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顾远及近 | No. 21 世界科幻大会:从“粉丝的派对”到“产业的盛会”,这中间发生了什么?

顾远 群岛大学
2024-08-27


顾远及近 No. 21 


世界科幻大会:

从“粉丝的派对”到“产业的盛会”

这中间发生了什么?


by 顾远


听到“世界、科幻、大会”这几个词,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上周,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在成都举行,五天的活动我参加了前三天,和大家分享一些感受。


这是第一天上午8点的换证区。没有热情洋溢人声鼎沸的科幻粉丝们聚集,眼前只有弯弯曲曲的栅栏。不断地转弯走在其中,感觉不是去参加世界科幻大会,而是过去三年的重现。


换了证,步行了很久终于到了专门为科幻大会斥巨资修建的场馆门口,看到树立的牌子,以为是欢迎,写的却是各种“禁止”。随身的包过了安检后被要求打开人工检查。我问为什么,对方回答“机器检不出印刷品”。那一刻,我感觉不是去参加科幻大会,而是身处特殊时期的某广场。


场馆的外观远看还是挺有科幻感的,只是参会的人远比预期的少(所以门票很早就买不到了是怎么回事?),看起来冷冷清清空空荡荡。更糟的是,本就不多的人群里竟然有很多是穿着制服的志愿者、保安和警察(以及便衣)。


刚到场馆,搞不清楚不同房间的命名规律和位置。问了一位保安,他用淳朴的成都话告诉我:“我们都是临时借调的,也不晓得是啥子情况。”好吧,那就去服务台领一本参会手册。手册是有的,然而,不能拿走,只能现场看。这么大的场馆都建得起,一本任何会议都会免费提供的参会手册却只能现场看?

此时,我已经进一步地调低了对本次世界科幻大会的预期。

在馆里转了一圈,发现除了外观看上去比较未来,内部的设计和一个普通的场馆没什么区别。去展厅转了转,都是一些公司的展位,有卖手游的、卖实景体验的,还有卖银行金融服务的,和一个普通的展会没什么区别。再去图书销售区看看吧,书品没有预期的多,更重要的是,都是市面上可以随意买到的书(其中刘慈欣一个人的书就占了一整块区域),区别只在于这些书的作者这几天会在现场签售。

偌大的场馆里,看不出太多和科幻,甚至科技有关的什么内容。

没错,大堂里有个硕大的机器人造型,但是毫无意义,也毫无美感,只有塑料感。的确,走廊里投射着蓝幽幽的光——不知道为什么想要体现科技未来都那么喜欢用这种幽蓝色,但是经过长廊后看到的只是另一个普通的大厅。

好吧,大厅两侧的墙上挂满了一幅幅画,描绘着未来的图景,可是这些画里都没有人,没有人类生活的场景,有的只是机器和建筑的堆砌,很像是一个刚刚学习AI做图的新手输入了几个简单的词语后做出来的东西。


那么,这些就是“世界科幻大会”一直以来的样子吗?

当然不是。下面是2019年我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参加第77届世界科幻大会时拍的照片,可以管窥一下这场大会本该有的样子:


那届大会有来自世界各地2000多名科幻爱好者参加。每一天的现场,都会遇到各种科幻作品中的人物——当然都是粉丝们cosplay的,穿得“不正常”才是那里最正常的。


(都柏林大会演出现场,由粉丝们自行排演演出)

现场或站或坐,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的粉丝们在热烈地交流。现场的工作人员全部都是志愿者,他们本身就是科幻的粉丝,也对支持其他的粉丝们充满热情。甚至还有现场的参会者在一些环节里看到有需要,于是直接变成志愿者,投入到现场的工作中去。这里没有谁为谁服务的概念,大家都是粉丝,都是为了创造共同的美好的体验。


(彩蛋:《冰与火之歌》作者马丁大叔现场主持粉丝互动活动)

