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与 Aedas 对话:“微缩城市”使用指南|ArchDaily Events

ADCNews 建日筑闻
2024-09-07

任何一个有魅力的城市都是一座值得随时探索的精神乐园。在这个以科技和创造力驱动的时代,微缩城市作为一种新兴的体验设计方式,正在悄然改变我们的视野。当大小各异的城市愿景化为一个个自成体系的“微观世界”,既融合了实用的功能主义,又因其浪漫与偶然性吸引富有冒险精神的人们去探索时,它才展现出真正的吸引力。

© 张虔希

© 张虔希

什么是“微缩城市”?“一个城市的重点不在于它的功能,而在于它的街道、庭院和口袋公园等细部特色。这些元素将成为城市的真正亮点,并且维系着城市的功能和个性。巴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与西方城市的格局的严格逻辑与理性网格不同的是,东方的城或者花园更以看似“无形”实则“有形”的流线串联,并在设计元素之间具有极其丰富的呼应关系。这座微型城市的建设,相当于一次对于空间中的东方内核的挖掘与表现。

“它不仅仅是单个建筑的集群,而是一个动线/流线、花园和生活圈。”正如Aedas全球设计董事韦业启(Ken Wai)所说:“在设计这个园区时,我们意识到需要打造一个极开放的空间,其中的“灰空间”将连接建筑的区域,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灰空间,即如动线和花园,都是关键要素。

© 张虔希

© 张虔希

阿里巴巴南湖未来科学园位于杭州南湖风景区“两山夹一谷”的核心区域。南湖自东汉年代开始蓄水,距今已有1851年历史。总图布局呈叶片的脉络形状生长,将建筑与环境中的山水融为一体,构成了整幅美丽的画卷,移步异景的庭院景观,无意中引领行人的路线。

科学园为科研群体打造,以自然世界为灵感,提取了苏州园林中的回廊概念,形成了交通框架和空中连廊,动线遵循“起”、“行”、“收”的逻辑,从南湖的西岸延展和生长。

在任何一座城市中,街道都是重要的设计要素。建筑师将苏州园林中蕴含的东方精神拆解重构,以三个设计元素——“道”:体悟之道、“环”:万象之环、“廊”:漫步之廊,串起九座庭园,让路径与“观想自然之园”构成整体动线系统,科学园以此应对场地的建筑群组布局策略,构建出与人的尺度相匹配,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微型城市”。

© 张虔希

© DONG建筑影像

从山顶远眺,南湖未来科学园的缤纷水畔与“一叶浮生”的独特景象,同时具备了环境所传达的东方底蕴与科技园区向未来生长的可能性。

© DONG建筑影像

© DONG建筑影像

© 张虔希

© 张虔希

科学园项目从2017年启动,历经4年的设计和3年建造过程,2023年底竣工。7年时间对于建造一个真正意义的城市来说很短,但正是这短短的7年时间,见证了科技应用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阿里巴巴南湖未来科学园地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核心区域,由Aedas全球设计董事韦业启(Ken Wai)、执行董事李巍和执行董事沈菲力共同设计,作为杭州未来科技城三大核心区之一的科学园,基地面积广大,总占地面积约228,100平方米,南北与东西方向的进深均接近500米。在这样一个大规模的基地上设计一座办公园区,无异于新建一座微型的城市。

在网络和信息构筑的“虚拟之城”加速扩张的当下,我们该如何理解、如何使用这座专门为科学家打造的“精神家园”?设计如何跟上科技发展的速度,不断迭代?前沿科技如何融合设计精神?2024年6月13日下午,由ArchDaily(建日筑闻)、Aedas和阿里巴巴亲橙智慧联合主办的“微缩城市使用指南”主题设计沙龙,在阿里巴巴南湖未来科学园举行。

阿里巴巴置业部负责人李芒‍‍‍

沙龙现场,阿里巴巴置业部负责人李芒首先讲解了设计的任务背景,作为余杭南湖畔的第一个科学家基地,这个生态群落,建筑秉承“人心本无染,心静自然清”的理念,致力于为科学家提供冥想静思、传道研学的场所,打造集办公与实验研发于一体的“智慧办公研发园区”,将成为全新的“未来科技策源地”。

Aedas全球设计董事韦业启(Ken Wai)‍‍

一座城市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规模和微观结构。”而Aedas全球设计董事韦业启(Ken Wai)则站在建筑师的视角,从科学园的城市精神出发,讲述了总图布局概念、廊道动线关系,以及从庭院景观系统到东方精神内核的设计概念。

