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丞相祠堂忆往昔,锦观深处品三国!

武侯区地志办 方志武侯 2023-02-05


为贯彻落实成都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战略部署,助力“文创武侯“建设,成都市武侯区地方志办公室与四川交通广播联合共同推出历史文化系列专题节目《走进武侯》。

成都,在被称为“大地阶梯”的青藏高原东麓,山由此平缓下来,地平线拉直了城市的边界,这座城市用它得天独厚的温婉气韵编织出自己独特的城市慢调生活。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成都还是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而成都武侯祠就是人们心中最亮丽的成都名片。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200多年前,诗圣杜甫在游览武侯祠时,留下了千古名篇《蜀相》。杜甫借凭吊武侯祠,表达了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忠心辅佐两朝的赞颂以及对丞相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


诗前两联指古成都十景之一的閟宫古柏,描写了武侯祠春意盎然,一大片松柏如烟如黛,林间黄鹂歌鸣清脆,自由洒脱;后两联追忆武侯雄才忠心,鞠躬尽瘁,却留千古遗憾,“长使英雄泪满襟”。


全篇区区五十六字,淋漓展现了名垂千古的诸葛丞相生平,由景及人,由景仰回顾到感慨泪流,几度转折,雄浑悲壮,震撼人心。


成都武侯祠,肇始于公元222年修建刘备惠陵时,它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庙和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也是全国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评选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由三国历史遗迹区、三国文化体验区以及锦里民俗区三部分组成,享有“三国圣地”的美誉。


成都武侯祠(来源:成都武侯祠博物馆)


武侯祠坐北朝南,主体建筑为大门、二门、汉昭烈庙、过厅、武侯祠五重建筑,排列在从南到北的一条中轴线上,以刘备殿最高,建筑最为雄伟壮丽。祠内供奉有刘备、诸葛亮等蜀汉英雄塑像50尊。


据《三国志》记载,蜀汉先主刘备于公元223年病故白帝城之后,灵柩运回成都,下葬“惠陵”。按照汉制,有陵必有庙,所以在同时期,就有了汉昭烈庙诞生。1700年前,诸葛亮输给了曹魏,“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唱出了这个悲剧的主调。诸葛亮殿南面东西两廊的墙上嵌着岳飞草书的前后《出师表》,笔走龙蛇,倒海翻江,黑底白字在幽暗的廊中如长夜闪电,读着“临表涕零,不知所云”,读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看那墨痕如涕如泪,笔锋如枪如戟,仿佛听到了这两位忠臣良将遥隔900年的灵魂共鸣。


《出师表》(来源:武侯祠信息中心)


大约在公元500年前后南北朝时期,武侯祠从成都“少城”迁建于惠陵、汉昭烈庙旁。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明蜀献王朱椿到武侯祠朝拜,以“君臣宜为一体”为由,将惠陵、汉昭烈庙、武侯祠合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君臣合庙景象。


武侯祠惠陵神道(李玲 摄)


武侯祠馆内收藏有唐代以后的碑刻50余通,清代以后的匾额、楹联70余块,钟、鼓、鼎等古文物及字画数千件,三国文化典籍数万册。


碑刻50余通,尤以唐《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最为知名,人称“三绝碑”,位于大门内东侧,碑高3.67米,宽0.95米,厚0.25米,碑座龟形。碑文正书分序和铭两部分,22行,行约50字,字径4厘米。“三绝碑”修建于唐元和四年(809年),由唐宰相裴度撰文、著名书法家柳公绰(柳公权之兄)书,名匠鲁建刻字,因文章、书法、镌刻都极其精湛,世称“三绝碑”。


三绝碑


武侯祠馆内还有匾额楹联70余块(副),其中清人赵藩撰书的“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四海闻名。


攻心联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独特印记,更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武侯祠,一景、一物、一石、一木,无处不镌刻着成都根脉,蕴藏着天府记忆。蜀往今来,武侯祠一直都是成都人心中最清晰的城市标志。


煮一壶美酒,推杯换盏,何处论英雄!岁月更迭都是过客,何不来武侯祠听一听三国。盖世的英雄,千古的梦想。成都,让你拥有最美的生活!


方志武侯原创出品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武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