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顾远及近 | No. 16 社会学对教育者有什么用?

顾远 群岛大学
2024-08-27


两步星标「群岛大学」

深度思考不容错过



公众号修改了推送规则,不设置星标就收不到后续文章啦
请大家一定!一定!要 星标「群岛大学」


顾远及近 No. 16

社会学对教育者有什么用?
作者:顾 远
写在前面:

熟悉群岛的伙伴都知道,每周一和周四的中午12:15到13:15是「群岛午间轻直播」的时段。这个直播包括了三个栏目:

- 由我主理的「顾远和朋友聊教育」,内容侧重在教育、学习,和自我成长的方方面面,带有一些“正本清源”的意味;

- 由周贤主理的「天真与经验之歌」,内容侧重在分享各个领域对教育和教育者的启发,希望带来一些“通识教育”的体验;

- 由Sherry主理的「我们·教育·人」,内容侧重在展示教育者在生活中的更多面向和经历,体现出了群岛一直倡导的“全人视角”。

第十一期「群岛午间轻直播」是“天真与经验之歌”栏目。本期由“飞行主播”大多和我对谈《社会学对教育者有什么用》。借着这次直播,我得以有机会梳理了社会学对我个人的影响,也思考了它对教育者可能带来的价值。
直播结束,趁着记忆还新鲜,我记录下了和大多的对话内容,一来是把自己的梳理沉淀下来,再则也希望分享出来可以带给更多的教育者一些启发。

大多:你最早是怎么接触到社会学的?

顾远:这个问题对我有一些复古和怀旧的意味。我接触到社会学是因为我大学读的就是社会学,那已经是30年前的事了。当时并不知道社会学到底是什么,只是被“社会”两个字吸引。
不是都说现在学生的学习脱离社会嘛,我就想着是不是学了这个专业就能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后来的经历表明,学习社会学确实开阔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对很多问题的认知。

大多:你能不能分享一些当时的学习体验,比如有什么有趣的事情、让你印象深刻的事情?

顾远:当初选择这个专业更多是因为好奇,想要了解社会的方方面面;学了以后发现收获超过了自己的期待,看到了更丰富的、多面向的社会。社会中几乎所有发生的事件都可以从社会学的视角去进入,形成独特的洞察。

我记得读这个专业的第一天,第一堂课是《社会学概论》。老师跟我们讲,学了社会学,你们以后看世界是不一样的,不那么容易被骗的。然后他举了一个例子。
他告诉我们统计数字显示,一个城市里冰淇淋销量的增加和该市性犯罪率的上升呈现出正相关,也就是说冰淇淋卖得好了,性犯罪也增加了。问我们这是为什么。
当时同学们七嘴八舌有各种猜测。然后老师说了,这两者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它们其实都受到第三个因素的影响,就是温度。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假相关”。由此让我们意识到,社会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不能仅凭着表面就去快速地下判断。

大一那年暑假,我从图书馆借了一堆书带回家。其中有一本我到现在都记得,叫《越轨社会学》。“越轨”是一个社会学术语。任何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的规范和约束,如果不按照这个行事就是越轨。我对这个主题很有兴趣,特别是看了目录,里面分析的都是暴力犯罪连环杀手性变态之类的内容。
结果读了才发现,这是一本纯正的学术著作。它讲的不是那些越轨行为是怎么发生的,而是在探讨它们为什么会发生,背后折射出的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社会失范等一系列的主题。我是因为猎奇打开了这本书,却是因为它的洞见而被深深吸引。

大多:这样看来,社会学很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让我们能够透过表面的现象看到更深刻更本质的问题。

顾远:是的。日常生活中,人们理解问题、形成判断往往凭借的是经验和直觉。这种认知方式很重要,也是人类进化所需要的。
同时,我们也必须意识到,今天我们所身处的这个时代,它的复杂程度已经大大超过了原始人的生活时期——也就是我们凭着经验和直觉的认知方式形成的那段时期。今天,如果我们还是仅凭着经验和直觉来认知世界,很多时候不仅是无效的,甚至是危险的,很容易误判的。

大多:你能不能分享一个更复杂一点的例子让大家体会一下社会学对社会问题的分析是如何进行的?

