等课题代表着宏观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向。”(F13)同时,她还指出,“微观社会语言学正在往个人化的方向推进。……注重个人的言语特质及谈话中的动态变化,从说话人身上寻求语言变化的原因,这一趋向已日益明显。”(F19)祝畹瑾教授的这些观点大多被社会语言学在21世纪前20年的新发展所应验,这篇导读也成为对学习社会语言学极具指导意义的重要文献。时隔21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再次引进出版该书,对我国社会语言学教学和研究的支持力度为学界所共睹。

如前所述,《社会语言学引论(第七版)》与前几版的不同明显体现在形式上。首先是修订者有了变化。该书出版之后的修订再版一直都是由原作者Ronald Wardhaugh教授本人完成,而第七版的修订工作则转由Janet M. Fuller教授负责。当时(2012-2017)Fuller教授任职于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卡本代尔分校人类学系,2017年起任荷兰格罗宁根大学欧洲语言与文化系教授。Fuller教授的研究涉及“多语、话语及身份”等议题,近期的研究更加聚焦语言意识形态、社会身份、以及关于民族归属感的话语,独自出版著作包括《说双语的儿童:对立的意识形态与在美国和德国的多重身份》(Bilingual Pre-Teens: Competing Ideologies and Multiple Identities in the US and Germany)(2012年,Routledge出版社),《在美国说西班牙语》(Speaking Spanish in the US)(2012,Multilingual Matters出版社);与J. Leeman合著《在美国说西班牙语的人:语言的社会语言学研究》(Spanish Speakers in the USA: The Sociolinguistics of Language)(2020年,Multilingual Matters出版社)。从2007年起,Fuller教授在学术期刊、文集和手册发表社会语言学、人类学、话语研究方面的论文和文章10多篇。了解到Fuller教授的学术背景和她的一些研究成果,在阅读《社会语言学引论(第七版)》的“引言”时,读者会更为深刻的体会到这一版“融入了反映当代社会语言学理论的研究,特别是那些应用在语言与社会研究中的建构主义思想和批评路径”(xvi)。而且,这对理解为什么Fuller教授“将社会语言学家视作潜在的社会活动者”(xvi)也非常重要。Fuller教授在该书的修订过程中,不是将社会语言学家与研究问题分离,不是认为社会语言学家仅是对研究问题进行客观观察,而是认为社会语言学家的研究(他们的研究兴趣与研究目的)与他们的研究问题紧密相关。这种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的建构主义思想直接导致了她将该书的第四部分命名为“社会语言学与社会公正”。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社会语言学引论(第七版)》在形式上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对全书各章的内容进行了重新编排。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该书第三版一共有16章。这16章的内容,除了第1章“前言”和第16章“结语”以外,其余14章在第五、六版又分别被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语言与共同体”,包括第2-5章,分别为“语言、方言与变体”“洋泾浜和克里奥尔语”“语码”“言语共同体”;第二部分“固有的多样性”,包括第6-8章,分别为“语言变异”“几个发现与议题”“演变”;第三部分为“起作用的言语”,包括第9-12章,分别为“言语与文化”“民族志”“团结与礼貌”“言谈与活动”;第四部分为“理解与干预”,包括第13-15章,分别为“性别”“劣势”“计划”。这样的内容安排在第七版基本保持不变,但第七版对第三、第四部分的题目和一些章节做了修订。例如,第三部分的题目改称为“语言与互动”,第四部分的题目改称为“社会语言学与社会公正”。章节题目变化比较大的有第7章,由原来的“几个发现与议题”改为“变异研究的三次浪潮”,第8章,由原来的“演变”改为“语言变异与演变”。类似的变化在其他章节也有,我们在讨论相应的内容时会一并提及。这里提醒读者注意的是,我们可以从这几个题目的变化体会到这一版修订者Fuller教授的用心。毫无疑问,这些题目的变化体现出该书第七版与前几版更注重采用当下较为普遍使用的术语和概念,但是,我们也需要认识到,这些题目的变化也体现出修订者试图用一般的表达方式来替代具体的表达方式,进而实现其对内容高度概括的目的。这一点在第7章的题目变化中尤为明显,对此我们下面再述。

