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都从未走出高三这座大山

渊鱼墨客 鱼跃法学
2024-09-05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编者按

如果有一次穿越时空的机会,你是否愿意回到高三重新高考一次?相信大多数人的答案都是不愿意。高考这道“天劫”平等地攻击每一个东亚小孩,给每个人心里留下一道或深或浅的伤痕。许多人即使到了大学、参加工作,仍然在扮演着一个“高四”学生,不仅让人反思:我们真的走出“高三”这座大山了吗?要拿什么去治愈你我“过不去”的十八岁?本文是基于近期一部对教育思考颇深的电影《抓娃娃》展开的思考,对东亚教育体制下的个人如何找到并真正认可自己,或有助益,供君参酌。


前言


沈腾(饰演:马成钢)和马丽(饰演:春兰)的电影《抓娃娃》(又名:资本接班人)正在热映中,这是一部关于中国教育的喜剧大片,讲述的是马成钢与春兰在培养儿子马继业的过程。本文内容部分涉及影片情节与台词,可能存在剧透的情况,欢迎不介意剧透的读者与已经观看完影片的观众阅读。另外,为保护电影知识产权,本文引用的是影片方在互联网平台公开发布的图片,提醒广大读者:切勿盗摄,尊重电影著作权


(图片来源:《抓娃娃》电影海报)


一、全程监控:楚门的世界走进现实


《抓娃娃》的故事背景是这样的:马成钢与春兰是一对富豪夫妻,由于儿子马继业在外公外婆的抚养下,过着无法无天的骄纵生活。马成钢认为,自己现在的成功均是来源于小时候的“贫穷教育”。为了让儿子马继业也能体会“贫穷的生活”,马成钢夫妇包下了小时候的院子,为儿子营造出家徒四壁的假象。网友戏称:困苦的爹,勤劳的妈,破烂的院子,破碎的他。


表面上看,马继业生活在困苦的农村里,爸爸需要外出挣钱,鞋子穿了十年都舍不得换;妈妈没一件好看的衣裳,还把钥匙绑在头发上;奶奶常年咳嗽,每天都需要喝药;自己放了学还得矿泉水瓶换钱补贴家用。殊不知,其实这些都是马成钢与春兰精心打造的“善意的骗局”。


(图片来源:豆瓣《抓娃娃》)


《抓娃娃》与美国1998年电影《楚门的世界》在框架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后者影片讲述了楚门生活在一个虚假的骗局中,他身边的所有事情都是虚假的,他的亲人和朋友全都是演员,但他本人对此一无所知,对外界来说他是一档热门肥皂剧的男主演,他的一举一动都被全国的观众实时观看着。和楚门一样,马继业生活中所有的一切都是爸爸妈妈安排好的,他仿佛一颗行星,每天按部就班地在自己的轨道上行走着。


(图片来源:《楚门的世界》电影海报)


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童年,从有记忆开始到十八岁长大成人,中国式的父母几乎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影片中,马成钢夫妇以爱之名,操控着儿子马继业的日常生活,小到把海参剁碎了当成蘑菇放在马继业的午餐里,大到聘请外国友人来与他进行日常英文对话。搞笑之外,心酸不已,想到自己,我们在成长中,何尝不是和马继业一样呢?


在中国社会,家庭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场所之一。我们经常看到,小朋友不仅需要完成学业,还得根据父母的安排去参加兴趣班和课外活动,就算是节假日也不得停歇。“我觉得放假比上学还累。”这是很多小学生表现出来的真实心理状态。


在北京海淀,有一群宛如“钢铁战士”一般的妈妈——“海淀妈妈”。海淀妈妈是鸡娃的头号战斗者,他们几乎都是社会高级知识分子,在孩子的教育方面也是卷了又卷。如果你不懂“集训队、创新A+、PET考试、XCE考试”这些圈内话语,都无法与“海淀妈妈”正常聊天。


对于“海淀妈妈”们来说,考试、升学是她们的头等大事,就连孩子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她们都能焦虑得一个月睡不着觉。


(图片来源:电视剧《小舍得》)