© 张虔希

© 张虔希

整体布局上,总图结构仿照叶片脉络构建景观及轴带系统,将园区打造成为浮于南湖水面上飘然生长的一片菩提叶。园区布局采用南偏东15度的夹角,形成层层深入的中式庭院感建筑群落。东西向的手指状板楼平行设置,访客中心位于主入口,并将餐厅及公共服务设施设置于园区中心的南北中轴线上。

在空间组织上,通过环、道、廊的串联,创造出高度伸展和向心几何拓扑关系。风雨连廊与绿色庭院将各办公楼自然衔接,形成与湖光绿脉交融共生的空间环境。

© DONG建筑影像

© DONG建筑影像

Aedas全球设计董事韦业启(Ken Wai)、阿里巴巴控股置业部设计负责人李根汉、阿里巴巴控股行政部设计总监Santosh、Aedas执行董事沈菲力、Aedas执行董事李巍在“微缩城市使用指南”主题沙龙上,深入探讨南湖未来科学园的建筑设计如何融合东方底蕴与未来科技,从不同的视角分享自己对于“建筑设计”的使用感悟和对未来园区的畅想。

对谈嘉宾:

韦业启(Ken Wai)/ Aedas全球设计董事

李根汉 / 阿里巴巴控股置业部设计负责人

沈菲力/ Aedas执行董事

Santosh / 阿里巴巴控股行政部设计总监

李巍 / Aedas执行董事

向左滑动可查看更多照片,嘉宾从左到右依次为:Aedas全球设计董事韦业启(Ken Wai),阿里巴巴控股置业部设计负责人李根汉,Aedas执行董事沈菲力,阿里巴巴控股行政部设计总监Santosh,Aedas执行董事李巍

嘉宾主持:

韩爽ArchDaily中国区主编

韩爽:我们看到场地的形态与周边的山和湖的关系,整体格局是如何融入环境?

Ken:项目的需求是要在一个低密度的自然土地中建造一个高密度的办公园区,如何平衡好这种疏密关系,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我们刚来的时候看到这个山脉和湖景,第一个印象就是要把所有的景观融入我们的园区里。经过很多尝试和思考,我们选择了南北朝向更多的布局。15%的夹角保证日照充足,吸引进更多的风景;25米左右的建筑高度与倾斜的坡顶,呼应山脉绵延;50多米的楼间距,保证舒适体量的灰空间,引鉴传统园林中的“回廊”体验去串联建筑功能代替常见的围合堆砌,以开放共享的思路,创造出有机自然的建筑群像,融于山脉跃于湖面。

Santosh:我们来到这里的时候,就想要创造完全不同的体验,我们的畅想就是在这里创造一个不是很繁忙的互联网公司的形象,而能够静下心来畅想,潜心研究和思考的场所,包括从景观上打造一些细小的点,去融入整个环境。

韩爽:园区从开始建设到到交付,一共花了约三年/54个月的时间。可以分享一下建造过程中的难点吗,或者说磨合中有没有什么观念上的改变。

李根汉:这54个月的交付过程其实非常辛苦,在设计方面我们有两大挑战。第一个挑战是不断变化的需求,需要Aedas在设计中可以保证每一个设计方案的弹性和灵活性,确保未来的不确定性。第二个挑战是设计的还原度,这个我们甚至会做到考核,效果图同角度拍照还原。最后这个项目我们落成后跟效果图是高度吻合的,这个部分我们跟Aedas和其他的团队一起付出了极大努力,通过不断的打磨,才得到今天这样好的成果。

© DONG建筑影像

韩爽:从环廊到动静分区,包括人车分流,动线设计上做了哪些尝试,为什么选择现在这个动线方案?