《社会语言学引论(第七版)》除了形式上的变化,在内容上也更为实质性的体现出这一版与前几版的不同。我们分述如下。

 

第一部分的主要变化体现在第3-5章。第3章“界定群体”,分别论述了“言语共同体”“实践共同体”“社会网络”“社会身份”“关于语言与社会群体的认识”等问题。类似的内容在该书前几版的第5章有所论及,但是这一版将这些内容(以及扩展的相关内容)在第2章论述“语言、方言与变体”之后的第3章论述,体现了社会语言学的一个重要信息。我们知道,社会语言学一般被认为研究语言与社会的关系,那么,这里的“语言”指什么?“社会”又指什么?实际上该书第七版的第2、3两章分别回答了这两个问题。“语言”在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中指语言使用中的语言变体,包括各种语言和方言、各种语体风格,这些内容在第2章有所论及,而“社会”则指使用语言的人,他们的性别、年龄、社会身份,用社会语言学的术语来表达,就是第3章中讨论的“言语共同体”“实践共同体”“社会网络”“社会身份”等概念。在此基础上,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还需注意一个问题,就是这些概念的发展变化实际上体现着社会语言学家对语言与社会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例如,“言语共同体”的概念具有某种静态的含义,表明使用某种语言变体的人如果能构成一个“言语共同体”则表明他们共同享有某种规范,由此产生的对语言运用的影响也是普遍而宏观的。“实践共同体”的概念则表明,同处于一个“实践共同体”的人,其对语言使用的影响不仅是其共同具有的规范造成的结果,而且也是其共同从事的社会活动作用的结果,因为这些活动具有动态变化的特征,其对语言使用的影响也是因人而异、动态变化的。在这方面,“社会网络”概念的引入,以及关于社会社会网络对人们使用语言的影响,都体现着社会语言学家对语言与社会相互作用和影响的不同认识。沿着这个思路,作者在第3章还介绍了“社会身份”“意识形态”等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社会语言学家在语言与社会关系研究方面的新进展。

 

第一部分的另一个主要变化体现在第4、5两章。就新版第4章而言,虽然关于言说者使用多种语言交流的讨论涵盖了前几版第4章关于“语码”的内容,但是,因为题目已经改为“接触中的语言:多语社区与多语话语”,这一章的讨论明显地多了许多新内容。例如,在这一章的第1小节,修订者将多语问题作为一个社会现象加以讨论,从多语社区中人们的语言能力与汇集、关于多语的语言意识形态、语言景观、语言态度几个方面论述言说者为什么会在多语的社会场景中使用不同的语言。这方面的问题实际上是社会语言学面对全球化不断深入所带来的新的社会语言问题所做的思考。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扩展阅读Blommaert(2010)关于全球化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案例。就新版第5章而言,它涵盖了前几版第3章关于“洋泾浜和克里奥尔语”的内容,但题目已改为“接触语言:社会因素对结构的影响”。这个新题目表明,修订版已经不满足于对“洋泾浜和克里奥尔语”这种接触性语言变体的描述,而是在描述的基础上从社会因素的角度对这种语言变体具有的影响展开讨论。尽管这些讨论涉及洋泾浜、克里奥尔语、及其他混合使用的语言在结构上的一些特征,以及这些接触语言在不同的多语社交场景中的发展演变,新版中这5章的论述更明显地表明修订者试图说明接触语言的出现依赖于不同的社交场景,是各种社会因素作用的结果。可见,第4、5两章的讨论与第3章一样,突出了修订者在第七版“引言”中所强调的社会建构主义的社会语言学思想


