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再谈“测量与评估”:永难完美,但总可改进

SSIR 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 2022-05-18

不仅非营利部门,政府或市场部门也需要关心“测量与评估”的话题。现代企业,除了了解赚钱方面的数字,往往也关心自身在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关心如何使企业慈善事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以及如何融入、运用ESG等前沿的评价体系。

衡量企业社会影响力、ESG等内容的真正难处:人们对标准化、可比较的需求与实践中的多样性、多元化之间的张力。

我们要做的,不仅是测量,而是衡量、评估,是从需求出发,界定事实、组织材料、处理数据、进行判断的活动。




议题编辑:姚森本文作者:汪伟楠


2020年,我们设置“测量与评估”话题,组织了15篇文章,获得了广泛的阅读与讨论。时间过了一年多,在2022年的今天,我们旧话重提,再设一轮“测量与评估”话题,继续通过编译或原创的文章,并在接下来两周陆续刊发,与读者分享与这一话题相关的内容。

那么,为什么两次设置同一话题,第二轮与第一轮相比,又有什么区别呢?在对“测量与评估”这一话题的关注方面,这二轮的文章并无区别。不过,在第一轮分享中,我们更多地选择了与社会创新以及非营利部门相关的文章。但实际上,与这个话题密切相关的,却远不止非营利部门。

对政府或市场部门而言,“测量与评估”同样是绕不过的话题。以企业为例,企业自身在盈利方面的表现以及通过市场反映出的成绩需要测量也不难测量,自不待言:企业财务报告上的盈利数字,就是企业市场表现的最好反映。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商业部门、企业社区的成员希望能够了解、评测的主题远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市场表现。当代企业,不仅要了解赚钱方面的数字,也关心自身在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关心如何使企业慈善事业创造更大价值,关心ESG(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等相对较新的评价体系对企业的影响等更广泛的议题。

这并不是盲目跟风、追逐热点话题。当前,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仍未平息。在人类需要共同面对挑战、各自担负起责任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多地关心与谈论个人、企业、政府等不同主体的个别责任、责任承担方式及其表现形式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

不熟悉“测量与评估”这一话题的朋友,往往仅将这一话题理解为操作问题。的确,这是一个接地气的、与操作密切相关的话题。但其意义不止于此。例如,著名保守派网站PragerU通过一个短视频(ESG:woke to broke)对ESG提出了明确的质疑,该视频为支持其“质疑”的态度而提供的主要论点之一便是:ESG缺乏有共识的、明确的衡量标准(而与之相比,资本主义衡量成功的标准是如此的简单明晰:你赚了多少钱),因此,追求ESG方面的成功可能只是浪费热情和资源。称ESG缺少清晰的标准,这并不是市场原教旨主义者没有根据的指责。本轮选择的很多文章是支持ESG的,即使是ESG的支持者,也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其难以衡量这一点。

如果说PragerU的视频是一个从反面凸显“测量”重要性的例子,那么从正向看,即使并不反对追求ESG,人们也经常引用彼得德鲁克的话——“如果你不能衡量一项事物,那么你也不能管理它”,并将其奉为格言。在现代政府、企业管理等不同场合,人们会出于对其价值的肯定、基于管理的需求而追求某种变量、某项事物的可衡量。因此,一种价值、一个观念究竟能不能被衡量、能不能落实到实践操作中把握,这本身当然首先是一个与“操作”有关的问题,但与此同时,前一问题的答案也会影响议题设置、价值传播的成效。

我们需要关心“测量与评估”,不仅非营利部门需要,政府、市场部门的从业者,乃至跨界人士都需要。关于这一话题,另一个常见的误解是,认为这一话题和寻找一把尺子、一个合适工具的努力没有什么区别。当我们说,企业社会责任、ESG等实践与主张不易测量时,人们常常会误以为,不易测量是因为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工具、是因为在工具的寻找上还存在一些困难,而困难总是会被克服的。

但我想说,或许并不这么简单。本期所选的文章,如《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准则》及《为ESG创造更好的商业范例》都提到了衡量企业社会影响力、ESG等内容的真正难处:关于衡量,人们对标准化、可比较的需求与实践的多样性、多元化之间的张力。这种张力或许是永不可被消除的,我们只能期待,在追求标准化与尊重多样性之间取得更可接受的平衡。

阿伦特在其著作《人的境况》中使用了“境况”(condition)的概念,这一概念有着与生俱来、不可取消的意味。在我看来,前述难处、张力,不是一个待克服的困难、待解决的问题,而是一种处境、一种境况。在对于ESG、企业社会责任等价值或主张,我们并没有一个静止的、客观的像桌子椅子一样的事物等待我们用一把有着合适尺度的尺子去测量;我们面对的是,无法彻底取消其复杂性的实践。我们要做的,不仅是测量,而是衡量、评估,是从需要出发,界定事实、组织材料、处理数据、进行判断的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著名评估学者古巴与林肯很早就将评估分为测量、描述、判断及协商这四个代际,在今天看来,虽然不无争议,但仍颇有启发性。

面对“处境”,我们需要有与之相处的勇气。人力有时而穷,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组织理论提醒我们,非营利组织的努力方向不像“赚更多的钱”那么清晰,有时还会出现“使命漂移”。阿罗不可能定理提示我们,民主进入操作层面,或许总是难以完美。但难道因为这些“不完美”,我们就否定整个非营利部门、否定民主的价值?不,不必那么极端,不必将孩子与洗澡水一起倒掉。

明知不可能完美,我们仍需努力:努力寻求点滴改进,寻求更多人可感知、能认可的改善。例如,面对衡量社会影响力的难题,即使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也不妨碍实践者与研究者提出务实有效的改进建议,而这样的建议更无须受任一既定的思维方向所限。

本次所选的文章正是这么做的:《如何起草制作一份有效的影响力表现报告》一文强调收集动态的、流动的、迭代的、持续的“影响力表现”数据的重要性;《社会影响力测量的下一个前沿并不是测量本身》则不仅主张要重视“标准化”与“多样性”的平衡,还提出可以引入一个新的职业角色“社会影响分析师”来回应此二者之间张力——面对同一话题,思考角度与建议方向可以如此不同。关于测量与评估,接受不完美的现实,但并不因此而放弃改进的可能,打破思维惯性,朝着务实、有用的改进而努力,这正是这一话题常谈常新、引人入胜之处。


“测量与评估”议题文章预告



1、重新考量健康投资的商业案例

2、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准则

3、影响力评估:企业可持续发展2.0

4、社会影响力测量的下一个前沿并不是测量本身

5、为什么从社会影响力评估中退一步可以获得更好的结果?

6、为ESG创造更好的商业范例

7、如何制作一份有效的影响力表现报告

8、使用测量来管理影响力

9、项目创新如何评估:做好证明,还是讲好故事?





作者:汪伟楠,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博士,研究兴趣为非营利组织、评估实践与理论。




关联阅读



1、如何测量社会变革? 

2、想用好数据,得先建立“数据文化”

3、复制“成功的模式”,是个技术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