沈菲力:在园区体量庞大,员工数量众多的情况下,我们首先考虑人车分流。在这个项目中,所有车从外围的八个坡道就近进入地下,不会影响内部的人行体验,保证了园区内部的私密与安全。同时,我们需要把功能区全部串联,这不是传统单一的串联, 我们借鉴了苏州园林中“移步换景”的表现方式,通过环、道和廊的多线连接,打造一个将近1.5公里环廊体系去连接我们所有的功能。

手绘图

灵感,自然脉络,空间尺度,建筑群组布置原则

© 张虔希

韩爽:这个项目的定位是面向科学家的,那和阿里其他的园区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李根汉:我觉得刚刚韦总说了一个点我很赞同,其实我们并没有着重去强调东方意蕴和先进科技的融合,我们更多是从用户体验去出发,但是我们希望每个园区根据它地块的特征功能的需求,有它独特的气质,在南湖未来科学园我们可以感受到东方意蕴,能够很好的帮助使用者们在园区内进行科研工作,给他们创造了一个山水共融的环境状态。

Ken:从我们设计方来说,这个园区特点是:它有真正的实验室,不是纯粹做一些办公空间。它相对独立,也有共享的可能性,使用团队会按照他的进度去扩大、缩小,所以灵活性很重要。面对如此庞大的员工基数,当时候我们研究了很多有“破格”的想法,比如超大办公平层,我们没有给到太多的限制,有的一栋是3600平方米、还有5000甚至8000,很难找到第二个园区有这么大标准层的办公空间。展示的空间很重要,每一个小中庭也可以做一些项目介绍展示,而不用每次都跑到访客中心。这些“破格”非常规的设计细节造就了南湖未来科技园不一样的使用感受。

韩爽:当我们在构建一个社区的时候,会提倡“15分钟的步行圈“理论,这个园区和15分钟步行圈的之间有没有怎样的关联?

李巍:从功能上来说,它不仅仅是个园区,更是一个城市,是包罗万象的。它不仅仅有工作的地方,这里面有邮局,有将来员工的食堂、健身,还会有理发店等等。所以在规划时候,我们尽可能把这些公共服务的设施以最高效的动线,布置在中央的主轴上的。在总图布局上我们分成了南北两部分,北侧更多恬静的游廊空间适合安静思考;南侧设计上更有几何感,打造高能量的场域。不同区域的功能与风格,相辅相成形成一个饱满丰富的15分钟“环线”。

© 张虔希

© DONG建筑影像

韩爽:最近大家都一直在说一个词叫“非标”,就是在突破我们传统的地产产品,大家如何看待“非标”这个词?

Santosh:从建筑的层面的“非标”,我们需要的是更多“弹性”。我相信我们南湖这个项目有一定的条件,它能够满足跟以往不同需求。

沈菲力:之前有说到对于南湖未来科学院的设计我们有很多的“破格”,超大标准层的办公空间、多线串联的环廊、多元的楼宇灰空间等等都是为了满足“弹性”空间的灵活需求。比如我们访客中心3层的这个展厅区,在需求不确定时就预留了电梯,因为考虑到之后可能转为会议办公空间。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也十分考验设计师的经验与寻找业主核心诉求的能力。

© DONG建筑影像

© DONG建筑影像

韩爽:最后回归一下我们主题“微缩城市使用指南”。大家可以用一两句话来讲,如何去理解南湖未来科学园这座“微缩城市”,也可以给一些小建议。

李巍:以建筑师的角度,我想在两个层面分别找到一个锚点。一个是工作生活平衡的锚点,物理层面上达到工作效率、生活质量的提高。另外一个锚点在精神层面上,包括悟道之树也好,很多的灰空间也好。根本层面上就是想突破“园区仅仅产生工作效益”这样的思维模式,打造出能够产生精神共鸣的多重价值。

Santosh:可能有人觉得“微缩城市”的概念有点大。但是从一个城市区域的规划,到园区的规划,再到一个办公楼层的规划,其实规划思维是相似的。因为在这里任何一个廊道,都好比一条城市道路,有这些关系来承载的时候,设计会更贴近实际的使用。

© DONG建筑影像

© DONG建筑影像

沈菲力:在设计南湖未来科学园时,我们的目标是,解决除了睡觉以外的所有的其他问题。它集合了满足城市生活的所有需要,这种空间在整个办公园区类别里是不多见的。

李根汉:相比叫自己设计师,我喜欢叫自己产品人。产品的好坏是由使用者来定义的,所以我们不断的强调用户体验。不管你在工作或生活,或者各种所需都回归到用户,回归到使用者。

Ken:如果你是第一天过来工作的人,我的提议就是慢慢的走遍园区,找你喜欢的空间,跟团队一起协作的空间,讨论的空间,吃午饭的空间,看书的空间,冥想的空间,让你产生创意的空间,挖掘出园区里头特别的“你的空间”。这里是一个新的工作环境、社交圈子,可以创造无限的可能。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建日筑闻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