与第一部分新旧版本在内容方面的变化相比,新旧版本第二部分在内容上的变化更为明显。这主要体现在新版第7章引入了社会语言学新的研究成果和观点。例如,前几版的第7章只是介绍了变异社会语言学的一些研究发现和议题,如Labov早期的美国纽约百货商场研究案例、Trudgill的英国诺里奇研究案例、Milroy的英国贝尔法斯特研究案例,但是这一版的第7章则将变异研究分成三个发展阶段来介绍。修订者依据Eckert(2012)“变异研究三次浪潮”的观点,将Labov和Trudgill 的研究列为变异研究的第一次浪潮,Milroy关于社会网络的研究和Eckert关于实践共同体的研究列为第二次浪潮,将有关“交际界位(stance)”的研究列为第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的变异研究确立了事先认定的宏观社会范畴(如阶层、年龄、种族、性别)与特定语言变项之间的“相关性”,第二次浪潮的变异研究引入民族志的研究方法,聚焦言说者选择语言变体进行交际的“能动性”,而第三次浪潮的变异研究则更加强调言说者通过自己的语言实践建构自己的社会身份。第三次浪潮的变异研究在理论上提出了许多新概念(如指向性、再情景化、述位化、拼凑,等等),并借此阐释言说者建构身份、确定与听者关系的语言实践过程,在方法上更多地采用质的研究方法来替代第一次浪潮的研究中广泛使用的基于数据统计的量的研究方法。这些研究代表着变异社会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传统的变异社会语言学的一些观点提出了挑战。然而,《社会语言学引论(第七版)》在这方面的论述只是涉及“交际界位”一个问题,缺乏对于“风格”“身份”等研究的介绍。除此之外,第七版也没有对这三次浪潮的研究中体现的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发展做更深入的探讨。这或许是由该书的教材性质所限,不过田海龙、赵芃(2021)关于社会语言学新发展的研究对此有更为详细的讨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扩展阅读。


社会语言学的开创者一般被认为是Labov、Gumperz、Hymes(Heller & McElhinny, 2017)。具体来说Labov开创了社会语言学的变异研究路径,Gumperz开创了社会语言学的互动研究路径,Hymes开创了社会语言学的民族志研究路径。《社会语言学引论(第七版)》延续前几版的布局,在第二部分论述变异社会语言学,在第三部分论述互动社会语言学和交际民族志。具体来说,在第七版的第三部分,第9章论述了交际民族志传统的社会语言学,第11章论及了互动社会语言学。然而,这些内容在整体上也与前几版有很大不同。首先,将前几版中的第11、12两章的内容并为新版的第10章,取名为“语用学”,更具概括性。其次,新版第11章取名为“话语分析”,不仅包括“互动社会语言学”的内容,还包括“会话分析”“批评话语分析”的内容。这样编排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将语用学和批评话语分析“名正言顺”地列入社会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修订者的这个思想体现了社会语言学兼容并蓄的跨学科发展特征,也体现了社会语言学家、语用学家、以及批评话语分析家在21世纪的共识。例如,语用学家Jef Verschueren和Jan-Ola Östman任总主编的《语用学研究前沿丛书》收入了一本《社会与语言的使用》(Society and Language Use)(Jaspers, et.al. 2014)文集,而社会语言学家Nikolas Coupland和Adam Jaworski任总主编的《牛津社会语言学丛书》也收入一本语用学专著《礼貌语用学》(The Pragmatics of Politeness)(Leech,2018),这两个丛书是将语用学与社会语言学联系起来的一个典型示例。就《社会与语言的使用》一书的内容来看,该书除了涉及性别、语码转换、双语和多语、言语社区等社会语言学的传统研究课题外,还包括了社会机构、他者再现、马克思主义语言、主体性与语言、语言意识形态、语言统治与边缘化、语言权力等内容,研究课题涉及到变异社会语言学、互动社会语言学、认知社会学等多个社会语言学的分支学科。将这本书纳入《语用学研究前沿丛书》,实际上体现出语用学与社会语言学已经形成彼此渗透的新局面,表明各自既从对方的研究中汲取养分,同时也对对方的发展作出贡献。


