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苏轼与日照丨超然之间的秋望

日照日报 2023-12-12

超然之间的秋望

——读苏轼《江城子·前瞻马耳九仙山》

知密州的苏轼对今日照市五莲县境内的九仙山、五莲山情有独钟,曾留下“留月”“白鹤楼”“第一山”等多处墨迹和“九仙今已压京东”“奇秀不减雁荡”等诗章词作赞誉。其实,苏轼还有一首关于马耳山、九仙山的词作。

北宋熙宁九年十月在时光雕刻的脉络里已是满秋的韵味

即将离任密州知州的苏轼,登上密州古城北的超然台,近观远望,挥笔赋词:



《江城子·前瞻马耳九仙山》



前瞻马耳九仙山,碧连天,晚云间。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小溪鸥鹭静联拳,去翩翩,点轻烟。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莫忘使君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

词中的“马耳九仙山”即为马耳山、九仙山,当时皆密州所辖。其中马耳山,位于今诸城市与日照市五莲县交界处,主峰顶双石并举、状如马耳,因而得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山上有长城,西接岱山,东连琅琊巨海”。今山脊仍有横亘绵延的齐长城遗址出没于苍翠葱茏中。九仙山,在今五莲县境内,奇石翠峰,清泉潺潺。苏轼在同期写的诗《次韵周邠寄<雁荡山图>二首》之一,赞美其奇秀“已压京东”“不减雁荡”。

“鹭静联拳”:鸥鹭头卧于翅膀相依相偎、安静夜宿的样子,语出杜甫《漫成》绝句:“沙头宿鹭联拳静。”

词中作者在“城上高台”“前瞻马耳九仙山”,并写“真个是超然”,初次读罢,不免疑惑:果真超然耶?

通读该词,大意如下:



晚霞中,放眼眺望,马耳山与九仙山碧色连天。站在这城上高台,确是洒脱超然。切莫让人生欢聚,似云雨般匆匆消散。今夜月光美妙,令人留恋。小溪里,鸥鹭头卧于翅膀相依相偎、安静入眠。忽然,有鸥鹭翩翩飞去,袅袅娜娜仿佛轻烟一点。世事难料,人生飘忽凄凉,回首间,已是他年。不要忘记我们欢歌笑语之处:垂柳树下,矮槐前边。

词的上阙,开篇“前瞻马耳九仙山,碧连天,晚云间”,写苏轼登台远眺,但见马耳山、九仙山一片郁郁葱葱,出没于晚霞暮云之间。继尔“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写作者登台感受。超然台系苏轼在密州任职期间,对州驻地诸城已毁损的古城墙加以修葺而成,名字乃由其弟苏辙所起,意谓“游于物外”“无往而不乐”(苏轼《超然台记》),饱含苏辙对兄长苏轼和所有登台者的祝福和期望。苏辙与苏轼同朝为官,深知苏轼宦海沉浮如其所写名句“高处不胜寒”,明白其自请从京城外放、到穷乡僻壤为官,难免心中落寞、凄苦,起此名字首先要祝兄长豁达乐观。而词中“真个是超然”,是此时作者立身台上,凭高俯视而引起的身体上的体验——有超于红尘之外的感觉。但这种“超然”并不是苏辙命名的“超然”所针对的精神状态。在内心世界,苏轼并未完全超然:“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即初显其“不超然”的情形,正在为人生如匆匆云雨般的聚散离合而伤感,而思忖,今夜月光皎洁,该有好友相伴共赏才心旷神怡。

笔者看来,苏轼在上阙中除了写景抒情的表层意思,还以“碧连天”“晚云间”以及“高台”“明月”等景观,描画出眼前一个辽阔的空间和宽广的平台,是实景也有所指代,含蓄地作了铺垫,在词的下阙层层递进,点出了真正导致苏轼“不超然”的原因。

图源:九仙山风景区

“小溪鸥鹭静联拳,去翩翩,点轻烟。”下阙依然以景起兴:溪水中的鸥鹭相依而眠,忽然间有的展翅翩翩而飞,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写出了作者依恋着密州的这份宁静和谐氛围,且以乐景衬哀景,反衬出作者对于即将离别的伤感,蕴意更深一层。继写“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如其在另一首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所写“十年生死两茫茫……无处话凄凉”的哀伤,时光匆匆,亲情离逝,令人痛切,加之人生遭遇变幻难测、仕途曲折、壮志未酬的怅惘萦绕心头,让曾有的欢欣倍加珍贵,“莫忘使君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最后看似寄语密州吏民勿忘一起欢歌笑语的地方,实则暗含了词人对密州的深深眷恋。

