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联书店九十年



三联书店九十年


导语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它的前身是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创立的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和新知书店。1948年三店合并,正式成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1年并入人民出版社,1986年恢复独立建制,2002年加入中国出版集团。在不同的时期,三联书店都投身时代,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家历史悠久的出版社,已经以优良的历史传统、强烈的社会关怀和浓厚的人文精神,走过了九十年的风雨历程。


时代急流

三联书店的前身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活跃于中国出版界的三家著名出版发行机构——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新知书店。

汉口交通路生活书店  摄于1938年

生活书店成立于1932年7月,创办人是邹韬奋、胡愈之、徐伯昕等;读书出版社成立于1936年,创办人是李公朴、艾思奇、黄洛峰等;新知书店成立于1935年,创办人是钱俊瑞、徐雪寒、华应申等。这三家书店出版进步书籍和杂志,宣传先进思想理论,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推进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运动,是中国现代进步出版事业的楷模。三店共出版图书2000余种,先后共编辑出版期刊约50种。这些包括《资本论》《大众哲学》等在内的书刊在当时产生过巨大影响。与此同时,三店先后在上海、汉口、广州、西安、香港等地开办过百余家分店。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这三家出版发行单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场一致,战线统一,互助合作,无论遇到何种困难,都努力并肩战斗,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困境。据有关统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国内共出版红色读物四百余种,而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新知书店就出了二百种左右,其余为解放区的出版社所出。”可以说,诞生于国土沦丧、民生凋敝之时,三家书店从事的绝不是一般的文化出版事业,而是一方面团结进步的作家、翻译家,向广大读者传播抗日救亡思想;另一方面以启蒙为号召,动员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年读者走上革命和进步的道路,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无可替代的作用。

《资本论》《大众哲学》等


当我们回首往事,应该看到在动荡艰辛的岁月里,有一种精神始终在背后支持这三家书店的经营者们:他们通过积极、深刻的思考看清时代发展的大方向,以大无畏的精神追求真理和进步,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厚重的人文关怀关注现实问题——这些构成了后来人们概括的“三联精神”。

学术薪传
1948年10月三家书店全面合并,在香港成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管理处。1949年5月,总管理处迁至北京。同年7月,中共中央《关于三联书店今后工作方针的指示》确认:“三联书店与新华书店一样,是党领导下的书店”,“过去在国民党统治区及香港起过巨大的革命出版事业主要负责者的作用。”“这个书店的工作人员,如邹韬奋同志等,做了宝贵的工作。”
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新知书店香港联合发行所  摄于1948年

北京王府井大街三联书店  摄于1949年

1951年,三联书店并入人民出版社,保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的出版名义。1954年,在中央指示下,人民出版社内单独设立了三联书店编辑部,下设中国历史、外国历史、地理等六个编辑组,以出版“党员和非党员作者的各种虽然尚有某些缺点,但有一定用处的作品”和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之外的社会科学其他古典著作的译本为主。这一时期三联书店的出版围绕两个重点方向展开:一是有计划地整理出版老学者们有价值的学术著作;另一个出版方向,则是酝酿、制订一份规模庞大的《翻译世界学术著作规划》。这份计划,由陈原主持,史枚起草,动员了当时学术界和翻译界各方面专家,最终由陈原定稿,形成了《外国名著选译十二年(1956—1968)规划总目录》,共收书1614种,计划翻译出版一亿两千万字的世界学术名著。虽然,1958年商务印书馆与中华书局恢复业务后,这一翻译计划即被转走,但在这一时期里,三联的出版物结构和读者结构在不知不觉里开始蜕变,学术出版的基因始终内在地传承不变。1954年下半年至1957年上半年,三联书店出版了黑格尔的《小逻辑》《历史哲学》、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陈寅恪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张荫麟的《中国史纲( 上古篇)》、夏曾佑的《中国古代史》、陈登原的《国史旧闻》等一大批有价值的学术著作,在其后的几十年间,这些著作一再重印,在新中国学术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小逻辑》

《修正主义者机会主义者著作目录》

《读书》启蒙
20世纪70年代的最后两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帷幕正在徐徐拉开,三联书店的学术和文化“基因”开始萌动。三联书店积极冲破“文革”的极左思潮,解放思想,抖擞精神,与时代同行,在社会发展大潮中搏击的同时,致力于为变革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思想、文化、学术资源——这种良性的互动,自《读书》杂志创办起,一直延绵不绝。
《读书》创刊号