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中国家长在某种程度上对孩子生活的超强控制力。首先,从教育资源的分配角度来看,中国家长普遍重视教育,认为良好的教育是孩子未来成功的关键。因此,为了让孩子进入优质学校,家长们不惜投入大量时间、金钱和精力,甚至提前规划孩子的学业路径,包括选择学校、专业乃至未来的职业方向。这种高度的规划和期待,无形中给孩子施加了压力,也让人感受到家长对孩子生活的深刻影响和控制。其次,社会新闻中不乏关于家长过度控制孩子的案例。比如,有报道称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在学业上取得优异成绩,不惜剥夺孩子的休息和娱乐时间,让孩子长时间处于高压学习状态;还有家长因为对孩子未来职业的过度规划,强行干预孩子的兴趣爱好和选择,导致孩子心理出现问题。这些新闻事件不仅揭示了家长控制欲过强的现象,也引发了我们对于家庭教育方式的深刻反思。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家长们往往希望孩子能够脱颖而出,成为“别人家的孩子”.这种期望促使家长们更加严格地要求孩子,甚至不惜牺牲孩子的自由和快乐。同时,传统观念中对于孝顺和服从的强调,也让一些家长习惯于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电影中,马继业在课堂上问老师和同学:你们有没有觉得生活是被一种超能力操控的?大家都笑他痴傻,殊不知其实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有着被父母控制的经历,而他们自己甚至还未有意识。东亚父母们以爱为名的控制与绑架,不仅难以让孩子成才,而且可能长久地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甚至需要用一生来疗愈。



二、苦难教育:棍棒出孝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马成钢认为,只要儿子能够过上自己从前经历的生活,便可以和他一样成功,考上国内的顶尖学府,成为人上人。这一观点的背后,体现了中国传统教育中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文化习惯。


我们不否认,挫折教育与吃苦教育作为传统教育理念的一部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培养人的坚韧意志和抗压能力。这也是为什么,无论是中学生还是大学生,在入学的时候,都需要进行军训教育,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但是,我们的社会正在高速发展中。一方面,现代社会的发展强调个性化和多元化。每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才能、兴趣和需求,而挫折教育与吃苦教育往往忽视了这些差异性,采用一种“一刀切”的方式来塑造学生。这种做法不仅可能抑制学生的创造力和发展潜力,还可能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学习和生活失去兴趣。另一方面,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挫折和苦难虽然能够锻炼人的意志,但过度的挫折和苦难也可能对人的心理造成严重的伤害。在高压、高竞争的社会环境中,学生们已经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再加上过多的挫折教育和吃苦教育,可能会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出现。


余华曾说:“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的,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苦难不值得追求,磨炼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


当看到马继业因为捡矿泉水瓶子被同学欺辱与霸凌时,马成钢的第一反应是放手让儿子去经历。然而,他不曾想到的是,这样的心理影响可能会伴随孩子一生。这已经不是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我们也拥有很多资源和能力去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培养一个人的道德与品行是长期的努力过程,并非一次又一次刻意的挫折教育与吃苦训练可以达到的。


三、冷漠打击:余生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


说完马继业,我们再来聊聊马大俊,马成钢与前妻生的大儿子,也是马继业同父异母的哥哥。影片中在名字选择上埋下了黑色幽默的伏笔:长得不英俊的儿子叫做马大俊,不想继承家族事业的二儿子叫做马继业,在名字上我们就可以看出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了。马大俊是高考成绩98分的差生选手,被马成钢送去国外留学之后,回国便看到弟弟马继业成为家庭的重点培养对象,而他自己是被父母“练废了的大号”。在影片中,他费尽心思想要获得马成钢的关注,并在最后成功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努力证明自己并不应该被马成钢所“抛弃”。


马大俊在登上珠峰时,大声地喊出“我不需要你看得起我了”。这句话,实实在在地喊进了每个人的心里。终其一生,我们所追求的,是否都变成了别人的认可与赞美?


除了成绩不好之外,马大俊关心家人,即使马成钢偏心,他也从未想要伤害自己的亲弟弟。从这一点来说,他并非是一个恶人,只是一个成绩不好没有前途的可怜虫而已。从世俗的标准来看,考上清华北大,那无疑是学术成就的高峰。可是,这绝非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每个人的天赋、兴趣和志向各不相同,因此,成功的路径也千差万别。有人可能通过创业创新成就事业,有人则可能在文化艺术领域大放异彩,还有人致力于公益事业,传递爱与温暖。因此,我们不应将成绩好坏视为成功的唯一标杆,而应尊重每个人的选择,鼓励多元化的成功路径。再退一步说,即使没有成功,那又如何呢?人生旅途漫漫,会遇到不计其数的人,我们不应将追求他人的认可作为终身目标。每个人的价值由自我定义,不应完全依附于外界的眼光。过度寻求他人认可,往往导致自我迷失,忽略内心的声音与真实需求。


