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武侯

其他

喜报!《武侯年鉴(2022)》获评“中国精品年鉴”

热烈祝贺《武侯年鉴(2022)》获评“中国精品年鉴”
2023年3月11日
其他

武侯祠大街——紧邻三国圣地武侯祠

为贯彻落实成都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战略部署,助力“国际商务高地·人文宜居武侯”建设,成都市武侯区地志办与四川交通广播共同推出历史文化系列专题节目《走进武侯》第三季。成都武侯祠大街,起于一环路南四段,止于浆洗街,长1823米,宽21米,建于1981年。武侯祠大街,顾名思义,因有成都武侯祠而得名。成都武侯祠,也称孔明庙、诸葛祠,是纪念诸葛亮的专祠。与其它诸葛亮专祠不同的是,它的范围内还包含了汉昭烈庙、三义庙、刘备的惠陵等。虽有这些庙堂,但仍以武侯祠为名,可见百姓对诸葛亮这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蜀汉丞相敬重之深。武侯祠大街(武侯区地志办提供)成都是何时有武侯祠呢?正史对此没有明确记载,但从各种典籍、文学作品中仍可见端倪。根据宋祝穆《方舆胜览》记载,武侯庙“在府西北二里今为乘烟观……李雄称王始为庙于少城内,桓温平蜀,夷少城,独存孔明庙”。由此可知,李雄于公元304年在成都称王,则所建孔明庙的时间应在西晋末东晋初,位置在当时的少城内。公元760年,杜甫曾春游武侯祠,留下流传千年的名句“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由此得知,在唐代,武侯祠已位于锦官城外。明初,蜀献王朱椿对武侯祠、昭烈庙进行了全面的修缮和整合,将原来武侯祠的诸葛亮像移入汉昭烈庙,由原来毗邻的一祠、一庙,变成了君臣合祀的格局。康熙年间,清政府恢复重建成都时对武侯祠进行调整,形成如今的基本格局。成都武侯祠大门(武侯区地志办提供)武侯祠有上千年的历史,然而武侯祠大街的历史却很短,它是由老车站街、新车站街、南郊路、澄清街、川藏公路初始段等几段道路逐渐演变形成。南郊路是一条新街,因地处南郊公园附近而得名。南郊公园原为民国时修建的纪念川军抗战将领刘湘的墓园,后成为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的文化体验区。川藏公路初始段,也就是武侯祠大门至高升桥路段,它是一条古老驿路,旧时统称通藏大道。至唐宋,这条路开始向西伸入吐蕃地区,成为朝廷与吐蕃之间交往的通道,蜀地茶叶和蜀锦由此道运往吐蕃换取马匹,诞生了著名的茶马贸易。明清时期,此路更是汉藏两地沟通的交通要道。1968年,这几段路连同原桥南正街、原浆洗上街的一小段曾被更名为解放路南路。1981年,解放南路中的原南郊路、老车站街、新车站街、澄清街和川藏公路初始段四街一路段合并被命名为武侯祠大街。20世纪90年代起,武侯区将武侯祠大街两侧改建为仿古建筑,并在街口修建了标志性建筑——仿汉阙立柱,武侯祠大街逐渐有了今天独具特色的雏形。2012年,武侯区对武侯祠大街实施外立面整治,通过对其背景文脉的梳理,将街道按“千秋序曲”“蜀汉礼仪”“万里古道”三个部分进行打造,使其风貌与区域历史文化相辅相成,贯通古今。方志武侯原创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武侯“方志武侯”微信公众号长期征稿启事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武侯、成都乃至四川历史文化底蕴,“方志武侯”微信公众号现面向全社会长期征稿。投稿范围:以展示天府文化,宣传武侯地情为主。投稿要求:1.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每篇文章字数最好在2000字以内,鼓励配原创图片。2.原创文章标注原创;编辑整理类文章标注资料来源。来文注明作者姓名、联系方式等以便联系。投稿方式:电子邮箱:2909054516@qq.com联系电话:028-85042167
2021年10月2日
其他