1979年,《读书》创刊号以《读书无禁区》开篇。这一标题成为“新启蒙时代”最具标志性的口号和文化知识界的集体记忆,《读书》也一路开拓,成为四十余年来数代读书人的精神家园。这份杂志由陈翰伯、范用、陈原、倪子明、史枚、冯亦代等老一代出版家和文化人合力创办,从创立伊始到其后的岁月中,在知识界产生了无可替代的影响力,聚集起一批优秀出版家、知识分子作者队伍,关注时代前沿话题,拓展思想文化新领域,并形成了浓厚的人文气息,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最重要的思想启蒙读物之一;同时,这份杂志的创办,也为三联书店此后三十余年间的“有所作为”培育了一块丰厚的文化土壤。
在范用倡议下,《读书》举办“服务日”活动。选一些出版社每月把新书寄到《读书》杂志,编辑部把书陈列在会议室里,茶水供应,约请作者来看书,如有中意者可选取所需,并约写书评。此举既为新书宣传,又飨以作者,再可组稿,一举数得。

冯亦代和丁聪在读书服务日


这一时期尚是人民出版社一个编辑部的三联书店,一方面利用在文化人中广泛的人脉,出版“大作家的小作品”,推出了风行社会的《傅雷家书》《干校六记》《随想录》以及多卷杂文家专集等(包括夏衍、柯灵、聂绀弩、唐弢、柯灵、廖沫沙、胡风等人的杂文集)作品。另一方面,则译介西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优秀文化读物,畅销一时的《情爱论》《欧洲文化的起源》《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异端的权利》等共同构成了三联书店的“文化生活译丛”。这些图书以及《第三次浪潮》等书在市场上的不俗表现,反映了当时社会全方位吸纳人类社会优秀文明成果的风气。而稍后三联出版的《宽容》,同样风靡一时,“宽容”一词本身亦成为那个时期的标志性精神症候。
《傅雷家书》


《干校六记》

《随想录》
文化生活译丛

恢复独立
1986年,三联书店恢复独立建制,成为一家以出版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图书为主的综合出版社,出版物涉及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经济、政治、法律和社会生活等多个领域。
恢复独立建制之后,通过出版“文化:中国与世界”丛书,三联书店团结了一批新的中青年著译者,他们带来了两套在三联出版序列里占据了重要地位的丛书:“现代西方学术文库”和“新知文库”。这两套丛书旨在承接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引进先进文化、译书强国之理念,其中“现代西方学术文库”意在继承前人的工作,扩大文化的积累,使我国学术译著更具规模、更见系统。文库所选,以公认的现代名著及影响较广的当世重要著作为主,旨在拓展中国学术思想的资源。自1986年底至1989年,三联书店在短时间内集中推出了萨特、弗洛伊德、弗洛姆、本雅明、亨廷顿等著名学者的名作,在出版界和学术界引起极大反响。“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的第一种是《悲剧的诞生》,于1986年出版。这是“文革”后首次批量译介西方现代学术名著,随后陆续出版了《存在与虚无》《存在与时间》等一系列著作,许多品种销售近十万册。在当时的译著出版领域,该译丛有着良好的翻译水准,使读者尽可能准确、完整地了解西方现代各个学术流派的代表思想,可以说,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翻译工程,为我国学术发展、理论建设铺下了一块块坚实的基石。“新知文库”则从世界各国著名的介绍人文科学新知识普及读物中精选精译,体现了在知识迅速新陈代谢的时代对新观念和新思想的积极引介。虽然三联书店在改革开放后的西书中译潮中并非捷足先登者,却仍能携这一系列丛书在“文化热”大潮中脱颖而出,有赖于其独到的选题眼光、对文化的独特担当、灵活的经营方式以及优秀的出版质量。

现代西方学术文库

这两套丛书和此前以中等知识读物定位的“文化生活译丛”一道,通过不同层次的布局,稳固了三联书店出版现当代学术著作的典范地位,同时也增益了三联的人文气息。这些目前已经泛黄的丛书,由于其优良的内容和出版质量,直至今日仍然在学术界发挥着光热。