苏轼来密州上任之时,此地作为远离北宋国都的边缘地带,正经历着蝗灾、干旱、盗匪、饥饿与贫穷。任期两年来,苏轼忠于职守,忍受着远离朝廷繁华的孤独、寂寞和远离家乡亲人的陌生、不适,奋发有为,历尽艰辛,励精图治,消灭了蝗灾和盗匪,为百姓迎来了这份难得的安宁祥和。即将移职徐州的苏轼既欣慰又留恋。早在熙宁八年其所作的《超然台记》中就曾写道:“余既乐其(指密州)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词人作为密州之长,与当地居民相知相安相乐的情意,可见一斑。而“吏民亦安予之拙也”,吏民皆安、社会稳定,这正是历经灾荒、战乱的吏民梦寐以求的,苏轼却谦逊地自称之“拙政”,并欣慰吏民皆安于自己的“拙政”,这份以民为本、与民同乐的深厚情意和官吏之间、吏民之间的淳朴之风,正是这首江城子的底蕴所在。


确实,苏轼作为封建社会中少有的正直善良官员,对百姓的贫穷疾苦一直怀着悲悯之情,对不利于国家强盛的政令变法以及相关朝臣官宦一直不甘苟同,而这些正是他仕途不顺的根源,也是其“不超然”的根源。因不肯同流合污,苏轼自请外放,于熙宁四年离开国都汴京(今开封市),赴任杭州通判(从六品),远离了繁华,干的又是副职,着实感受到被朝廷贬谪之意,内心难免抑郁。熙宁七年四月王安石第一次罢相,无论是新政还是人事变动方面,都让苏轼看到一线希望;而九月由杭州通判移知密州(正六品),虽不尽如意,但由副职升任为正职长官,无疑让苏轼再次为之兴奋,遂产生“致君尧舜”的宏伟理想,企望君王如明月当空,写出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欲乘风归去”,希望回到朝廷,大展宏图。熙宁八年十月,苏轼写出《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雄豪之作,也是希望被朝廷重用。而直到苏轼写本词《江城子·前瞻马耳九仙山》时,得到的通告是他将移知徐州,所以,感到天地广阔,“人事凄凉”。他的“不超然”显现在字里行间。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胡传海所书。 但是,当反复诵读该词,并了解了苏轼跌宕起伏的一生与其卓然业绩和文学成就,就会明白,苏轼有失望、有低落,在即将离去的秋风秋景里,近观远望奋斗过的密州,虽无限留恋,但他一如既往,也是终其一生,未曾消沉到萎靡不振,他“真个是超然”——因为,他心中有着维护家国稳定、为民谋生、与民同乐的情怀,眼里有着奇秀“已压京东”“不减雁荡”的九仙山和马耳山,有着月光下温馨安宁的鸥鹭小溪,也正是这份民生情怀和民众的淳朴情义以及美丽的大自然滋养着苏轼,无论仕途多么曲折凶险,一直达观地勤政为民,甚至被贬谪到没有俸禄,靠自己种地养活全家,也认真地生活,豪放地著作,做到了“无往而不乐”。相关链接——

在日照遇见苏轼!

苏轼与日照!征集开始!


粉丝福利来啦!


本周幸运粉丝名单(9月4日-9月10日)

王、原生态、阳阳得意、御墅临枫、缘心、惠风和畅、宁莎、末朵、大漠孤烟、平安是福,皮卡丘

请幸运粉丝于9月15日前的工作时间段前往日照日报社三楼西大厅领取日照日报文创笔记本

【获取福利方法】在本周任一文章下方点“赞”“在看”并留言即有机会获取福利。“留言”被点赞越多,获赠机会越大!

【备注】每周发放10份福利,每人限领一份;请保留好点赞、在看、留言截图领取时核对。

【说明】获奖名单于每周一在日照日报微信公众号发布,赶紧邀请好友一起参与吧~~~




来源:日照日报作者:李为叶编辑:许芮  审校:张珊  责编:王宗敏


推荐阅读

正式测定!这里发生6.1级地震→

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进行集体学习研讨

雷雨或阵雨!日照这里发布黄色预警!最新雨情与预报→

近期热门视频

更多精彩视频

尽在“日照日报视频号”

欢迎关注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