九眼桥,从古至今浸润着成都人的生活

为贯彻落实成都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战略部署,助力“文创武侯“建设,成都市武侯区地方志办公室与四川交通广播共同推出历史文化系列专题节目《走进武侯》。在老成都,有一座九眼桥,它横跨于城市东南角,府河南河汇合后的下游河面上。九眼桥,古名洪济桥,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是一座石栏杆、石桥面的大拱桥。明天启年间维修时,更名为“锁江桥”,有“锁镇江水”之意。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总督李世杰补修时,取“为洞者九”之意,更名为“九眼桥”。乾隆五十五年加以重修后又经历了两百多年,风貌依旧。据《华阳县志》记载,明万历年间,余一龙任四川布政使,见南河和府河在城东南汇合后,水势增大,而这里是水陆交通要道,过往行人车马络绎不绝,渡河十分不便,尤其夏秋雨季,河水暴涨,行人更是受阻而望河兴叹,当地民众及过往商贾都期盼修桥。于是,余一龙禀报蜀王,倡议建桥。在余一龙的倡议下,成都及附近州邑百姓捐款捐物,明蜀王捐千金,官员们也捐了俸钱。建桥工程由承奉司鹏荣监理,鹏荣早晚吃住在工地,与工匠们同甘共苦。几个月之后,先在南岸建成回澜塔,十分辉煌壮观。因修桥工程浩大,耗费巨大,有人对修桥工程有所动摇,但蜀王不为所动,坚令抓紧督造。鹏荣因劳累过度,不幸病死任上,后由其弟鹏恺及宁廷鸾、翟升等继续督造,经过四年辛苦劳作,桥最终建成。回澜塔与回澜寺图(来源:清嘉庆《华阳县志》)为铭记建桥之功,蜀王请曾任礼部尚书的李长春撰写新修桥塔碑记:“为洞者九,纵四十丈,衡四十尺。远而望之,虹舒电拖,霞结云构,若跨碧落而太空为斗;俯而瞰之,飙涌涛舂,鲸飞鲵走,若驾溟渤而拒浸为溜。”远望之,河面水雾缭绕飞虹凌驾,九眼桥就像斗星横跨碧空;俯观之,水面波翻浪滚,鱼跃鹭飞,站在桥上犹如腾云驾雾在怒涛之上,气势磅礴。“桥似弯弓塔似箭,一箭射到金銮殿”。在这首成都民谣中,弯弓似的桥,就是指九眼桥。古代诗人喜欢用“长虹卧波”来形容江河上美丽的长桥,但如果用来形容九眼桥,则不够恰当,因为它太长,桥拱又多,拱高的弧度大,恰如一张弯弓。至于塔,便是与桥同时修建的回澜塔,每当阳光初照,矗立锦江岸边,临近九眼桥的回澜塔、合江亭与弯弓似的桥相映成趣,成为古时成都一景。1908年的九眼桥(武侯区地志办提供)成都民间有很多关于九眼桥的传说,有张献忠“桥是弯弓塔是箭”的传说;有八仙之一的铁拐李从九眼桥上升天,在一块红沙石板上留下脚印的传说;有中间最高处的桥洞下面是“海眼”,可通大海的传说;有十兄弟弃恶从善背人过河等传说。这些传说都证明了九眼桥在成都历史上极具知名度,并被成都人所喜爱。20世纪50年代以前,九眼桥一带一直是热闹的水码头,从水路出成都下重庆,须从这里搭船启程,而从外地水路运来的货物,也须在这里上岸。一直到70年代,桥下都还有临水的客栈,门前的石桩留着一圈圈拴船缆的凹痕。桥南,沿江一条木板老街,拥挤着小饭馆、干杂店、肉铺子、书铺子、电影院和川流不息的人群。九眼桥新貌(武侯区建设局提供)如今的九眼桥是成都夜文化的标志之一,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这里就是一片灯红酒绿。走过这座桥,可以触探成都绵延千年的脉搏,可以聆听蓉城悠长恒久的呼吸。一座桥,就是一座城横跨岁月长河的实物坐标,那一端,有着咿呀学语的童年,这一边,连着拄杖蹒跚的老年;那一端,诉说着故乡与回忆,这一边,呼唤着远方与未来……「往
2019年11月15日
其他