顾远:好的。我想到了一个很经典的案例。1995年,美国芝加哥遭遇高温天气,那个夏天全城有几百人死于高温。这当然是一个重大的社会事件,而社会学家不会止步于事件本身。

他们发现死者中大多数人是老年人,特别是居住在芝加哥南部的黑人老人。为什么会这样呢?
继续研究。发现这些老人在天气非常热的情况下都不开门窗?为什么?因为芝加哥南部的治安状况非常糟糕。
继续追问。那么当老人中暑倒下的时候,为什么没有被及时发现呢?因为他们是独居,而独居的现象反映出的是社会的流动和人口的变迁。
这些老人的孩子在成年后纷纷离开,自立门户。同时,这些老人在自己成长的年代里所接受的价值观也是高度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强调个人奋斗、自强自立。
我们再继续追问,那么老年人彼此之间为什么没有互助呢?研究发现,当地的市政建设非常糟糕,社区里的公共空间变得越来越少,也就意味着老人们相互交往的机会变少,他们更没有动力外出,人和人的联结被打破了,个体变得更加孤立。

看,这些分析,这些原因已经超过了一个普通人的经验和常识,这正是社会学可以发挥价值的地方。

大多:这个例子特别棒。人不再只是一个事件中的数字,一个抽象的符号,而是更具象了,对社会事件的理解也更深刻,更有温度了。那么你可不可以总结一下,社会学到底是什么?

顾远:这个问题可难回答了。当年读书的时候,我就很怕别人问我这个问题,我当时也讲不清楚,只能背书上的定义。
人们对社会学往往会望文生义,有人就对我说“社会学?是不是学社会主义的?”,还有人会说“我知道,就是做社区工作的,居委会干的那些事儿”。

我们前面讲过,各种社会问题、社会事件、社会领域都可以用社会学的视角去分析。我读书的时候就学过:家庭社会学、知识社会学、科学社会学——探讨的是科学共同体是如何形成的、如何运作的、如何助力或者阻碍了科学的发展之类的问题,我自己读的专业是“经济社会学”。所以你看,这就更难讲清楚社会学到底是什么了。

今天我来说社会学是什么,我会说首先,社会学是一种视角。
今天的人类生活已经被细分成了一个个的领域,这些领域的划分往往是依据某个学科某个专业,比如经济、法律、传播、文化......想象一下,这些领域是垂直划分的,而社会学则是横向的,穿过这些垂直领域的一种视角,可以和每一个领域结合。
比如教育领域,群岛就经常说:想要改变教育,不能仅就教育谈教育,而必须将教育置于社会的视角之下。

那么这个视角是什么呢,独特性体现在哪里呢?我觉得本质上,这个视角关注的是互动和关系,及其带来的影响。
那么是什么和什么之间的互动与关系呢?我觉得德鲁克的表述很精准。尽管德鲁克从来没说过自己是社会学家——他说自己是社会生态学家,但是我从德鲁克一生关注的议题来看,他是一个标标准准的社会学家。他始终关注的是:人、组织,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正是社会学的视角所在。

大多:我特别喜欢“社会生态学家”这个词。原本人、组织、社会这些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存在,而有了“生态”的意识之后,它们不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关联的,相互影响的,彼此之间可以有支持、有联结、有温度的,就像有一句话说的:一个人呼出二氧化碳是废料,却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养分。

顾远:我特别开心听到大多对“生态”这个词的解读。刚才我们说到过,社会学是横向地打通各个垂直的领域。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构建生态的过程,让这些领域不再是孤立的、割裂的,而是让我们意识到它们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
一个社会问题、社会现象,我们很难说它纯粹就是经济的,或是教育的,或者其他某个垂直领域的。

比如这几天就发生了一个有一定公共性的事情:公众号又改了推送规则。如果读者不加星标,就看不到自己订阅的公号内容了。
如果从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我们可能会谈成本收益、谈有限的资源如何创造尽可能多的利润、谈企业的经济理性和业务模式等;如果从传播学的视角,我们可能会解读这个现象如何带来“沉默的螺旋”和“喧嚣与骚动”;
从社会学的视角,我们会探讨这个现象反映出了怎样的社会生态,这个生态中有哪些player,它们之间的互动方式是什么、形成的关系是什么,面对这几天出现的这种变化各个player又会如何反应。
像这几天已经有不少严肃公号的写作者撰文,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呼吁自己的读者给公号加星标,也是在这个生态中尝试做出的一些修复、一些调试。

(小编也再次邀请大家花10秒钟星标「群岛大学」,不然就真的看不到我们了……)
大多:现在我们知道了社会学是什么。那么能不能再给大家分享一下社会学带给你个人的影响是什么?