文化:中国与世界

在不断推出面向中高层读者的图书的同时,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三联书店还推出了一系列面向大众的读物,包括“蔡志忠中国古籍漫画系列”、“中华文库”(海峡两岸共同策划,同时出版)和“经营智慧丛书”等,影响最大的当属“蔡志忠中国古籍漫画系列”,各版本累计销售超过1000万册。

蔡志忠作品

这一阶段,三联书店的出版风格日趋成熟:不论是严肃的学术图书还是大众普及读物,均注重思想性、启发性,强调阅读的乐趣;这些出版物共同提升了三联的人文气质与品位,使三联在此后的中国出版界一直以传播人文精神见长。而对知识分子立场和文化立场的坚守,面向多层次的知识大众的方针,则为三联书店带来了稳定的、广及海内外的优秀作者群体,为下一个时期进一步扩展经营范围、扩大出版领域奠定了基础。
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版协每年组织书市。初期都是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南门的小树林里设摊,三联的书摊是书市上的亮点。

读者踊跃,时任总经理沈昌文高兴坏了


一主两翼
20世纪90年代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崛起,在80年代曾经引领思潮的书籍出版活动,在90年代展现出鲜明的商业竞争特性,整个社会阅读风向也发生转变——更为多元,进入读图时代。作为文化产业的出版界,一直在文化责任和商业利益两种功能的矛盾和统一中前行。启发知性的出版物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能源,而商业利益亦是企业发展必需的动力。出版者必须在正确把握文化性和商业性的张力和压力中,紧跟时代与社会,寻求持续的突破和发展。三联书店以“力争领先别人半步”的理念,对自己的出版方针做了调整。这一时期三联书店逐步形成了 “一主两翼”的发展战略:
一主:以学术文化图书出版为主干、为中心,确保三联的出版文化品牌;
两翼:1.以三联分销店的形式建设通道,确保三联出版物渠道的通畅,培养自己的忠诚读者;2. 建设以《读书》、《爱乐》(1993年创刊)、《三联生活周刊》(1995年创刊)等为主干的期刊群,丰富三联文化,培植各个层面的作者和读者,为三联的全方位发展和增长做出贡献。
1990年代《读书》杂志编辑室。左起:叶彤、贾宝兰、郝德华、吴彬、李学军、汪晖、黄平。
沈峻、丁聪、陈原和许觉民(1995年的作者联谊会)
这一阶段,三联确立了以“人文精神、思想智慧”为核心的出版理念,面向不同层面的读者,推出了大量一流读物。在西学译作方面, 1997年推出的“学术前沿”丛书承继“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的理念,聚焦“二战”后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学术思想界的前沿性著作,影响巨大的布罗代尔、福柯、萨义德、哈贝马斯、列奥·施特劳斯、萨林斯等学者的代表作,都收在这套丛书里,迄今已出版近60种。“学术前沿”与“现代西方学术文库”一起,为中国读者粗略勾描了20世纪现代西方的思想图谱和理论更迭。此外,随着学界热点由人文学科向社会科学的转移,三联还组织了 “社会与思想丛书”等系列,以期促进中国的学科建设和学术反思。

学术前沿

译著之外,三联书店还大力扶持本土原创学术著作的出版。1994年,三联书店开始与哈佛燕京学社合作出版以青年学者的原创学术著作为核心的“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该丛书按照国际学术惯例进行运作,成立独立运作的学术委员会,实行出版前的匿名评审制度。宁缺勿滥的原则,与国际通行的评审制度,加之责任编辑恪尽职守地认真负责,“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一直保持优秀的内容、过硬的品质。这套丛书至今已出版百余种,从“40后”到“80后”,很多当代学术领军人物的第一部著作或代表作都曾入选这套丛书;目前丛书最年轻的作者已经是“90后”——真可谓“江山代有才人出”,丛书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四代学人的更迭与成长,从中亦可窥见我国学术潮流的嬗变与进展。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

在中等知识读物方面,三联书店同样秉持“新锐一流”的出书原则,在“文化生活译丛”之外,“乡土中国系列”“二十讲系列”“经济学家手札”“大众经济学丛书”“近距离看美国系列”“考古人手记”“科学人文系列”等图书,以学者专家深入浅出的笔触,为普通读者解读人文、艺术、政治、社会、经济、科学等诸多领域的问题。而在大众读物上,最受瞩目则是《金庸作品集》这套文学殿堂级的通俗读物的引进。