走过万里桥,相遇在武侯

为贯彻落实成都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战略部署,助力“文创武侯“建设,成都市武侯区地方志办公室与四川交通广播共同推出历史文化系列专题节目《走进武侯》。成都,江众桥多,绚丽多彩,人文蔚起,留下许多胜迹。万里桥,位于成都市老南门,又被称为老南门大桥,跨南河,与武侯祠毗邻,为历史名桥。不同的历史名人,不同的物产,春夏秋冬各有特色的秀丽景色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成都万里桥这一独特的风景线。万里桥见证着成都的落寞和繁荣,成为成都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郫江、检江的开通使水患横行的成都平原成为鱼米之乡,又方便了水运,给成都带来了繁荣。秦昭王年间,蜀郡守李冰于二江之上应天上七星建七桥,合称“七星桥”。七桥之首名叫“长星桥”,为七孔石板桥,因桥下有一眼笃泉,所以又叫“笃泉桥”。三国时期,蜀国费祎出使东吴前,诸葛亮来到这里为他送行,费祎对诸葛亮说:“万里之行,始于此矣!”后“长星桥”改名为万里桥。万里桥建成后,不仅成为连接城南的重要陆路通道,更以锦江首个船舶码头闻名于世。江渚桥头,舟船集泊,车马奔腾,华楼奇货若山,旅客商贾如云,为一方水陆辐辏之地。名贤仕士,以此为折柳饯行之佳处;文人墨客,多有尽情抒写吟咏之作。“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唐代诗人张籍的《成都曲》即为其中佳作。万里桥建成至今,因久经风雨侵蚀,或遇战乱损毁,历经多次维修改造。北宋乾德至开宝元年间,曾任西川转运使和荆南剑南水陆发运使的沈义伦,和后来的转运使赵开主持修筑排灌分水工程,对万里桥进行了重大改造,建为石墩五孔木梁平桥,并在桥上用木料修建桥廊,廊上盖瓦,成为廊桥,极为壮观。明末清初,四川长年战乱,成都倍受战争之苦,号称“扬一益二”的名都成为一片废墟,万里桥也遭到不幸。后清政府开展大规模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重建破败的成都,以期恢复和发展生产。兴修贡院,复修城墙,疏浚府南河,修复残破桥梁,万里桥也得到重建。康熙五年(1666年),四川巡抚张德地及其同僚,率府县官吏捐俸重修,题其额为“武侯饯费祎处”,知府冀应熊书“万里桥”刻石于旁。乾隆年间,经四川总督李世杰改建为七孔石拱桥。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四川总督赵尔丰拓宽通藏大道,同时改建万里桥,加长引道,建为七孔石拱桥,桥长20丈,桥宽3丈余,建石桥护栏。桥上有集市,通车马行人,俗称南门大桥。民国28年(1939年),下游建成新南门大桥,万里桥改俗称为老南门大桥。20世纪80年代以前,成都市多次对老南门大桥进行维修和改造。1988年4月,成都市政交通部门利用该桥的桥墩,在紧靠下游一侧加设人行附桥,分流行人和人力车。1995年拆除老南门大桥,在原址上修建了一座宽阔的混凝土大桥。2003年,在原改建成的单孔钢筋水泥大桥上加修了一座高架桥。20世纪40年代的万里桥(建川博物馆提供)“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随着社会的变迁,经济的发展,经过了成都人民多次维修和改造,万里桥历经风雨,如今面貌一新,与桥东锦江北岸滨江公园,交相辉映。老南门大桥新颜(武侯区地志办提供)万里桥,这座古老的桥梁,历经了蜀地的历史巨变,凝结着成都人2000多年的烟火气息。桥的一头,武侯祠静静地立在那里,看青石板变成水泥路,听马蹄声变成汽笛鸣。不变的,却是过桥人或匆忙或闲适的脚步,各自的心情和怀揣的梦想。「往
2019年11月11日
其他

