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些题目做对了比做不对更糟糕 | 顾远及近 No. 29

顾远 群岛大学
2024-08-27
顾远及近 No. 29
有些题目做对了比做不对更糟糕

by 顾 远
上一篇文章《为什么孩子总是做不对那些题目?》里,我从一道语文试题引出了对当下的教育和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些思考。有朋友读了之后给我发来了几张照片,拍的是一套四大名著少年版,想听听我的想法。朋友告诉我这是孩子上五年级的配套读物,是老师统一要求买的。

乍一听,这是好事儿。孩子们不爱读课本,或者只读课本还不够,那就多读读课外书。四大名著经过了岁月的淘洗,已经成为了国人精神世界和审美旨趣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为课外读物自然是再好不过。
担心有些内容太深了孩子还读不懂?担心有些打打杀杀情情爱爱的内容不适合孩子读?我没读过这套书,但它既然强调了是“少年版”,想必内容是做了一些适当调整的吧。

问题在于,这套书居然还有配套的测试题。我们作为过来人一定都知道,想要让孩子快速远离某项学习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告诉ta:这部分内容考试要考。
好端端的四大名著,因为有了这些阅读测试题,开始变得有些面目可疑了。孩子们很快便会发现,原来四大名著就是给知识点蒙上了一层糖衣,读课外书还是为了更好地认生字、背单词,记忆要考的知识点。
朋友补充道:“孩子从四年级开始,就有了读课外书一小时,然后摘抄的作业,区别只在于摘抄的是跟心情有关的句子,还是摘抄跟场景有关的句子,还规定了摘抄的字数。”这和让孩子背诵优秀作文选里的好词好句不是一回事儿嘛。

回想我们小时候,如果读到了一本喜欢的书,遇到生字影响理解的,我们会主动查字典;遇到读不懂的地方,会想到去问哥哥姐姐;遇到喜欢的句子,会反复朗读,还要工工整整地抄录在精美的笔记本上。
我们不会觉得自己是在为了做题为了考试才读书,才做那些事儿,反而那些生字生词记得更加牢靠,优美的表达应用起来也更加自然得体。

可能有人会说,除了这些题目,这套书还是有很多好处的。你看嘛,书里面已经把人物关系、人物性格,和全书的中心思想都总结出来了,这样孩子们阅读这种大部头书就容易多了。

拜托,这些内容更糟糕好吗!本来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在倒好,一千个孩子眼里也只能有一个曹操刘备诸葛亮,不能有其他感受,不可以有其他解读。
如果只是为了答题,他们甚至都可以不用看书,人物特点、情节简述、中心思想已经全都理好了,背下来就可以。这样的课外阅读根本不会让孩子们爱上阅读,充其量只会让他们长大了更习惯于“三分钟读完一本书、五分钟看完一部片”之类的流量短视频。

回忆起我自己的学生时代,门门皆优,偏偏语文成绩不佳。说起来,我发蒙颇早,课外阅读广泛,理当不至于此。但是每每拿到试卷,我总也答不对那些关于笔顺笔画的考题,也经常会猜错那些引作范文的文章究竟体现出了作者怎样的中心思想,更不用说写出一篇篇有满满的名人名言、体现出娴熟的起承转合的作文。

事情总有例外。在有一年全市的统一考试中,作文题目是围绕“毛遂自荐”的故事写一篇议论文。按照语文课上老师教的内容,这篇作文应该围绕毛遂的勇气阐发议论。我知道应该这么写,但偏不——
我更想谈一谈为什么平原君没有能够更早一些在众多门客中发现毛遂这个人才,什么样的环境才能让“毛遂”们早一些脱颖而出。不晓得这份试卷最终落到了哪一位老师的手上批改,这篇满分50分的作文我得了49分,以至于时隔三十余年我对此事仍记忆犹新。

今天的孩子们看似有了比我们那时更多的课外书可读,但是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式却还是不变,甚至还要更糟,而他们想要在作文中凭着自己的独特理解“脱颖而出”的机会大概也只会更少了吧。

被测试题毁掉的课外书可不止是四大名著。来看看《小王子》的遭遇:

给孩子们做这样的阅读理解真是骇人又害人。

我们都知道洗脑教育的危害,但我们很多人可能都没有意识到:洗脑教育不仅是给了标准的答案,它首先是给了标准的问题。这些问题定义了什么是值得思考的和思想的边界,也塑造了我们的下意识。

孩子们每天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遇到了太多这样的标准问题。这些问题塑造了他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方向,也塑造了他们对于真实生活的想象。

或许有人会好奇,当下AI的发展能够有助于这些教育问题的改善吗?

答案是未必。

如果教育的范式不发生转变,如果对教育的理解仍然停留在灌输知识点上,如果我们对学习成果的评定仍然是用标准的问题考察对标准答案的记忆,那么再好的课外书也无法发挥出它的价值,只会沦为又一堆应试的素材。

没有对“教育为什么”和“教育为了谁”等教育本质问题的反思,所谓“AI+教育”并不会天然地挑战和颠覆现行的应试教育,而只会进一步地强化它,让标准的问题出现得更快,让标准的答案搜索得更快,而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探索和对真实世界的感知也会消失地更快。

行文至此,想起某日临睡前收到的一位投资人发来的信息,询问对下面这个“AI+教育”的创业项目的评价。

我的回复是:“商业上或有可为,教育上似是而非。

其实我想说的只有两个字:恐怖。

更多「顾远及近」系列:
No. 28 为什么孩子总是做不对那些题目?
No. 27 孩子想睡到自然醒,可以不上早课吗?
No. 26 爱国主义是天生的吗?

 群岛大学


        教育创新是一条不容易走的路,我们希望通过记录并分享教育创新者在通往教育3.0过程中的观察、实践和思考,让读者从中获得前行的动力、思维的碰撞和实践的启发。


在群岛,我们共创学习之道

在群岛,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群岛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