顾远:社会学的学科素养和学术训练带给我的影响,当时我不一定都能意识到,而现在回看,才会发现那些影响在我后来的生活、工作、思维方式、价值判断等方面贯穿始终。
比如系统思维,不再是把事物割裂看的,而是整全的、生态的、多维度的去理解。
再比如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不再止于表象,不会被表面的数字、热点、信息等左右自己的行动和信念,也不会凡事都只是基于经验和常识去过快地下判断。
群岛有一句黑话叫“三见”的能力,就是“看见、洞见、远见”。为什么我们都身处同一个社会,有的人能看见的更多,有的人可能就什么都看不见;为什么我们都看到了同一个社会事件,有的人能发现隐藏其中的洞见,有的人就做不到。
这是一种底层的素养,一种需要刻意练习的能力。我自己的这些素养、这些能力和社会学是有很大关系的。

大多:是的,这种素养和能力在今天这样一个高度不确定又快速发展的时代,变得尤为重要。从你刚才的分享里,我理解你提到了社会学从两个维度带给了你影响。一个是纵向的,让你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一个是横向的,整合的系统性的思考。

顾远:没错,这个总结很精辟。同时,在这两个维度之外,还有第三个维度:人的维度。社会学关注的不是宏大的社会事件和抽象的数字,它有强烈的人文属性。它解读人的行为,关注人的价值,让我们从更丰富的角度去理解人,理解人的行为、关系、情感、需求。

大多:这也是今天我们的对谈带给我的最大感受。过去,我总会觉得自己是站在外面看他们玩,我是带着第三方视角,在看那个沙盘上的人们像蚂蚁一样忙忙碌碌。
但现在我会意识到,我们既需要看到全局,又要能够理解身处其中的每个个体,才能更好地、真正地支持到人的发展。教育是最应该从理解人开始的工作。那么你能不能分享一下社会学对教育者的意义可以有哪些?

顾远:刚才我们讲到的社会学对我个人的影响,就是那一横一纵以及对人的关注这三个维度,肯定对教育者也同样是有意义的。除此之外,围绕教育领域本身,可能还会有一些其他的意义。

首先是,如果一个教育者有心做出好的教育,那么ta可以尝试从更广泛的社会视角去做出更多的尝试。
比如一个学生最近学业成绩不佳,如果仅从教育的垂直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那么教育者的行为就是帮助这个学生学好某些知识点,给学生搭建学习的脚手架。
而如果从社会视角出发,教育者很可能会发现,影响这个学生学业成绩的是ta最近遭遇了家庭变故、ta在学校里被霸凌了、ta早上走了两小时山路还没有吃早饭......

大多:这个视角和我所从事的教育戏剧的功能很像。人一定不是一个孤立的人,一定是和ta周围的他人、ta所处的社区相关联的。

顾远:对,戏剧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去助力我们发现这些教育之外对学习和成长产生影响的因素。另外,从日常教学的层面,如果教育者能够多了解和掌握一些社会学常用的概念和工具方法,也会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设计出更多的教学方式。
比如大家都知道群岛一直在推动「教育3.0」和「社会化学习」。社会化学习三句话“学习在窗外、他人即老师、世界是教材”,其中最难的其实恰恰是很多人以为最容易理解、实施起来最简单的“他人即老师”。一群人聚在一起并不会天然的相互学习就发生了。一群人在一起存在不同的交互方式,形成不同的关系模式,对教学的实施会带来很大影响。

所以我去很多学校,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学校访校,经常会先要了解学生的行为和关系。这些信息当然可以去问老师,但那是不够的,还要来自学生自身。
我有时会用一种方法:让孩子们画一个小人,有脑袋、躯干、四肢,脑袋上还有五官。然后询问孩子们:如果我们这个班级就是这个人,那么你们觉得谁是这个人的脑袋,谁是手脚、谁是鼻子眼睛......孩子们就会写下不同的名字,七嘴八舌地分享为什么。
在这个过程中,一个班级的“非正式的权力结构”和互动模式就逐渐呈现出来了。这个过程就是借鉴了社会学的研究手法,而由此形成的洞察会极大地助力我们的教学设计,对孩子们有更好的支持,也让社会化学习更有效地发生。

大多:是的,这个过程也是对每一个学习者的看见和对关系的看见。这些都是对教学有很大影响又经常被忽视的地方。你刚才已经又分享了两点,那么还有第三点吗?