望江楼,品诗采赏竹韵的传统文化打卡地

为贯彻落实成都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战略部署,助力“文创武侯“建设,成都市武侯区地方志办公室与四川交通广播共同推出历史文化系列专题节目《走进武侯》。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成都市区东南锦江西岸的望江楼,是清代光绪年间,为纪念唐代女诗人薛涛而建。在古代,望江楼是进出成都的必经之路,江楼送客,锦江行舟。于是在无数人的记忆里,望江楼就是成都,成都就是望江楼,望江楼以充满温馨的人文记忆而镌刻在历史中。如今的望江楼已成为成都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望江楼(武侯区地志办提供)作为我国九大名楼之一,望江楼其实只是人们通俗的叫法,其原名为“崇丽阁”。崇丽阁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全木结构,高27.9米,造型以雄浑华丽著称,楼分四层,下两层四方,上两层八角攒尖,层层收分,挺拔入云,装饰上融西蜀诸多庙宇楼阁之精华,构思巧妙,造型独特。阁名取自晋代文学家左思《蜀都赋》中“既丽且崇,实号成都”之句。据史料记载,崇丽阁的前身是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余一龙所建的回澜塔,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毁于战乱后,蜀中文风一直不振,遂修建此楼以振文风。在楼成后的首次科举考试中,四川出了12名进士,此后又出了清代四川第一位状元骆成骧。因此望江楼成为蜀中学子的文运盛地,参拜之人络绎不绝,以求学业有成,前程似锦。崇丽阁不仅造型华美而且名联众多,天下名楼必有名联相称,此言不虚也。崇丽阁内诗词楹联大多怀念薛涛,此外还有不少咏叹蜀中万里江山、千古人物。其中钟云舫所撰写的长联,为全国第六长联,联长212字,气势恢宏,词意豪迈。望江楼跟唐代才女薛涛结下了难解的缘分,处处可见与薛涛有关联的景点。薛涛井,旧名玉女津,位于崇丽阁南面。薛涛井(武侯区新闻中心提供)薛涛寄情于诗,钟情于同样才华横溢的诗人元稹。而濯锦楼,便是后人为纪念薛涛于锦江上送别元稹所建。濯锦楼与锦江平行,形似船舫。楼名源于锦江,因汉代成都的织锦户常于江中濯锦,故名锦江。薛涛一生爱竹,常以竹子“苍苍劲节奇,虚心能自持”的品德来激励自己,所以后人便搜集世界上的各类名竹在园内种植。如今的望江楼公园已成为全国竹子品种最多、面积最大的竹类公园,也被人们称为“锦城竹园”或者“竹子公园”。目前望江楼公园内有竹30个属270个品种4296丛,其中不乏名贵竹种。园区翠竹纤纤丛立,姿态万千,各有妙趣,如粉箪竹、人面竹、佛肚竹、鸡爪竹等,各逞姿态又和谐相处,或互抱成丛,或交织成廊,步入园中,便可见幽篁森森,翠筠拂拂。望江楼公园中竹林幽幽(武侯区地志办提供)不仅如此,望江楼公园中的“竹文化陈列馆”展示了能工巧匠用各种手法制作出形态各异的竹工艺品,可谓精品云集。用厚竹板雕刻而成的竹浮雕《老成都》,堪称竹雕中的“清明上河图”;《长发罗汉》等竹根雕采用“随类赋形”进行构思;《百寿图》等竹编工艺品更是让人回味无穷。竹工艺鸟笼是陈列馆的“镇馆之宝”,采用百年老斑竹精雕而成,以浅浮雕、深浮雕、圆雕、透雕等工艺通体雕刻了人物、花卉图案,堪称鬼斧神工。竹文化陈列馆(来源:成都望江楼公园官网)自1992年开始,望江楼公园已举办了23届竹文化节。每届都有不同的主题,旨在进一步弘扬中国历史悠久的竹文化传统,推动竹产业经济发展。竹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四川是久负盛名的竹文化大省,宜宾蜀南竹海享誉全国,青神竹编文化底蕴深厚,成都竹文化节更是竹文化的盛宴,让游客们体验竹文化、认知竹文化和传承竹文化。望江楼公园(武侯区地志办提供)如今的望江楼已是成都旅游胜地,来此参观旅游的中外游人络绎不绝,在这里登临江楼看云卷云舒,望锦江水观白鹭齐飞,参观薛涛纪念馆,凭吊女诗人,品诗采赏竹韵。「往
2019年11月8日
其他