四、资本操控:倾尽全力打造完美人生


我们在为马继业悲叹之时,不要忽略一个细节:他的日常生活都是由强大的专业团队全程监督与控制的。一日三餐的营养摄入,与外国人的日常对话,24小时贴身保镖保护人身安全,楼下门口书店的老大爷都是按照鲁迅的样子装扮的,每天晚上邻居会演奏着世界著名钢琴曲伴他入眠,就连马继业的奶奶都是虚构的,其真实身份是拥有多年教学经验的高级教师。若是没有“钞能力”,这些都无法实现。因此,马继业的人生其实是由一叠又一叠的钞票垒起来的。在强大资本的操控下,马成钢试图打造一个完美的儿子。有网友点明了真相:即使马继业成为了下一个不成器的马大俊,他仍然可以高枕无忧地继承家产,享受衣食无忧的人生。


别忘记,这部电影上映前的原名叫做“资本接班人”。所以,在中式强压的恐怖教育下,也许我们都是马继业;但从家庭背景和资源的获得上来看,我们可能都不配成为马继业。


近几年来,“寒门出贵子”的情况越来越少见。首先,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在许多地区,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这些地区的学校可能面临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落后等问题,导致学生无法接受到优质的教育。相比之下,富裕家庭的孩子往往能够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包括优秀的师资力量、丰富的课外辅导和先进的教学设施,从而更容易在学业上取得优异成绩。其次,家庭背景对子女成长的影响不可忽视。寒门子弟的家庭往往经济条件有限,父母可能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同时,他们可能缺乏足够的文化素养和教育意识,无法为孩子提供有效的学习指导和支持。这种家庭环境的缺失,使得寒门子弟在起跑线上就落后于他人。再者,社会阶层固化加剧了这一现象。在一些社会中,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减弱,寒门子弟向上流动的机会变得更加有限。即使他们通过努力获得了良好的学业成绩,但在就业、晋升等方面仍可能面临诸多障碍和歧视。这种社会现象的存在,使得寒门子弟难以真正实现阶层的跨越。


五、追求自由:人生容错率远比你想象的更大


在马继业发现这一切都是爸妈的骗局时,他奔向了自由。复读后的第二年,他以高分考上了梦想的体育大学,并代表国家参加了长跑比赛。在这场比赛中,他看到了运动员们丢在地上的矿泉水瓶,令人意外的是,他放弃了继续比赛,转头去捡起了瓶子。


在观影的时候,笔者很想问一句:有什么比高考和比赛更重要的,这些事情难道不可以在高考和比赛结束后才完成吗?回家后刷到了一些网友的评论:其实我们都是中式教育的受害者,认为考试才是天底下唯一重要的事情。是的,对于马继业而言,当生活已经成为了一场骗局,最重要的事情并不是前途了,而是去寻找自我和探究真相。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道:“一个人在十三四岁的夏天,在路上捡到一支真枪。因为年少无知,天不怕地不怕,扣下扳机。没有人死,也没有人受伤。他认为自己开了空枪。后来他三十岁或者更老,走在路上,听到背后有隐隐约约的风声。他停下来,回过身去,子弹正中眉心。”


对我们来说,这种刻在骨子里的默许,便是那一颗正中眉心的子弹。我们从小接受到的教育是,十余年年寒窗苦读,一日放榜后可能自此命运改变,飞黄腾达;如果不努力拼搏,只会落得名落孙山满盘皆输的下场。所以,我们在小学的时候必须努力考上重点初中,在中考时必须努力考上重点高中,在高中时必须奋力拼搏考上重点大学,在大学毕业后需要找一个非常不错的工作。中国人的简历里似乎没有“Gap Year”,每一个阶段都是至关重要的,都是不能被忽略的。人生,这场漫长而又复杂的旅程,往往被赋予了无数期待与挑战。在许多人眼中,每一个选择、每一次尝试都至关重要,仿佛一旦出错,便可能满盘皆输。然而,深入探索后我们会发现,人生的容错率其实远比我们最初想象的更为宽广和慷慨。因为它蕴含了自我成长的无限可能、社会环境的支持与包容,以及人生旅程本身的多样性与不确定性。因此,我们应勇于尝试、敢于犯错,在每一次经历中汲取养分,让生命之树更加枝繁叶茂。


六、教育反思:生病了的是孩子还是教育体制


《抓娃娃》这部电影的本质是呼吁社会大众去关注现有的教育体制,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