两种版本金庸作品集系列
这个阶段的三联书店,努力在多个领域开风气之先——它敏感于时代的发展,学术出版自90年代末起较早地启动了从人文学科向社会科学方向的拓展,而“乡土中国系列”“二十讲系列”等图文书更在整个图书市场引领了“读图时代”的潮流。

“乡土中国系列”“二十讲系列”等

这一时期,三联书店还着力发展期刊出版。《读书》杂志保持了一贯的影响力,并进一步呼应时代的变化,关注视野大幅拓展,新的作者、新的话题层出不穷,提出并探讨了社会、思想、文化等领域的众多重大问题,引发了全社会范围的多领域多层次的思想、文化讨论,进一步展现了《读书》“思想、文化评论”的特性,同时也有力推进了三联书店作者、编辑队伍的稳固、更新和拓展。除此之外,三联书店又于1993年陆续创办《爱乐》《三联生活周刊》等杂志。《爱乐》成为国内古典音乐文化杂志的重要品牌;《三联生活周刊》目前堪称中国最有影响力之一的周刊。同时,三联书店获得音像电子出版资质,开始进军多媒体出版领域。此外, 1996年创建的三联韬奋图书中心,如今已成为北京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人文社科书店之一。

《爱乐》创刊号

《三联生活周刊》创刊号
这一时期,通过“一主两翼”的发展战略,三联书店坚守住了人文学术的出版主业,巩固了品牌的基础;探索自办书店的模式,打开了销售渠道;期刊群为书店带来了发行和广告两项收入。
做强做开
进入新世纪,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传媒环境急遽变化,数字媒体的崛起,阅读习惯的改变,读者的需求多元分散,都对传统内容产业提出了挑战。在这样的环境中,三联要在坚守信念的同时,力图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兼得的目标,面临着各种困难。
2002年4月9日,中国出版集团成立。三联书店与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13家出版发行企业一同,成为“出版国家队”中的一员,开始了新时期的新征程。三联书店这些年走过的路中,图书“叫好不叫座”,亦或为利润损害了品牌,这些事情都曾切实发生过,但三联一直在调整、尝试,在延续“分层、新锐、一流”策略的基础之上,努力开发新的增长点,不断奉献给读者一册册保持着特有品位和格调的书刊。
学者著作仍然是三联书店最重要的出版品种。三联一方面继续发展深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奠定的思想与学术并举、中学与西学会通、原创与译作共进的出版路线;另一方面,因应时代思潮的变化和人文学术的蓬勃发展,逐渐将重心调整到对不同层级的原创学术著作的大规模出版。

黄仁宇作品系列

以2001年起刊行的“钱锺书集”和“陈寅恪集”为标志,三联书店有意识地开始对20世纪前辈大家、名家的重要作品进行遴选和整理出版,陆续推出“钱穆作品系列”“黄仁宇作品系列” “张光直作品系列”“冯友兰作品精选”“金克木集”“陈寅恪集”“王世襄集”“李泽厚集”“费孝通作品精选”“宿白集”等。同时,加强当代原创学术著作出版,一批当代重要学人的作品也以系列形式陆续推出,如陈来、李零、钱理群、甘阳、汪晖、茅海建、陈平原、荣新江、辛德勇等。对中青年学人的关注和支持,一直是三联出版的重要特色。在“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之外,“文化:中国与世界新论”“文史新论”和“当代学术”等原创学术丛书相继推出,它们有不同的定位、功能和影响力,但又互补共生,相互阐发,成为有广泛涵盖力的三联原创学术图书的“矩阵”。

《陈寅恪集》和《钱锺书集》

考古学著作是三联近年原创学术出版的一枝新秀。在中国现代化进程取得阶段性成果的今天,深入研究中国文明的起源、传播及其在世界文明体系中的地位成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热点。而近二十余年不断涌现的考古新发现,亦不断将考古学推向公众视野。三联秉持一贯的前沿性和新锐性,在1997年即出版了考古学泰斗苏秉琦堪称“中国考古学的世纪之作”的《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自1999年到2013年陆续整理出版“张光直作品系列”共九种。这些著作不仅介绍了前沿性的考古学理论方法,还融合了文献、美术史、古文字、古地理学等跨学科成果,对考古研究影响深远。2014年,随着公众考古学的兴起,考古深入大众视野,三联书店出版许宏的“解读早期中国”系列作品,作者以考古队长的身份,用科普的方式,讲述发掘经过,引领读者重返考古现场。近年来,从兼顾思想性出发,三联出版了陈胜前的“考古学思想”丛书,对学科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和反思。2019年三联旗下“中读”APP邀请十位一线考古学者为公众录制了考古普及课程“了不起的文明现场”,该课程和同名图书(2020年刊行)向读者讲述了中国考古百年的发展历程,深受大众欢迎。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何以中国》


