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群岛观点 | 顾远:你希望被后人记住的是什么?

顾远 群岛大学
2024-08-27

群岛观点 |  群岛实践  | 群大校友 |  群岛课程

顾远及近 No. 33

你希望被后人记住的是什么?

by 顾远


出人意料的回答




熟悉德鲁克的人一定都知道这个问题的由来。不知道的且容我转述德鲁克的原话如下:

在我13岁的时候,遇到一位善于启发人心的宗教学老师。有一天,他在课堂上问大家:“你希望被后人记住的是什么?”当然,在场没有人答得出来。
他笑着说:“我不期望你们现在就能回答出这个问题。但是,如果你们到了50岁的时候,还是答不出这个问题,你们就算是浪费了生命。”

我思考过这个问题,也问过很多人这个问题。有意思的是,得到的回复往往是这样的:

“我死了以后不想被人记住。”

“为什么一定要被别人记住?”

“我可没那么自恋。”

“谁都别记得我最好。”

起初,我有些诧异:好端端的一个问题怎么收到的反馈这么负面,好像还挺排斥的?后来,对话得多了,我也就理解了这些反应背后的各种原因。除去有一些人是真的追求这一辈子“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我发现最常见的原因有两类:

第一类是担心自己被误解。有这种担心的人会认为如果自己认真对待了这个问题,那么在别人眼中,甚至是自己的眼中,会不会显得太过自恋、自大、自以为是。

第二类是担心自己做不到。有这种担心的人会认为如果自己动了想要因为什么样的功绩被人记住的念头,特别是还告诉了别人,那么要是最后发现自己没有能力做到,或是做得不好,搞砸了,自己就会很容易变得沮丧、失望、自我怀疑。


但是,我们必须回答




这样的担心完全可以理解。

就拿第一类担心来说,从小我们就被教育着要去成名成家,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不管我们真实的理想是什么;长大了我们被动地记住了一些在官方宏大叙事背景下被称颂的人名,而不论他们真实的事迹是什么。我们见过了太多假初心之名的功名利禄,也见识了太多情怀大旗之下的沽名钓誉。我们还知道很多汲汲于后世留名的人最后也只落得寂寂无名一抔黃土(我最近在埃及旅行,金字塔下、帝王谷里埋葬着的法老达官们都在追求永生,今天他们被后人记得的又有几个?)。

无论是出于对这些行为的排斥,还是主动避嫌,很多人选择回避谈及理想、谈及使命、谈及对他人对世界产生影响,似乎唯有如此才能显出自己做人是纯粹的,做事是没有功利心的。

然而,我们有必要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理应,也会很自然地,思考自己有限的生命要如何度过才是值得的,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理想、使命、对他人对世界的影响,正是我们为度过这一生所选择的指引。

我们不该因为理想主义被他人、被强权滥用、误用、盗用,就对理想避而不谈,甚至完全舍弃。那样只是在把创造一个更美好世界的机会拱手相让,也让自己减少了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的可能。

“你希望被后人记住的是什么?”这个问题促使我们去思考我们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及我们想要度过怎样的一生。

德鲁克回忆道,几十年后,当他和当年的小学同学相聚,很多人都不约而同地提起了少小时那位老师问到的那个问题。他们都认为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影响了他们的一生。

这个问题还可以有另外一种问法。《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大卫·布鲁克斯曾谈到过“简历美德(résumé virtues)”和“悼词美德(eulogy virtues)”之间的区别——

简历中的美德是职业导向的,通向世俗的成功。这种美德需要与他人比较。悼词美德则有关道德和精神,不需要比较。

你的悼词美德正是你希望人们在你的葬礼上谈论的。你希望人们说你善良而深刻,而非此人青年有为,年纪轻轻就当上了高级副总裁,拥有各大航空公司的铂金会员。你没机会亲耳听到这些悼词,但是思考它可能会包含什么,会对自己想要过怎样的一生有重要影响。


回答了,然后呢?




好了,我们现在知道了这个问题有多么重要,我们不再担心回答这个问题会遭致误解,可是如果我们回答了却没能实现,该怎么办?

特别是在外界环境如此压抑又压迫的时代,不时袭来的无力感经常让人想要躺平,理想与使命变得遥不可及,“悼词美德”里那些我们希望包含其中的道德和精神,我们似乎也不敢奢望自己能够做到了。

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孤立的,不是靠个体就能独立完成的。我们需要一个由关系形成的坐标,在和他人的协作与创造中看见和重塑自己。我们的理想和使命总会和他人相关,我们的道德和精神也只有在和他人的关系中才会得以体现。

当下的环境和我们的状态恰恰更需要我们时不时地反思“你希望被后人记住的是什么”。思考这个问题不是在给自己做盖棺定论,而且对这个问题,我们在不同的阶段很可能会给出不同的回答。

真正重要的是,我们用自己的答案指引我们的生活,不断地校准我们持续进化成长的过程。用德鲁克的话说就是:“这个问题将引导你自我更新,并敦促你把自己看作另一个人,一个你想要成为的人。”

李开复当年曾给中国的大学生做过不少关于个人成长的演讲。其中一次他分享过自己经常使用的“报纸测试法”,就是当他难以做出抉择的时候,就会做一个思想实验,想象自己分别做出不同的抉择后第二天报纸上发布消息时会登出怎样的标题,自己的亲朋好友们看到了会作何感想,自己看到了又会作何感想。每每这个测试法都会让他摆脱迷障,做出最符合自己行为准则和价值观的抉择。