先来看网络上流传的一组数据:“2023届中考录取将从原来的5:5缩减到3:7,将有70%以上的学生被迫流向职业学校或者职业高中,考上普通高中或者重点高中的几率也将大幅度降低。”有越来越多的家长都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上不了大学就算了,怎么会连高中都上不了?中国小孩在18岁之前面临的两座大山:中考与高考。甚至在北上广深这种一线城市,连“幼升小”“小升初”都成为了孩子人生中的重要关卡。我们的教育体制,似乎有种“越来越卷”的趋势。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大部分的家长选择了“抢跑”。以前说的是“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现在怕是比赛的枪声还没响起,孩子们纷纷都冲出去老远了。比如,在幼儿园的时候,就通过与外教交流、英语角的方式提前接触英语;在小学的时候,通过课外补习提前学习初中的知识;中考后的暑假也不能闲着,必须把高中的课本拿起来反复阅读。甚至到了高考后,有些孩子在家长的要求下,还要在家里啃起高数课本。以时间换取暂时的优势,是目前普遍的一种抢跑方式。此外,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提倡自主学习,这可能导致学生在校内学不明白,只能去校外培训,学业被外包出去。此外,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如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差距,也可能导致一些学生为了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而选择提前学习。然而,这种“抢跑”的背后,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永动机”。一些学生可能会发现自己并没有真正地学会学习,只是忙碌于新一轮的超前学习,依赖培训机构的解题套路,缺乏深入理解知识原理和举一反三的能力。本质上,这与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有所偏离的。


中国式教育的另一弊端在于,偏重应试教育与标准答案。为了应对考试压力,教师可能倾向于“填鸭式”教学,只教授如何找到标准答案,而非引导学生探索知识背后的逻辑与原理。“记住就好了,想这么多干什么?”这个道理很简单,但却也很粗暴。学生们不知道这个公式是如何推导的,因为他们不会在紧张的考试时间内重新推导一遍;他们不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到底是怎么想的,因为他们只需要明白出题人的套路就行。应试教育往往强调唯一正确的答案,忽视了知识的多元性和复杂性。这可能限制学生的思维,阻碍他们形成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很多家长以为,没关系,只要长大了就好了。可是,在人生黄金的时间里,标准答案式教育很有可能导致青少年变得机械化,不再好奇“为什么花儿这么香”“草儿会这样绿”,他们只关心谁打的分数高,哪里的学校排名好。在这种心态下,功利主义至上,容易依赖权威和他人,影响孩子独立人格的形成。


我们发现,一谈到教育,孩子们很累,家长们很累,连老师们的疲态都掩盖不住。其实,中国教育一直提倡的“全面发展”到底是什么?似乎没有人关心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像长跑多年的运动员,早已忘记了欣赏周遭的风景。“全面发展”与“德智体美劳”密不可分,我们并不是要求孩子们在这五个方面都能够早有建树,不是要求他们在初高中的时候就达到国家运动员的标准,不是要求他们在读小学的时候就能够完成C+语言的学习,不是要求他们在十岁的时候就能够拥有发明专利,更不是要求他们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教育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慢慢走偏。真正良性的教育,不是埋头苦读,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孩子们健全的人格。多维度发展,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也注重情感、社交能力、体育健康、艺术审美和道德价值观的培养。中国的小孩,最应该抛弃的是攀比心态。而抛弃这一心态最好的方式,就是在教育体制上,不以分数论英雄。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评价学生的学术成绩,也评价他们的创造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全面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出既有深厚学术素养,又具备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个体。


代结语


《抓娃娃》反映的内核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深思。网友们说,希望每一个爸妈都能够去看一下这部电影,都能想想到底想要“抓住什么样的娃娃”,培养什么样的孩子。笔者倒是希望每一位人民教师也能够亲自去电影院看看。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教育是一个民族振兴的关键。在路上玩着滑板蹦蹦跳跳的孩子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戴着厚厚眼镜、背着大书包的学习机器。如果读书只是为了满足家长与老师的期望,那么这样的学习固然是不会长久的,这样的教育亦是失败的。


我们希望,每一个马继业都能找到属于自己奔跑的赛道,都能够舒展眉头,轻松上阵,勇敢地面对人生中的每一个困难,追求自由自在的自己。


渊鱼墨客

法学民工职场启示录六则

保研法大三年后,我的法律职业规划与选择——就业寒冬下法学生的出路

硕士文凭通货膨胀时代,什么才是硬通货?

名校法学硕士/法学博士深度解读

专注于五院四系等国内一流法学院精品学科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鱼跃法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