《了不起的文明现场》

从学术经典与前沿著作到学术普及读物,三联考古类图书的出版,充分展现了与众不同的学术出版理念,即将专业学者的研究,经过进一步的加工提炼后,使之转化为整个知识界乃至大众都能享有的财富,搭建起思想与知识沟通的平台,将人们思考的点滴汇拢、聚合,理解当下,了解彼此。
随着中国全面融入世界格局,国人对各国、各地区乃至全球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越发关注。与此同时,我国的学界也逐步提出了不同于西方主流叙述的、力图重建中国思想文化主体性、多维度解释世界格局成因和现状的思想潮流,并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研究。2006年开创的“西学源流”丛书,代表了新世纪中国学人对“古今中西之争”全新的立场和态度;“古典与文明”丛书则将思想探索的目光聚焦到中西古典时代的丰厚积淀中;它们提出了“重新认识中国,重新认识西方,重新认识古典,重新认识世界”的新的问题意识和努力方向,为现代文化中国的建构探寻新的思想资源。同时,为便于多角度地理解世界格局和不同国家的多样历史,三联还尝试提供不同的观察维度,试图在与中国近现代历史(思想史)关系密切的东亚领域做较为深入的译介,出版了丸山真男、竹内好、柄谷行人、沟口雄三、子安宣邦等东亚学者的系列著作。

东亚学者著作

从“现代西方学术文库”、“学术前沿”,到“西学源流”和“古典与文明”等丛书,历时三十余年,它们浓缩了晚清以来中国知识界对世界、对西方、对中国、对自我态度的不断校准和与时俱进的历程,由一度对传统的质疑和否定、对西方的向往和膜拜,在新世纪之后逐渐调整为文化的自觉和文化的自信——也唯有在文化的自觉和自信中,才能深刻体会人类世界的广博浩瀚和丰富渊源,我们的学习和研究才有的放矢,知己知彼,才能够在全球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中逐步确立中国思想文化的主体性地位。

“西学源流”和“古典与文明”

海外中国研究也是这一阶段三联学术出版的亮点,它力图为国内学界提供前沿的理论方法和新鲜的问题视野。“开放的艺术史”丛书即是成功的范例,这套旨在译介海外中国艺术史前沿性研究的丛书十余年间不仅带动了国内艺术史学科的快速发展,并成功“出圈”,培养了大批的跨领域艺术史读者。此外,如杜维明、李欧梵、王德威、孔飞力、薛爱华、宇文所安、浦安迪等学者的海外中国学作品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随着来自大陆的优秀学人陆续加入海外中国学的研究队伍,三联的“海外兵团”还将继续壮大,刘禾、张旭东、李峰、商伟、田晓菲等已经成为三联的中坚作者,年轻一代也正蓄势待发。




海外中国学作品

在社会文化热点图书方面,《城记》、《上学记》、《八十年代访谈录》、《邓小平时代》、“王鼎钧作品系列”、“滇西抗战三部曲”、 “复活型历史叙事三部曲”、“北岛集”等优质畅销作品等优秀作品,屡屡被列入年度各类“十大图书”“推荐图书”排行榜中。《改革:我们正在过大关》《重启改革议程》《直面大转型时代》等关注经济热点的图书,不仅深化对时代变革的认识,也在广大读者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2005年到2021年,在一共十六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的评选中,三联图书有15种获图书奖,38种获推荐奖,在全国出版社中名列前茅。《生死关头》《汉字与中华文化十二讲》《楚亡》《人类的终极问题》等7种图书入选2015-2020年度的“中国好书”。这些图书叫好又叫座,对社会文化生活产生了较大影响,2003年出版的杨绛先生的《我们仨》累计销量近1000万册,2013年出版的《邓小平时代》更是创下一周50万册的销售纪录。《傅雷家书》近几年来拓展青少年人文阅读的新渠道,发行量达270多万册,《华为系列》累计销量也突破200万册。