虽然没有提到“你希望被后人记住的是什么”这个问题,但是李开复用到的“报纸测试法”无疑正是把这个问题用于指导生活的一种具体实践。

很多人担心给出了答案却做不到,也是因为担心会被外界评判。其实,“你希望被后人记住的是什么”这个问题的英文原文是“What do you want to be remembered for?” ,其中并没有“后人”两个字。作为一个被动句,它天然地暗含着“被谁(by whom)记得”的问题。思考你希望“被谁”记住,和希望“被记住什么”同等重要,两者和在一起才构成了对这个问题的完整回答。

我在生活工作中做很多事情都可以做到自然而然,从心所欲,用很多朋友的话来说就是“松弛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不在意那些我不在意的人是怎么想的,怎么看待我和我做的事情。我只在意那些值得在意的人。我不追求让所有人满意,更不追求被所有人喜欢,但我追求努力不辜负我在意的那些人,我也信任他们不会因为我的一时一事而评判我。

我是不是还没有说过德鲁克是怎么回答那个问题的?要知道,德鲁克可是公认的管理学“大师中的大师”,一辈子名誉无数,著作等身。他自己会如何评价自己的一生呢?

我不知道德鲁克更年轻的时候是如何回答那个问题的,我只知道当他晚年被问起“你希望被后人记住的是什么”这个问题时,他的回答是:“我曾帮助过一些人取得成功。”

德鲁克的这个回答直接影响了我。对他的回答略加修改,便成了我的回答:“我曾支持过一些人取得他们想要的成功。”

修改的部分里,“支持”和“他们想要的”都强调了对方的主体性;而和德鲁克一致的是他对待个人所创造价值的一贯态度:只有改变了别人生活的东西才是值得被记住的。


找到自己的答案




那么,我们要如何找到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呢?

“群岛客”社群里有一个“一周一问”的活动,每一周都会有一位群岛伙伴轮流提出一个问题,其他人分别给出自己的回答。

其中一周的问题是:“你觉得自己的使命是什么?你是如何确定这就是你的人生使命的?”这个问题和“你希望被后人记住的是什么”有很大的相关性,而当时有一位伙伴的分享则很有典型性。我原文直录,分享如下:

这两天脑子有空的时候都在想,为什么回答这个问题我会有些阻碍,刚才突然想到了一个原因,“人生”和“使命”这种大命题,还有之前的“智慧”,都会让我心生压力。是不是我没有想过,或者我不具备呢?显然也不是的。

写到这里,我突然回想起很久以前和弟弟的一次聊天,大概是聊未来想做什么之类的话题。我说,自己没什么人生大目标,只想做个快乐自由的人,现状上上课、放假到处去玩一下挺好的。

聊着聊着不是总有“但是”嘛,当一串“但是”之后,弟弟说了句,“你好像有很多想做的事情啊”。那一刻,我呆滞住了,静默了几秒,低声的对自己说:“啊,不是吧?”

好像已经很习惯性压抑自己的“理想”,或者能做到更好的程度,为的是能让自己显得不要那么的突出。过去很害怕别人说我是艺术家,也讨厌别人说我是文艺青年,每次都会强调“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确实觉得自己就在做一个普通人该做的事情,活成一个普通人该有的样子。

直到有一次,一个美术培训机构的老板问了我一句话之后,我对“艺术家”免疫了。她说:“如果你到我的机构来,你愿意好好做一个老师吗?还是要坚持做一个艺术家?”

那一瞬间,我感觉到自己整个人都成了一个感叹号,克制的我反问她:“我从来没觉得自己在做艺术家啊,教艺术难道不是应该培养每个孩子、每个学生像艺术家一样思考?未来能有成为艺术家的可能性吗?”然后我自嘲了一句:“听你这么问我,看起来我确实是一位艺术家。”

当时不是碍于在场其他人的面子,我觉得我都要蹦起来请她走人。

上面的对话场景发生在疫情最难的一个时期,经过那次之后,我再也不想无谓的合作可能了,我要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那么,究竟什么是我的“使命”呢?

首先,一定要做个人,堂堂正正的普通人;

然后,做个艺术家吧,我觉得自己做得还不赖,有些小手艺,会生活。懂得生活在我心目中确实是最好的艺术行为;

最重要的“使命”,希望未来的自己能更好的支持人的成长、支持自己的成长,支持更多的人敢于通过行动实现梦想。这是“使命”,也是自己的“北极星”。

所以,我们该如何找到自己的答案呢?

它可以来自于审慎的理性思考,也可以来自于某种强烈的情感冲击——它可能是某种成功的高峰体验,让你每每想起都会兴奋不已跃跃再试;也可能是某种愤愤不平,想要去抗争,想要去改变。

无论如何,那一刻,你都找到了你使上命都想要去做的事情。祝贺你。

在今年新年伊始,群岛的公号上曾发过一条祝福,只有一句话:2024,愿我们敢于求知,勇于运用自己的理性。我想,或许我们还可以再加上一句祝福:我们希望被记住的是什么,我们希望被谁记住,愿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的答案。

更多「顾远及近」系列:

No. 11 我们为什么害怕完美?
No. 7 这个世界会好吗?
No. 4 什么是值得学习的?


 群岛大学


        教育创新是一条不容易走的路,我们希望通过记录并分享教育创新者在通往教育3.0过程中的观察、实践和思考,让读者从中获得前行的动力、思维的碰撞和实践的启发。


在群岛,我们共创学习之道

在群岛,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群岛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