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探源”中“观流”,发现国乐重放青春的多样可能

任宝华 光华锐评 2023-06-30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音乐是比文字更早的文明载体。


在华夏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从新石器时代贾湖骨笛吹响的“文明的先声”,到贯穿上下五千年文脉的礼乐文化,再到流传至今的光辉灿烂的诗词歌赋……每一朵音乐的浪花,都闪烁着独特的理念、智慧和气度,共同投射出华夏文明最深层的诗意与浪漫。



伴随年轻一代文化自信的崛起,国乐正在重放青春的光彩。


据2022年某音乐研究机构发布的《国风音乐内容生态报告》,仅2020-2021年度,播放破亿的国风音乐的数量就达到了51首,比第一年度环比上涨34%。


今天,无论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还是启迪国乐的创新发展,都需要我们回到文明的本源,在认知过去的基础上观照当下、探索未来。



9月12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纪录频道打造的纪录片《国乐的侧脸》迎来收官。


作品借着对现象级古韵古曲的挖掘、梳理和探究,从历史、文化、科普、人文、情感等多角度描摹国乐的“千面侧脸”,既回溯中华文明在音乐领域的伟大创造,也借由当代音乐家和民间乐人们的精彩演绎,带领观众看见国乐在当下“活起来”的多样可能。



五集主题《知音》《和鸣》《霓裳》《离骚》《春江》,荟萃了《流水》《广陵散》《霓裳羽衣曲》《离骚》《春江花月夜》等现象级中华古曲,先后解码了古琴“千古知音,何以难觅”的精神内涵、“八音之首”编钟蕴藏的历史信息与音乐奥秘、《离骚》所承载的楚声楚韵等产生过巨大影响的音乐文化现象。


通过音乐表演、乐器考古、乐理分析等深入浅出的故事内容,观众也跟着纪录片进行了一次难能可贵的国乐知识科普。



在“探源”的同时,《国乐的侧脸》着力以“观流”的视角去感受国乐不断的流变,特别是其在当今时代呈现的丰富样态。


创作团队辗转四川、江苏、陕西、湖北、北京、上海、浙江、湖南等地探访,并将触角伸向了日本、美国等海外地区。



透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他们的音乐人生,作品娓娓讲述着国乐如何融入当下生活、拥抱青春表达、走向世界舞台。


从考古专家、音乐教授、高校乐团、世界级演奏家,到斫琴师、说书人、打倡人、民间乐社、乡村教师、皮影戏表演者,有人在为复原古乐昔日风采不懈努力,有人用它们和数码音乐、现代光影及流行文化熔铸出新的可能,还有人和国际友人共同合作“丝路音乐”,让东方与西方、传统和现代碰撞出新的传奇……



无论哪一种形式,都是对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生动作答。



《国乐的侧脸》中引用了著名音乐学家黄翔鹏一个学术观点:“传统是一条河流,在黄浦江的入海口,一定有金沙江的那滴水。”


是的,了解了这条“河流”的长度,我们才能看见它的高度;认识了它的宽度,我们才能理解它的深度。



围绕“古乐今声”这一热门文化命题,《国乐的侧脸》给出了它的答案:探“源”可知来自何处,观“流”可知去向何方——


曾经,国乐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汇聚着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优秀成果,在中华大地上奔腾出音乐文化发展的大潮;现在,国乐依然会以兼容并包的气象,传递中华文明的“大美”与“至善”,奏响我们整个民族心灵感受的和弦。


往期精选

《诗画中国》打开中国式审美新体验

《山水间的家》记录烟火人间

《中国考古大会》打造“遗址博览之旅”


监制 |  唐晓艳  李志翔

编审 |  刘   园  张凌云

撰稿 |  光华锐评特约评论员 任宝华

编辑 |  庞   朔  余寻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