《我们仨》

《八十年代访谈录》、《改革:我们正在过大关》、“王鼎钧作品系列”、“滇西抗战三部曲”、“复活型历史叙事三部曲”、“北岛集”
在大众文化读物方面,新版“新知文库”“ 中学图书馆文库”“ Lonely Planet旅行指南系列”“图画通识”“地理中国”等读物,是三联在继承人文关怀出版理念基础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和延伸,让读者在轻松与愉悦的阅读体验中接触新知识、新思想,感悟人生。“闲趣坊”、“三联讲坛系列”、新版“三联精选”“古典新读”等系列丛书亦不断带给广大读者高品质阅读的惊喜。

新知文库
在主题出版上,围绕“中国道路的学术表达”,三联书店推出了一批党史大家、名家的重要作品。众多周知,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是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独特现代化道路,有着自身的历史基因和文明逻辑,亟待从学术的角度阐释其内在的原理和意义价值。《金冲及文丛》《逄先知文丛》《读毛泽东札记》《毛泽东的阅读史》《中国的1948年》《北上》《中共党史十二讲》等书,则用学术的语言展示了一个百年大党的历史演变进程,深刻阐述了中国现代政治道路和国家道路形成的历史逻辑和内在肌理。它们不仅拓展了这个领域的学术研究空间,而且受到了读者们的欢迎。《金冲及文丛》已销售数十万册,《中共党史十二讲》销量近15万册。厉以宁、吴敬琏、梁小民、樊纲、张宇燕、张维迎、汪丁丁等人则从国际比较的视角关注中国经济现代化的独特发展之路,推出了《经济改革杂谈》《何处寻求大智慧》《经济·文化与发展》《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等著作。

主题出版

在“走出去”方面,三联书店以助力中国学者在国际舞台上发声为目标,将“学术”和“文化”作为版权输出的两条主线,以明星产品的多语种输出带动为基本路径,逐步探索出让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方法,在对外版权贸易方面取得突出的成绩:截止2021年底,三联书店累计版权输出200余项,涉及近30个语种,覆盖欧美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三联书店已有10余个项目荣获“输出版优秀图书奖”,《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输出24个语种,在海外获得众多好评,荣获2020年“中国版权金奖”。同时,三联书店与施普林格、剑桥大学出版社、博睿、泰勒•弗朗西斯等一批国际知名出版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陆续推出了《天朝的崩溃》英文版(茅海建著),《祖宗之法》英文版(邓小南著),《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多语种版本(陈旭麓著),《中国文明起源新探》多语种版本(苏秉琦著)等,便于中国当代一流学者的作品进入欧美主流文化圈,扩大中华文明的全球影响力。

《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输出24个语种

近20年,也是三联书店进行机制创新、产业结构调整的20年。
2011年,三联书店与山东、河南、江苏、黑龙江、青岛四省一市的新华书店建立了“战略合作联盟”。这一联盟成立后,由于各方都有实质性的合作,效果显著,此后每年都有新的省市书店加入这一联盟,规模最大时达到18省(市)。
2012年起,为适应当下多层次的读者需求,明晰图书产品线,三联书店编辑业务部门正式改制,陆续成立学术出版分社、文化出版分社、综合出版分社、大众出版分社和艺文出版分社。在实行分社制的同时,三联书店还建立了体量小但业务形式灵活的工作室,并积极谋求实体的区域延伸建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海)有限公司,形成出版力的向外扩张。
2013年4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复了三联书店关于恢复邹韬奋先生在80年前创设的“生活书店”出版品牌的申请:同意三联书店出资设立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自1948年并入三联书店,历经65载,这一有着光荣历史的出版老字号重张开业,焕发新生。