 批评话语分析被认为是社会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也是学界在近几年达成的共识。田海龙(2012)曾经撰文从理论探索和研究实践两个方面讨论批评话语分析的社会语言学学科属性。在理论层面,批评话语分析与社会语言学有着许多共同的理念,如二者都是从语言研究入手关注语言与社会的联系,进而把社会问题作为各自的研究问题;二者不是以建立大理论为终极目标,而是以社会问题为研究导向,注重对语言/话语/文本进行分析,进而揭示语言与社会之间相互联系和互动的规律;二者都认为语言是语言使用者使用的实实在在的各种语言变体,而不是抽象的语言系统;以及语言使用者是运用语言变体来交流思想、构建身份、再现事实,而不是仅仅是传递信息,等等。在实践层面,不论在科学研究领域还是在人才培养方面,我国的学科划分还没有一个能够精准容纳批评话语分析的类别,这与批评话语分析在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日益深入的现状格格不入,也为学者在申请各类研究项目时的学科分类造成不便。基于此,田海龙(2012)提出批评话语分析属于社会语言学学科的观点,不仅在实践层面提供了可操作的空间,而且在理论研究层面也得到学者的认同。例如,在论及社会语言学理论的最新发展时,Coupland(2016)将其一个原因归咎为话语分析所实现的社会文化批评,并认为批评话语分析的兴盛导致了社会语言学在总体上变得具有社会批评的属性。他指出,语言人类学、互动社会语言学、以及变异研究的最新成果都显示出,社会语言学关于性别、种族、阶级等社会范畴的研究都引入了“批评”和“语言意识形态”的视角。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第七版的修订者通过将第四部分的题目改为“社会语言学与社会公正”来凸显这一版与社会语言学最新发展同步的初衷。

 

实际上,第四部分不仅在形式上,更是在内容上与前几版存在不同。最明显的不同就是这部分的三章内容以“社会公正”为主线汇集成一个有机主体,而前几版则是分别讨论语言与性别、语言与教育以及语言规划三个问题。所谓“社会公正”,这里不仅体现出社会语言学家在研究中体现的社会责任和正义感,而且体现出社会语言学所遵循的一个研究范式,即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与社会的关系不仅是相关的,而且是相互建构的,语言的这种建构作用是通过语言使用者的意识形态(主观认识)实现的,因而也是因人而异、动态变化的。就这三章的内容而言,语言与社会的相互建构一方面体现在性别身份存在于语言使用之中,另一方面语言使用构建出语言使用者的性别身份(第12章);对特定语言或优或劣的认识是一种与自身利益休戚相关的语言意识形态(第13章);一个国家语言政策与规划的制定是其意识形态立场作用的结果,随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第14章)。


具体来讲,在第七版的第12章中,修订者虽然介绍了社会语言学关于语言结构和词汇与性别的联系的研究,甚至也讨论了社会语言学关于语言可以用来创造性别话语的观点,但是,她特别强调了社会语言学关注不同性别的人运用语言是因为语言是表达性别身份的手段。换言之,语言和语言变体的使用实际上建构出不同的性别身份。以这种建构主义思想为基础讨论社会语言学关于语言与性别的研究,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语言与性别研究中的“社会公正”问题,而这个问题在第13章介绍社会语言学关于语言教育的研究时更加突出。从第13章的内容可以看到,使用哪种语言实施教育并非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虽然语言和语言变体本质上并无高低贵贱之分,但是,因为人们会觉得从某种语言或语言变体中可以获得更大的社会收益,因此涉及语言教育的问题中实际上存在一种被社会语言学家称为“语言不平等”的社会现象。例如,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种族在受教育过程中因使用特定的社会方言会遭遇某种不利,多语环境中使用少数民族语言的人在受教育过程中也会遭遇某种不利,与此相对,英语却在教育中的地位不断提升,第13章通过介绍社会语言学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勾勒出社会语言学家对“社会公正”问题的关注。由此,社会语言学的另一个研究课题就是语言政策与规划,构成第14章的内容。然而,正如这一版修订者提醒读者注意的那样(p.367),语言规划的制定总是要有利于社会上拥有权力的一方,而不是对社会全体成员有利;而语言政策的制定也总是集中在对权力的认可方面。修订者关于语言规划与政策的这些观点体现在这一章论及的各个研究案例中,表明一个国家的语言政策与规划的变化与这个国家的意识形态立场不无关系,因而也体现出与历史发展的密切联系。

