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届兔年春晚,妥妥长在我的审美上

吕帆 光华锐评 2023-06-30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癸卯兔年春节联欢晚会正在热闹上演。


晚会开篇,华夏大地繁花锦绣,呼之欲出的春意融融将观众带入温暖明丽的情景之中。


当镜头缓缓落在演播厅顶部的“满庭芳”上,这个取材自距今6000年至4800年前庙底沟彩陶标志性的“花瓣纹”形象,时隔数千年,再吐芳华。


而根据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提出的观点,“花卉图案彩陶可能就是华族(即华夏民族)得名的由来”,“花”“华”同源、溯本寻根的文化传统,从春晚的第一个镜头开始,便展现在全国人民眼前。




01




“化旧为新”,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一展新颜





40年春晚,留下了不计其数的经典节目,而近年来让观众津津乐道的《国宝回家》《忆江南》《只此青绿》,既根植于中华文明的美学创造,又绽放着现代设计理念的创新呈现


在节目单发布时便引起观众期待的舞蹈《满庭芳·国色》不负众望,五位年轻舞者“以舞为语”,唱词更是道出了42种中国颜色,从自然万物、天地四时中捕捉中国传统色彩,使旋律流成诗,将舞姿作成画,每种色彩都是古人观察山川日月、草木鱼虫以及在文化征途中记录下的风雅,不禁让人想起2022年北京冬奥会发布的色彩系统和核心图形设计,也是将中国传统色彩的笔墨丹青发挥得淋漓尽致。




梁漱溟先生曾说:“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意在指示人们,文化是极其实在的东西。”这份“实在”体现在春晚中,就是以文艺之美呈现文化之韵,于“化旧为新”中让观众看得入眼、看得走心,既能保持传统文化的韵味,也更贴近当代观众审美。


每年春晚都是戏曲爱好者大饱眼福的时刻。这次,除了多次登上春晚舞台的剧种,被誉为宋元南戏“活化石”的地方戏曲剧种莆仙戏,也首次亮相春晚舞台。


02




“融合创新”,让传统文化与“最大公约”时代共鸣





除了让传统文化在纵向的时间维度中焕发生机,春晚在寻找当代审美与传统内涵的结合点,在横向的融合创新中寻得微妙平衡。


歌曲《百鸟归巢》由发源于福建泉州的传统音乐、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和现代音乐完美融合,一出场即获得如潮好评。



在集唱、奏于一体的古乐遗韵和流行唱法的交织呼应中,中式韵律穿越千年时空,达成细腻对话。网友直呼“简直是神女在我耳边唱歌!”“好听到我立刻拿起笔,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咱的传统文化真的很有排面很大气!”


杂技《龙跃神州》将起源于唐宋时期的非遗“中幡”与京剧、古典舞、武术的动作特点相结合,用中幡之高难度技艺承载刚柔并济之磅礴,集“惊、险、奇、美”于一身,突破传统模式,使全新的艺术表达碰撞出震撼的舞台效果,可谓我国杂技艺术在创新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向的有益探索。


“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本精神为融和与自由”。春晚历来的难点都在于“众口难调”,唯有通过融合创新,才能寻得“最大公约数”,进而让文化与大众共鸣、传统与时代同振。


03




“技术创新”,让传统文化插上“如在眼前”的双翼





今年春晚在技术创新应用上再次突破,不仅大量运用4K/8K、AI、XR等新技术,还首次实现了“8K超高清+三维菁彩声”直播,自由视角超高清拍摄系统叠加智能插帧算法,可以快速生成“时空流转”“精彩定格”等美妙瞬间,让科技与人文交织的春晚舞台,“给你好看”。



武术节目《演武》通过AR技术带观众梦回千年少林、妙游百年古画《武僧演武图》。人在画中、四季轮回的奇观景象,让我们得以沉浸观摩“画中”的人行云流水、刚劲有力地演绎形意拳、六合拳等非遗武术,感受中国武术在四季流转、岁月更迭中依然势如游龙、气势磅礴。



从年仅六岁的小习武者到已现白鬓的武术前辈,武术人的一招一式尽显“武从画中来,功成在点滴”,中国精神此刻凝结于斯。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宗旨”。从烟雨江南碇步桥边的曼妙舞姿到千年古刹嵩山少林的《演武》,从福建“南音”的古乐流芳到满庭芳华、雅俗共赏的“国色”,精彩纷呈的春晚舞台,体现出“文艺为了人民”的初心不改、凝聚着“以思想立、以文化先、以技术新、以民间师”的丰富内涵。



这份赓续千年的文化传统与步入新时代的奋进豪情结合,在充沛的自信之情中,尽展中华文明风采。


作者:吕帆 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音视频办主任


 往期推荐 

01

春晚主创团队、主持人官宣

02

共造“开新图鉴”

03

小年夜看网晚,“造”起来了


监制 |  唐晓艳  李志翔

编审 |  刘   园  张凌云

编辑 |  余寻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