融合突破
在过去的十多年间,新技术催生的新媒体传播渐成主流,资本造就的内容行业缺乏足够的自觉进行内容的把关和有责任的引导,内容传播呈现扁平化、娱乐化、流行化的倾向。在这样的趋势下,三联并未被动应付,盲目迎合,而是坚守文化的价值,通过技术升级和传播方式创新,搭建人文传播领域的新平台,积极参与大众精神生活的构建。同时,三联也积极优化出版布局,推动图书、期刊、书店三个板块的协同发展,形成品牌传播合力。
2013年之后,《三联生活周刊》开始探索新媒体转型之路,从微信、微博开始试水。2015年,利用“互联网+”,开发了从线上到线下的新媒体产品、生活方式领域的共享平台——“松果生活”APP,并入选“全国报刊媒体单位融合创新案例20佳”。
2017年,《三联生活周刊》由一个杂志编辑部开始实体化、公司化运营,成立了三联生活传媒有限公司,新型知识服务平台“中读”APP也于当年正式上线。“中读”入选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募投项目,通过打造线上阅读、音频、视频等知识付费产品,被《人民日报》称为“内容健康新颖,符合潮流的典型”。经过4年的尝试探索,“中读”于2021年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产品线结构布局,即“信息流+知识付费+数字刊+服务”,并首次实现盈利,位居新知榜人文社科类知识付费领域第一名,入选TOP100的精品课程总量位居全国第三名。在以“中读”为核心的新媒体项目的带动下,生活传媒公司“两微一端”迅速发展,营收结构完成升级转换,融媒体转型获得初步成功,经济整体向好,对于大三联的整体转型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截至2021年,经过艰苦努力,公司初步构建了以纸刊为核心,以微信、微博、中读为依托的“1+N”融媒体发展格局。微信的粉丝达到数百万,每天生产3个10万+的内容,入选全网第15名;微博的粉丝人数近2400万,产生了比较强的社会影响。公司新媒体收入占比达到70%,公司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8家“全国出版融合发展旗舰单位”,也是唯一入选的期刊单位。

三联旗下阅读知识服务平台“三联中读”app

值得一提的是,三联书店并未忽视承载深度内容的纸质刊物,在深度探索融合发展路径的同时,纸质刊物亦发展良好,2021年《三联生活周刊》总体发行量比上年增加30%,同比增加5万份,实销量超过历史峰值;同时还新创《少年新知》双月刊,发行量在当年达到15万份/单期,获得少儿人文细分市场的广泛响应。《爱乐》初步完成改版升级,兼容更丰富的音乐流派与艺术类型,在专业性、综合性、大众性的平衡中蜕变转型,扩大了受众面与市场份额。2018年《读书》杂志和《三联生活周刊》荣获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社科类),并双双入选2018年度“中国最美期刊”。


“当城市进入午夜,书店就是灯火。”2014年4月,一个关于夜读的话题在各大媒体被谈起。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美术馆东街的著名人文书店北京三联韬奋书店开启24小时营业模式,北京爱书人有了自己的“深夜书房”。

十多年来,实体书店经营受电商冲击,经营困难;逆流而上的24小时营业模式,是三联韬奋书店的突围之举,更是它向读者展现出的最大诚意。通过提供舒适的阅读环境,举办丰富的夜场读书活动,三联韬奋书店努力打造城市文化生活空间,提供阅读、聆听与交流的机会,邀请爱书人前来体验、参与和创作。三联韬奋24小时书店的创立与宣传大幅度提升了三联品牌知名度。此后,三联韬奋书店陆续在北京和外地开办分店。2016年伦敦书展期间,“三联韬奋24小时书店”参评全球最美书店,荣获提名奖;2018年,荣获“2018年伦敦书展国际出版业卓越奖——‘中国书店精神奖’”。2019年,经过两年多的升级改造,三联韬奋书店重装开业。升级后的三联韬奋书店并未放弃以书会友的初心,新增营业面积400余平米用于图书陈列,总面积1800平米的店堂,陈列图书近10万种、逾30万册。自1996年创办起,三联韬奋书店始终秉承“竭诚为读者服务”的理念,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里,以26年的经营实践,展现了它坚守的定力和沉静的品格。
新的数字传播环境,让三联传统的读者服务项目也有了更多的选择和发展机会。三联书店推出的“书店里的大学公开课”和“三联·新知大会”两个活动平台,通过新媒体,连接线上与线下,让专家的思考离开书斋和专业读物,面向大众。其中,“三联·新知大会”每年举办一届,邀请人文、艺术、科学等领域的一线学者专家,向公众深入浅出地呈现相关领域的新动态、新观念和新方法。依托新技术和新模式,三联书店再次为学者与公众搭建起思想与知识沟通的平台,让读者及时地吸纳新鲜的知识营养,不断增进对当下生活的认知与理解。