尽管在形式和内容方面《社会语言学引论(第七版)》与前几版存在明显不同,这一版还是在许多方面保持(并发展)了前几版所具有的、为读者所欢迎的优点。这说明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即Wardhaugh教授撰写并不断修订的前几版不仅全面涵盖了社会语言学的基本内容,而且对这些内容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讨论,引发了学生对社会语言学的无限兴趣。这当然源自他的编写理念。正如他在第六版的“前言”中所讲,虽然这是一本社会语言学的教科书,但是他并不愿用最“简单的阐释”来说明语言与社会的相关问题;相反,他要尽最大努力使读者关注在研究语言与社会关系问题时所产生的那些研究议题。他相信,将那些可以引发学生兴趣的研究问题呈现给学生,而不是简单地告诉他们一些研究成果,就可以使学生发现一个兴趣盎然的新的研究领域。基于这些编写理念,这本书更多的侧重说明为什么社会语言学的一些研究发现和研究课题非常重要,另一些具有争议,还有一些更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当我们认识到这些编写理念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何重要的时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社会语言学引论》经久不衰,更不难理解Wardhaugh教授撰写并不断修订的蓝本必定为更出色的版本问世提供坚实的基础。

 

除此之外,第七版与前几版的相同特色还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这一版丰富的参考资料仍是一个对读者很有帮助的亮点。祝畹瑾(2000)就曾注意到第三版有参考文献目录560多条,而这一版则更多,并且按章编排,更具针对性,也方便读者查找。这些参考文献与每一章后的扩展阅读书目一起,为读者进一步探究相关内容提供了线索。其次,作为教材,这一版与前几版一样,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网上学习资源。教师可以注册获得各章的讨论要点,以及各章节中“探索”和“练习”的参考答案;学生可以免注册直接获得各章的内容小结、术语表、以及与本章内容相关的各种链接,包括音频、视频和文本材料。第三,该书第七版保持了前几版丰富的研究案例,并有所增加。仅在变异研究方面该书就介绍了在纽约百货商场的研究、在诺里奇的研究、在格拉斯哥的研究、在贝尔法斯特的研究、在贝尔顿中学的研究,等等。社会语言学在总体上一直被认为是一门基于经验的学问,尽管它对语言与社会关系的认识在今天看来已经非常深入,其在理论建构方面取得的成就仍不尽人意。在这个意义上,该书注重以丰富的研究案例阐释 社会语言学的各种观点,对于读者理解社会语言学的理论、认识社会语言学的理论贡献,无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篇导读的最后,有必要和读者分享几点阅读这本书之后的思考,希望对大家从整体上理解这本书的内容有所帮助。一个思考涉及社会语言学宏观和微观之分的问题,另一个思考涉及社会语言学的创新发展问题,还有就是关于中国社会语言学的研究问题。