每届大会都是有展厅的。看看都柏林大会的展厅,里面满满当当全是各种摊位,是粉丝们自己的摊位。他们在摊位上摆满了自己的科幻收藏品、集展的徽章、往期的科幻杂志、二手科幻书籍游戏、自己设计的科幻周边......一些摊位压根没有人看摊,摊主也忙着去参加各种论坛呢,或是跑去别的摊位聊天去了。整个大厅感觉就是一个科幻粉丝们的跳蚤市场,也是一个个人作品的展示空间。


看见那辆车子了没有,造型在著名科幻电影《回到未来》里出现过,由粉丝制造。


看到这里,想必你即便不是科幻迷,也已经能够明显感觉到在中国举办的这届“世界科幻大会”似乎和通常的“世界科幻大会”很不一样。

不,根本就是两回事。前者像是在办一场产业的大会,而后者是一场粉丝的派对。

这种差异的来源在于一个秘密:世界科幻大会,这样有着如此规模(五天五夜两千人,上百场活动几百位嘉宾),参与者来自如此多国家的大会,竟然是一个完完全全的由粉丝们筹备实施的大会,是纯粹的民间活动。

套用林肯那句著名的短语“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世界科幻大会是“属于粉丝们的、由粉丝们完成的、为了粉丝们的”。

成都举办的这届科幻大会,就是在都柏林那场大会期间申办的,我就在申办现场。

提到“申办”,你的想象是什么?各国代表展示精美的PPT,努力游说主席台上的各位评委?评委们经过闭门会议讨论,宣布结果,然后现场一片沸腾,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申办成功的国家代表紧紧地拥抱在一起,热泪盈眶......

打住!你忘了这是粉丝的派对了?

当时现场有好几个国家,不对,应该是城市,在竞争申办资格。因为申办根本就不是以国家为单位的,申办者是世界各地的粉丝团体。每一个团队的申办都在各自的一个小房间里进行。当地的粉丝们自己设计、布置自己的申办房间,努力突出自己的地方特色,吸引各地的粉丝们给自己投票。

你没看错,没有什么评委投票,每一个注册成为科幻大会会员的粉丝都有投票权。

我在不同的申办房间里品味了各种美食美酒,当地的粉丝们热情地介绍他们那里的科幻是多么受欢迎,粉丝群体是多么热情,举办过多少场科幻活动。

唯独成都的申办是独特的。我要怎么说呢?这么说吧,是规格最高的,高到是各申办团体中唯一派出了高级别政府官员的,高到了在表达为什么成都适合开大会的演讲里重点介绍了本市有多少的四星级及以上酒店、床位数是多少;本地要打造的科幻产业园区规模有多大,政府注资有多少;当然,也包括中国正在新兴庞大的科幻产业全链条,从出版到IP打造到影视制作到游戏动漫......


2021年12月,成都申办成功的消息发布。官方通稿里这样写道:“最终,成都以2006票对加拿大城市温尼伯807票的绝对优势胜出!!!”内容和语气都隐然有类似奥运申办成功的感觉,却只字未提投票的不是专家评委,而是粉丝们。

在一个人口世界第一的国家里,只要动员人民的力量,没有什么一人一票制的申办是我们搞不定的。(当然也包括一人一票制的奖项评比。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也没有专家评审团,而是由会员们一人一票评选出,国内宣传的所谓“科幻领域的诺贝尔奖”这样的说法根本就是误导。)

于是,后面发生的一切也就顺理成章了。

大学教授的发言里要把世界科幻大会在中国举办和北京同期举行的“一带一路”大会相提并论,它们都彰显了民族复兴;

知名科幻作家的发言里用向中央领导献言“科幻有助于培养国人科学素养,解决卡脖子的问题”来为科幻正名;

很多场论坛里都由领导首先发言,说一些明显不懂科幻却又要指点科幻的话(以至于几位同去参会的朋友们总结了一条规律:越大的场子里的活动越不值得去,官气十足);

