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顾远及近 | No. 6 教育创新是为中产家庭准备的吗?

顾远 群岛大学
2024-08-27



顾远及近 No. 6

教育创新是为中产家庭准备的吗?

by 顾远



在我看来,真正的教育公平指的并不是公平地接受公立学校教育的机会,也不仅是加大对于教育资源匮乏地区的资源投入;

更重要的是,它指的是每个人都有权利在适合自己的教育机构,以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接受适合自己的教育内容,并且都会被公平地对待。

这就意味着各种教育形态、教育内容、教育方式都可以被平等地对待、自由地选择,以及公平地被评估和认可。

——顾远




今晚应“LIFE教育创新”之邀,参加了一场对话直播,主题是“教育创新是为中产家庭准备的吗?”。与这个主题类似的问题,比如“创新教育是否一定是贵的教育”、“创新教育会不会加剧阶层分化”,很多做教育创新的同仁都被问到过。我自己也在各种采访和圆桌对话中谈及过这个话题,事实上,昨天我在接受《教育家》杂志采访的时候才被问到相关的问题。

今晚的直播中,我通过多轮对话比较全面地阐述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核心观点。直播结束,趁着记忆还新鲜,把要点记录下来,供各位做教育创新的伙伴参考。

01


 “教育创新”是一个筐,各种各样的东西都在往里装。教室里装摄像头监视学生的课堂表现被称作是教育创新、梧桐山上的读经班说自己是回归传统的教育创新,杨永信用电击疗法治疗网瘾也说自己是教育创新...... 关于教育创新并没有,也不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我们应该对什么“不是”教育创新有共识,比如前面提到的那三个——事实上,它们能不能被称作是教育都未必。

另外,要指出的是,新的东西不一定就是创新,创新是有价值判断的,那些异化人的“教育”再新也不是创新。

同时,教育创新和“体制外教育”也没有必然关系。体制外的教育一样可以是有害于教育的,比那些强化了应试教育的补习班、刷题类app、为简历镀金的各种比赛培训、“公益”游学......;反过来,体制内的学校教育里也蕴含着丰富的创新可能性,并且已经有了很多创新实践。毕竟,区分教育和教育者的,不是体制内外的身份,而是如何看待教育,如何理解孩子。

02


确实有些创新教育是贵的,特别是一些知名度很高的教育机构,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定义了人们心中的创新教育以及创新教育的“高价”特质。

事实上,教育的好坏和价格的高低并没有必然关系。好的教育未必一定是贵的教育,比如广州的实务学堂,面向的是城市打工者的子女;漳州港尾的“大儿童”,面向的是城乡结合部的孩子;它们提供的教育更符合我们心目中的好的教育,价格却是低廉的。更不用说还有EV青年这样的公益组织,为教育资源匮乏地区带去好的教育。

如果说教育创新中什么一定是“贵”的,那便是教育创变者的心智资源。借助这种资源,他们才能充分发挥“在地性”的特质,才能开创独特的业务模式。当然,这绝不容易做到。

反过来,贵的教育也未必一定是好的教育,那些富丽堂皇的教学楼、华美的校服、各种光鲜头衔的教师,是否一定带来好的教育,是否一定是好的教育所必需的?

西安乐鱼儿童学习社区联合创始人范昳曾提到他们的一位家长,在送孩子来乐鱼上了一学期之后感慨:“我发现很多学校收费很高,其实是把钱花在了表面功夫;你们收费比公立学校要高一些,但是钱都花在了孩子,花在了教育上。”

03


对很多教育创新而言,它们之所以目前是贵的,是因为创新的成本都是由单一机构承担的。教育不仅是一项需要情怀的事情,也是一件要花钱的事情,创新需要成本,创新还经常失败。

要求一家教育创新机构把自己的教育创新成果以低于成本的方式“普惠”给更多人,这看似满满的情怀,实际上却是一种“道德绑架”,不仅不会促进教育的发展,反而会极大地抑制创新,延缓教育的变化。

前几年,政府推出政策搞幼儿园普惠,不管一家民办园是什么条件、什么投入、什么样的师资,一律统一的低价入园,大批民众为此政策拍手叫好。这样的政策带来的实际结果却是大量优质的幼儿园因为无法负担成本而降低教育标准,甚至退出了学前领域。这样的“均贫富”政策带来的是全行业的退步,也谈不上给民众多少实惠,充其量是“均贫”而不能“共富”。 

04


真正有志于教育变化的教育创变者,一定会把教育公平纳入自己的考量,用教育创新促进教育公平。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把是否具有这样的初心作为衡量教育创新和教育创变者的标准之一。

真正的教育创变者们一定不是想要用教育固化阶层,一定想要把好的教育覆盖到更多人,而且是可持续的。

一个非教育行业的例子颇能说明问题。马斯克的特斯拉是一项伟大的创新,刚推出的时候很贵,但是在技术成熟之后,他公开了全部的技术,推动了整个电动车产业的发展,中国目前的这些电动车厂家无一不受惠于特斯拉的技术。
 
05


拉回来说教育创新,如何降低教育创新的成本(也就意味着价格),很重要的是成本能够被分担。既然教育创新是一项对社会有益的事情,是具有正向的外部效应的,那么政府、公益基金会、社会投资机构等都可以更大力度地支持教育创新。

但现在的实际情况是:政府极大地压缩了民间教育的空间,进一步强化教育的意识形态色彩;而公益基金会在社会领域整体被打压衰落的背景下,也越来越倾向于追求保守和安全,越来越多地从支持创新的“公益”退回到“社会转移支付”性的慈善;至于社会投资机构,因为种种原因,概念热了十年有余,仍然更像是一个传说。
 
06


从阶级/阶层的角度分析教育是必要的,但不要过度,不要手中有锤子,满眼看到的都是钉子,更不要只拣“软钉子”去敲。必须意识到,真正让教育不公平的恰恰是公办教育体系一统天下的格局,单一的教育选择和单一的评价标准已经从一开始就让不同阶层的人处在了教育不公平状态。

教育公平的实现有赖于两件事情:

1)公办的义务教育提高质量,面向真正的教育做普惠。这意味着政府加大基础教育的投入,教育资源分布更加均衡,基础教育阶段考试不用于筛选,教学的内容侧重通识教育,每个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获得更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毕业的时候能够掌握基本的学习力和应对社会现实挑战的能力。

2)在此基础之上,鼓励多元主体办学,对不同背景的教育机构和不同的教育形态可以一视同仁,在教育内容、教育形式,以及教育技术的开发应用上将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特殊性纳入考量。

简言之,就是普惠的公办教育打好基础,多元的民间教育个性发展。 

07


所以,与其去追问“教育创新是否会加剧教育不公平”,不如去反思“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创新(以及教育)”“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公平”;去思考“如何创造一个有利于教育创新更多发生的环境”“如何让教育创新更有效地扩散”
 
以上是我对相关问题的观点概要。更详细的阐述可以参见以下文章:

杜威还是布迪厄?—— 对于教育公平的再反思
没有钱,能不能办出更好的教育?
改变教育需要的不是等待超人,而是……
那个蹲在地上玩石子的孩子为什么一定要知道刘翔是谁?
为什么社会领域难以实现指数型增长?


 群岛大学


        教育创新是一条不容易走的路,我们希望通过记录并分享教育创新者在通往教育3.0过程中的观察、实践和思考,让读者从中获得前行的动力、思维的碰撞和实践的启发。


在群岛,我们共创学习之道

在群岛,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群岛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