 关于社会语言学,历来有观点认为它可以分为宏观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和微观的社会语言学研究。“一般说来,研究国家或地区的语言状况及其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的,称为宏观社会语言学;研究小群体的言语特征及其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的,称为微观社会语言学”(祝畹瑾,2000: F12)。就《社会语言学引论(第七版)》的内容而言,张天伟(2019)认为该书的两位作者将第一部分论述的语言与社区的关系(包括语言与方言的关系,方言的分类,言语社区,社区实践和社会网络等)、以及第二部分论述的变异研究(包括语言变异的分类,变异研究的三次浪潮,语言变异与语言变化的关系等)归于微观社会语言学研究的范畴,而将第三部分论述的民族志、语用学、话语分析等视角下的社会语言学相关研究归于宏观社会语言学研究的范畴,第四部分论述的语言与性别、语言与教育、语言政策与规划则是“更宏观”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内容。按照这样的解读,《社会语言学引论(第七版)》涵盖了社会语言学的宏观和微观研究,确实是一本内容丰富且全面的社会语言学教科书。然而,如果从社会语言学注重探究语言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角度来看,我们会发现,这样一种静态的、确定的、彼此界限清晰的分类,正在受到来自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挑战,被那种认为语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无处不在、彼此渗透的观点所质疑。例如,Blommaert(2010)通过对“出售美国口音”的研究,对南非开普敦一所中学的“读写课程”的研究,表明个体语言的差异及其对言说者身份的建构,不仅是语言变异研究的课题,而且也是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的课题,是全球化过程中语言跨层级流动所体现的、传统的微观社会语言学和宏观社会语言学都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实际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普及,人们跨地区、跨层级流动的频率与日俱增,反映在个体言说方式上的语言变异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社会语言学家关注的微观问题,相反,这种微观的社会语言学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言说者所经历的语言教育过程,反映出语言教育背后的语言政策制定者的语言意识形态等一系列所谓“宏观”社会语言学问题。从这个角度来阅读《社会语言学引论(第七版)》,会更为贴切地理解修订者在“前言”中所强调的将第四部分改称为“社会语言学与社会公正”的深刻含义。


 关于社会语言学的创新发展问题,可以说《社会语言学引论(第七版)》已经提供了一个基本的蓝图。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对变异社会语言学发展的三个浪潮的介绍方面。鉴于这本教科书的理念注重引发学生对社会语言学的兴趣,进而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仍然需要注意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社会语言学如何实现自身的不断发展?它的发展动力何在?《社会语言学引论》历经35年不断修订更新,始终体现社会语言学的最新发展成果,这也使我们不禁要问上面这样的问题。所以,我愿意建议读者在学习每一章的内容时,在了解每一个研究案例时,不仅要认识是谁最初做了这项研究,是谁最初提出了这些新的见解和观点,更要探究做这项研究的学者为什么会提出这些新见解和新观点。在这方面,如果着力思考研究者采用了哪些新的研究方法、借鉴了其他学科的哪些新成果、解释了哪些新的社会语言现象,则会对自己进一步发现新的研究课题、提出新的学术观点具有世纪意义。同时,这也有助于认识社会语言学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辜负作者编写和修订《社会语言学引论》这本出色的教科书的初衷。

 

关于中国社会语言学问题,这是导读《社会语言学引论(第七版)》不能不谈的问题。中国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有着深厚的传统和丰富的成果,读者可以从郭熙(2013)、王春辉(2019)、田海龙、赵芃(2021)等的相关论述中获取更多的信息,这里不再赘述。《社会语言学引论(第七版)》这本教科书通篇讲的都是英美国家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没有涉及中国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如果考虑到其作者和修订者掌握资料的局限,也可以理解。然而,我们还是要提醒读者注意,中国的社会语言学研究与英美国家的社会语言学研究,以及俄罗斯的社会语言学研究,还是在研究传统、研究范式、研究侧重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的一个方面被表述为“国际上流行的‘拉波夫式’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在中国进展有限,而宏观社会语言学研究则一直追随者众”(王春辉,2019)。正视这些差异的存在,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博大精深,也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新的研究课题,从不同的角度丰富社会语言学的研究。

参考书目



欢迎点击下方关注公众号,获取最新交流群二维码

综合编辑:应用语言学研习

微信公众平台审核:梁国杰

科研助力


选题宝国家社科申报线上培训

语言学专场、文史哲、综合 ↑↑↑

直播时间:12月5日
(此次为系列培训,报名任意一场可以加赠多一场,请您在报名后联系选题宝工作人员确认选择场次。举例:报名语言学专场,还可以在综合、文史哲、经管、法学等类别中再选择一场来听。可开具电子或纸质发票。)

2022年度国家社科项目申报线上培训通知(1号通知)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申报书填写+立项案例

How to get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

“当代国外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文库”(升级版)来了!