很多场活动都是跟科幻产业有关而和粉丝无关的,讨论的是如何打造科幻产业链条,如何推广科幻IP,如何吸引投资;

本届大会来参加的国际科幻领域的知名人士寥寥无几,很多活动都是由几家出版单位承办,反复出现的那些嘉宾都是各自旗下的签约作者;

在世界科幻大会上,在现场最大的报告厅里,举行小学生作文大赛颁奖礼,走廊里回荡着主持人热情洋溢的致辞:“有一种精神,叫集体精神;有一种力量,是团结的力量。它战无不胜,勇往直前”...;

对了,现场没有什么外国人,有的也都是活动嘉宾,国外的粉丝们都去哪里了?

会场周围方圆至少一公里都封路了,于是本来就空空荡荡的场馆的周围也是空空荡荡的。没有交通工具,只能步行走出去,才能打车或是骑车,连人行道都是封闭,一不小心走进去就出不来了。

其实交通工具也是有的,主办方提供了接驳车通勤。问题是,除了往来嘉宾酒店的接驳车是五分钟一班,其他的车都是半小时和一小时一班,整点发车。在三天里,我多次经过接驳车站,从未看到有人真的使用过这种“三规式”服务: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享有规定的服务。

我问过现场的保安和警察为什么要封路,也告诉了他们其他国家举办的世界科幻大会都不会这么做。我得到的回答是一样的:为了“安全”。

我和同去的几位朋友相约去不同的场子,这样可以相互分享,有更多收获。结果从他们那里得知了更多发生的事情,比如:

很多活动到了现场才被告知已经取消,甚至“已经在昨天举行过了”......;
当来自东欧的科幻作家想要分享一些当地的情况时,被当场告知不要谈这些;
当有观众提问一些问题时,会被直接告知不要问这些;
......

每年的世界科幻大会都有一个常设活动:事务会议(Business Meeting)。这个活动任何大会的参会者(也就是会员)都可以自由参加,会上对由会员粉丝提出的关于修改或者增删大会章程的动议进行辩论和表决,是最能体现世界科幻大会“粉丝有、粉丝治、粉丝享”的活动。

在都柏林大会期间,我每天上午都会去参加事务会议,体验和感受那个人人皆可参与公共事务的真实现场。


成都的这届大会上,事务会议也是有的,只是在参会手册上看不到,而会议的地点则在主会场之外的一个独立的空间里。这样的安排不能说一定就是有意为之,但第一天去的时候,现场只有寥寥几人,同去的朋友甚至被保安拦住说:“这是闭门会议。”所以,至少,这个非常有意义,非常能够彰显世界科幻大会精神的活动,没有得到应有的普及。


也许,对真正的科幻迷来说,这届大会最大的意义在于它创设了一个沉浸式的反乌托邦体验。各种可被吐槽的点放在更大的场域,更多的活动上,都是普遍而寻常的存在。而当这些元素出现在一个科幻的场域,恰恰是因为强烈的反差,于是一场官里官气的会和一群局里局气的人本身也都变得充满了地道的科幻意味。

最后,来一个小彩蛋:世界科幻大会的参会者名牌上的名字是可以自己随便取的。在填写报名表的时候有一栏是“昵称(Nick Name)”,你写的是什么名字,最后名牌上出现的就是什么。

我的名牌上的名字是Ted Clark,取自两位我最喜爱的科幻作家。你知道是哪两位吗?



END

「顾远及近」系列:
No. 17 历史到底有什么用?
No. 16 社会学对教育者有什么用?
No. 15 将ChatGPT应用于教学时的两个陷阱(也许是三个)
No. 5  优秀的间谍和出色的教育者,是什么困住了他们的手脚?
No. 2 这个时代还需要人文教育吗?


 群岛大学


        教育创新是一条不容易走的路,我们希望通过记录并分享教育创新者在通往教育3.0过程中的观察、实践和思考,让读者从中获得前行的动力、思维的碰撞和实践的启发。


在群岛,我们共创学习之道

在群岛,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群岛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