顾远:第三点我想回到教育者自身。前面我提到过社会学让我大开眼界,看到了更多以前没看到的世界。其实,社会学还让我有能力去重新审视自己原本熟悉的世界。这里有一个概念:陌生化。这本来是一个文学领域的术语,但是在社会领域一样适用,就是用新的视角去看待那些我们曾经熟视无睹的东西,每每带给我们新的看见和洞见。

说到这儿正好想到昨天「群岛客」社群里琦琦发起的那个“每日随手拍”魔力块。昨天上海天气特别好,我就去家附近的咖啡馆里工作,随手拍了一张窗外的街景发到群里。
那就是一张普通的街景照,反映了我的一个拍照偏好:我喜欢站在侧面拍全景,同时这个全景里藏着一个我自己才知道的细节。昨天那张照片里就有这么一个细节:那是一个十字路口,正亮着红灯。两个女骑手在等红灯,而一个男骑手在闯红灯。
这就是日常普通的一幕,我并没有特意要去观察什么才捕捉到这个细节,而是我在日常已经有了对身边各种细节的敏锐度,哪怕是处在一个非常熟悉的,行为可以不假思索的场景里。
这个习惯现在回想起来,应该是和当年接受的社会学素养和训练有关系的。这个“陌生化”的习惯会让我们每天的生活变得更生动更有趣。

大多: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能力,就是能够对已经很熟悉的东西还能保有好奇心,还能有所发现。这个能力对教育者可能尤其重要。

顾远:是的。教育者每天在同样的教学环境里,面对同样的一群学习者,容易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好奇心,丧失了敏锐和洞察,渐渐地就看不到学习者的多元面向,也错失了很多teachable moment(可以进行教学的时刻)。
更严重的时候,可能还会出现职业倦怠。而如果我们具备了“陌生化”的能力,我们就不会觉得每天的工作只是在重复,不再觉得环境一成不变。

说到这儿,我还想再补充一点社会学对教育者的意义:就是教育者如果能够具备一定社会学的视角和素养,也许可以更好地反观自己。
社会学是把人置于社会情境中去理解的。理解了社会现实,知道了我们的人生境遇、人生历程是受到特定的社会环境、生活场域影响的,教育者便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为什么会成为今天的自己,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接纳当下的自己,更有勇气和力量去塑造、去迎接未来的自己。

这个意义对所有人都是一样的,而对教育者尤其重要,因为我观察到很多教育者——特别是那些有心做出好的教育的教育者,特别容易陷入自我评判乃至自我攻击之中。
他们看到了好的教育方向,就会希望自己马上做到,就会惭愧自己到现在还没做到,就会焦虑自己怎么总是做不到,就会攻击自己可能永远做不到。希望社会学的视角可以支持到这些教育者们更好地梳理出自己的人生叙事,理解和接纳每一个时期的自己。

大多:这一点我深有感触,因为我也是那个容易自我评判的教育者。另外,“人生叙事”的概念在戏剧里也有,我们用的术语是“人生剧本”。我拿到的是什么剧本,我能不能修改自己的剧本,我怎么理解自己的角色,我的行为受到了哪些外部因素的影响......
最后,我想请你给大家一点建议。如果我们想要学习和应用社会学,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开始做起呢?

顾远:我想专门针对教育者给出我的一点建议,就是:从人的角度去看待我们的工作,从人的角度去看待我们的学生,从人的角度去看待我们自己。因为太多的时候,我们把教育当成了一项技术,把学生当作了一种知识的容器,也把自己当成了传递知识的工具。

还有一条建议,就是对周遭熟悉的东西有意识地进行“陌生化”,多观察,多问“为什么”。这种能力是可以刻意练习的,而且乐趣无穷。希望大家乐在其中。
「顾远及近」系列:
No. 15 将ChatGPT应用于教学时的两个陷阱(也许是三个)
No. 14 你为自己建构了哪些途径跟世界连接?——「一周一问」之三
No. 13 那个十岁的男孩想要踩死一只蝴蝶
No. 12 我们为什么害怕完美?
No. 11 关于传统教育 vs 创新教育利弊谈,我的立场是不需要非此即彼
No. 10 在生活中遇到两难抉择,我是怎么做的?——「一周一问」之二
No. 9 当无力感重重袭来,你的“生命之锚”会是什么?
No. 8 这八个问题你会如何回答?
No. 7 这个世界会好吗?
No. 6 教育创新是为中产家庭准备的吗?
No. 5  优秀的间谍和出色的教育者,是什么困住了他们的手脚?
No. 4 什么是值得学习的?
No. 3 在路上
No. 2 这个时代还需要人文教育吗?
No. 1 关于”教育内卷“的散步漫谈




别忘了星标「群岛大学」





 群岛大学


        教育创新是一条不容易走的路,我们希望通过记录并分享教育创新者在通往教育3.0过程中的观察、实践和思考,让读者从中获得前行的动力、思维的碰撞和实践的启发。


在群岛,我们共创学习之道

在群岛,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群岛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