202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申报线上培训——语言学专场

线上课程 | 人文社科研究方法——质化、量化、混合研究方法
精选 | 应用语言学研习丛书(13种)一览:回顾经典 分析热点
语言科学研究的利器——R
文献综述的目的及写作方法指南


文献延伸阅读(研习人指引)

本平台友情整理相关文献索引链接

欢迎感兴趣的朋友按需选购





科研助力

扫码享限时特惠!


扫码享限时特惠!

友情推荐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发现更多语言学好书!

出版社官方包邮直销!扫码查看详情

推荐阅读:
北京外国语大学2022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
重磅 | 国务院发文:新增语言类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名单
北京师范大学120周年校庆公告(第一号)
重磅 | 新修订《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发布
国家语委2021年度科研项目通过专家评审名单公示
核心词汇+双语金句+对照全文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附下载链接
重磅双语: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新华网发布)
重磅|教育部首批新文科项目名单(语言学、人工智能大数据方向)
干货 | 超实用的学术论文英语句式大全(附PDF格式下载方式)
会议手册 | 第12届中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
第二届语言学跨学科研究高端论坛会议议程(上外语料库研究院)
最新全球学术排名出炉:23所中国大学跻身世界前100名!
第三届“语言智能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高级研修班系列讲座(11月16日-30日)
文秋芳 | 实现国家语言能力与综合国力相适应(外一篇)
394所高校立项数排名!教育部公布首批“新文科”立项名单
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立项名单
学硕停招!研究生“大变革”,来了!
北京外国语大学2022年教学科研岗位招聘公告
招156人!教育部直属事业单位2022年度公开招聘来了
官宣 | 新华社总社2022年校招启动,欢迎复合型专业背景毕业生报考!92人!
北京外国语大学2022年“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招生 (附专业目录)
2022年度国家社科项目申报(语言学、文史哲、综合)线上培训(1号通知)
CSSCI来源期刊投稿指南(四)语言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学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海外专家系列讲座(11.15-26日)
202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申报线上培训——语言学专场
公示 | 中国博士后基金第70批面上资助拟资助人员名单公示
“当代国外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文库”(升级版)来了!
清华外语 | “新时代外国语言文学新发展研究大讲堂”开讲啦!
语言科学研究的利器——R
讲座预告 | 中国科学院大学外语系李佩讲堂、北外伊莎白英语讲堂 系列讲座
推荐 | 文献综述高分模版
会议通知 | 第三届话语、认知和社会高层论坛(11.20)
《现代外语》2021年总目录
干货 | 写文献综述的28个要点
俞敏洪值得同情吗?俞敏洪才不管你同不同情
直播预告 | “英华学者云上大讲堂”即将开幕!(共30讲,外语界领军学者系列讲座)
语言学、外国文学CSSCI来源期刊(含扩展版)(2021-2022)投稿方式汇总
李宇明 | 试论个人语言能力和国家语言能力
讲座专栏 |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申报书填写+立项案例
词汇合集 | 中国重要时政术语英译报告(2020年度)
新出!《外语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期目录
新出!《中国外语》2021年第5期目录
新出!《外语教学》2021年第6期目录
学术界经常接触的模糊概念subject, discipline, area, topics, problem, question,issue
Noam Chomsky | Mind Your Language