近20年来,三联进入快速发展期,2021年主营业务收入达3.77亿元,是2011年的近两倍;获 “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 全国新闻出版系统先进集体、历届中国出版政府奖12个奖项等多项荣誉。

守正出新
三联的“十四五”,中国正处在新时代。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西强东弱”的全球文化格局没有根本性改变,但“中学西渐”已露端倪。中国的图书出版市场在总体稳定中日益分流,但新的热点、新的读者、新的竞争正在兴起。数字化时代优质内容依旧是核心竞争力,但内容的传播、运作、组织方式正在变革。基于来自时代、产业和内容的“变”与“不变”,三联书店将赓续红色出版基因和学术出版传统,在未来一段时期以塑造“时代的三联、思想的三联、大众的三联、全媒的三联”为中心任务,传播主流价值,服务一流学术,引领时代潮流,倡导思想新知,提升大众素养,实现高质量的全媒体生产传播,努力为推动“先进文化的当代传播、传统文化的大众普及、中国道路的学术表达、中华文明的全球影响”做出独特的出版贡献。
具体到“十四五”期间,三联书店将以“守正出新、品牌振兴”为目标,以“一大引领、四个迭代”为主线——即以党建为引领,通过“内容迭代、传播迭代、经营迭代、人才迭代”,让“老字号”再度焕发青春活力,综合实力和文化影响力显著增强。
在内容迭代上,将以产品线建设和结构优化为重点,发扬“有思想的学术”和“有学术的思想”,倡导学术大众化、读者年轻化,着力打造思想学术、主题出版、新知、考古、大众、生活、传记、企业文化、少年人文读物等重点产品线,探索打造新型子品牌。巩固好重点老作者,开发好70后、80后优质作者,重点推出《北大中国史》《茅海建集》《20世纪的中国》《1942:远征》《龚育之文丛》《中国金银器》《地理中国系列》等重点产品。

《中国金银器》

在传播迭代上,将以数字化为龙头,不断创新营销发行新模式。探索书、刊、店的自媒体交互传播,构造有效矩阵。加强与外部平台深入合作,推动短视频、直播营销日常化。深耕实体渠道,拓展线上渠道,提高渠道管理与风控水平。加快《三联生活周刊》整体融合升级,积极建构以“一主(纸刊)、两核(双微、中读)、多点(《少年新知》、人文城市奖、熊猫茶园等)”为中心的全媒体生产传播格局,增强多元化盈利能力与融合竞争力。
在经营迭代上,将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开源节流,完善产业结构,强化财务管理,加强成本控制,提升流程效率,构建与现代文化企业相适应的效率与效益相统一的集约化经营管理体系。
在人才迭代上,将优化人才队伍的规模与结构,适度扩充一线编辑与营销队伍力量,从紧控制职能部门人员规模,完善编辑、营销、职能部门的考评机制,不断激发内生动力。积极培养不同类型、不同年龄的人才梯队,制定 “中坚计划”、 “后备计划”、 “菁英计划”等3个人才培养计划,努力为事业发展培养一批富有情怀、善于经营、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结语
“促进文化,服务社会” ——这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邹韬奋为代表的进步出版家们的出版理念,他们与进步民主人士并肩奋战,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传播革命文化,影响广大读者,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服务。自那时起,三联书店虽历经战乱与动荡、市场经济大潮与新技术的冲击,却始终不忘初心,保持着敏锐的现实关注,坚守文化阵地,成为一代代读书人的精神家园。三联书店也始终秉承邹韬奋先生创办生活书店的宗旨——“竭诚为读者服务”,内容上不断开发适应当下大众需求的新品种,亦学亦思,以学带思,钩沉探微,逐渐形成了以“人文精神,思想智慧”为重点的出版特色,成为一家独具特色和品位的出版社。自1986年恢复独立建制以来,三联书店累计出版各类图书10000余种,并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深切的人文关怀,做着新时代发展进程中的忠实记录者,传播新锐思想,丰富和提高大众精神生活。在“韬奋精神”的感召下,三联书店将继续致力于搭建作者与读者、精英与大众沟通的桥梁,在中国人的读书生活中努力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新时代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文明的全球影响力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END—

欢迎关注三联学术通讯

sdx_xueshu

学术出版 | 评论闲聊 | 读书内外


生活 · 读书 · 新知三联书店

===竭诚为读者服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