Rod Ellis独家专访:任务型语言教学及其在中国的挑战(全文)
讲座 | 定性研究方法及论文写作(清华大学教授、博导主讲)
2021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国语言文学 & 外国语言文学)
224本CSSCI期刊最新便捷投稿方式汇总(综合社科、高校学报类)
预告 | “北外英语讲堂”系列活动
文献综述 | 选文献、读文献、写综述的原则与方法
"我因多年的冷漠而无法入睡,都是因为我读了一点诺姆·乔姆斯基"
王定华:关于开展国别区域研究的若干思考
资源|网络上那些轻松愉快的语言学课程(值得收藏)
推荐 | 一文讲清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
最新 | 北京大学出版社语言学书单(附:即出新书预告)
近五年国家社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立项名单及2021年推荐选题目录
刊讯 |《现代外语》2022年第1期目录、摘要及稿约
课题研究方案、立项申报书、开题报告的联系和区别
讲座视频 | 认知语言学导论(9):认知语法
课程视频 | 认知语言学导论(6):概念整合
聚焦 | 国家社科基金:盲评、会评大揭秘
孔子语录英文版(理雅各 译),值得珍藏!
刘英凯:信息时代翻译中“陌生化”的必要性和不可避免性
我国区域与国别研究的现状和愿景(钱乘旦 汪诗明 张倩红)
《外语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期目录
“新文科”怎么搞?12所大学新文科建设典型案例汇总!
名单:C刊来源期刊目录(2021-2022),附快速查询通道!
于洋 姜飞:国际跨文化传播研究新特征和新趋势
最全3000个常见公共场所英语标示!(国家英文译写规范/收藏版)
CSSCI南大核心来源期刊目录(2021-2022) 学科分类版
学科分类版 | 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目录(2021-2022)
Michael Farrelly | 再论批评话语分析中的「互文性」
推荐 | 160个学术电子书下载数据库网站(部分网址已更新)
推荐 | 在家也能免费下载知网等文献的10种方法
翻译要忠实于原文吗?这是个问题
冯全功 | 翻译忠实观:争议与反思
《外国语》2021年第4期目录、摘要
收藏 | 公文写作常见错误更正对照表!
复旦教授:人文社科类学生还是要老老实实读经典(外一篇)
特别推荐 | 语料库方法技术
2021第九版北大核心期刊目录(语言学、文学、综合性学报)
陆俭明:语言研究要与未来接轨
我国二语写作研究的若干重点问题 |《外语教学与研究》2021(4)
收藏 | 国内外好用的语料库资源汇总
C 刊中常用的 107种人文社科研究方法
王学典:何谓“新文科”?
郭英剑 | 新文科与外语专业建设
期刊《认知语言学》近20年数据简析(2000-2021)
王俊菊:新文科建设对外语专业意味着什么?
《现代外语》2021年第4-5期目录
胡钦谙 顾曰国 | 计算语言学研究70年
视频 | Tony McEnery:语料库与批评话语分析 前沿讲座
视频 | Paul Baker: 语料库与话语研究 前沿学术讲座
刘海涛:关于自然语言计算机处理的几点思考
人工智能的诗与远方,一文读懂NLP起源、流派和技术(外一篇)
关注人工智能时代的语言学研究(外一篇)| 中国社会科学网
原版引进 | 德古意特认知语言学研究丛书+应用丛书(13种
CSSCI来源期刊最新总目录(含扩展版,2021-2022),建议收藏!
陈平:语言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指称”问题研究
黄国文 | 新文科与外语教育——从“术”与“道”的 关系谈起
陈平 | 话语的结构与意义及话语分析的应用
书讯 | Routledge Handbook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文旭&Taylor主编
图解 | 语言研究的哲学基础与理论渊源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访谈视频 | Dan Jurafsky:AI 如何改变我们对语言的理解
徐赳赳 | 篇章语用研究70年
王文斌 柳鑫淼:关于我国外语教育研究与实践的若干问题
戴炜栋 胡壮麟 王初明等:新文科背景下的语言学跨学科发展
国外语言学学科眼动研究: 现状与前瞻( 1934-2020)
神经语言学国际热点与趋势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扫码关注↑↑↑ 即可获取最新入群二维码!

目前已有 4.65 万语言文学、区域国别与

跨文化传播学研习者关注本公号

欢迎加入交流群,分享学习,共同进步!

亲爱的研习人,

一起来点赞、在看、分享三连吧!

一个,点亮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