钟声荷韵,镌刻华西坝最珍贵的回忆

为贯彻落实成都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战略部署,助力“文创武侯“建设,成都市武侯区地方志办公室与四川交通广播共同推出历史文化系列专题节目《走进武侯》。华西坝作为成都中西文化交融的现代地标,一直是成都人的骄傲。钟楼是华西坝的标志性建筑,曾经作为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中成都的标志,给人们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那浑厚悠扬的钟声、四季迥异的荷花池化作时代的符号,镌刻于华西坝的每个角落。钟楼建于1926年,由美国人柯里斯捐助,故又名柯里斯纪念楼。钟楼高24米,造型中西合璧,古朴优雅。中式塔楼点缀神兽,塔基厚重,飞檐纤秀,四角攒尖顶更加突出,带有哥特式建筑风格。钟楼上的钟由机械系统和大钟组成。机械部分又由两个系统组成,一是与四周墙面相一致的显时钟,人们从远处就可以看到;二是与走时相一致,定时撞击大钟的报时系统。撞击的大钟由美国纽约梅尼利制钟公司1924年专为华西所造。每到整点,钟声悠扬,几点钟即敲响几次,后又重复,钟声可传到十几里之外,当真是“渺渺钟声出远方,依依林影万鸦藏”。20世纪30年代的钟楼(武侯区地志办提供)从钟楼上俯视,南北方为荷花池,最早仅是水塘湿地。居住在华西坝的老人回忆,1932年荷花池建成,四周种了16株银杏,两株间夹一笼竹,如凤尾竹、观音竹,心灵手巧的花匠把它修剪成球形。钟楼后方种4笼大琴丝竹,何时栽种荷花没有记载,但1944年四川大学来函索要荷花的优良品种,说明之前已栽种多年。经过多年修建完善,钟楼巨大的白色钟面与青砖、黛瓦、红窗、翼角、拱门浑然一体,与蓝天白云倒映于碧波荷塘中。钟声报晓后,鸟鸣声与朗朗读书声交织在一起,晨练的男女,迎着朝阳,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以旺盛的精力投入一天的生活;月色朦胧,有情人总在池边喃喃细语,海誓山盟,诉说衷情。当时,钟声也是基督文化的符号,每逢圣诞节平安夜,基督徒们总会围绕着钟塔,合唱赞美诗,聆听钟声带来的平安与快乐。改建后的钟楼(武侯区地志办提供)抗战胜利后,1946年参加入学考试的学生猛增,华西协合大学国文试题中的作文题目便是《华西坝的钟声》,可惜现在已经很难找到这些试卷。华西人总是情系钟楼荷塘,在校期间都曾在钟楼、荷塘前留影,离校后无论多久多远,都难以忘怀。师生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传播钟楼的美丽风情。清末民初的成都五老七贤之一,华西协合大学的国学教授林山腴先生,曾为钟楼题联曰:“念念密移,古今一瞬;隆隆者灭,天地孰长。”钟楼与荷花(望江街道办事处提供)现在,华西钟楼前的鸳鸯桥、荷塘等也吸引了不少摄影爱好者。春天银杏吐新芽、池水清浅、翠鸟捕鱼等都是他们捕捉的珍贵瞬间;夏日水波荡漾,鱼翔浅底,婆娑莲叶无穷碧,颜色各异的荷花随风摆动,百态拥千姿,清香扑面来,挥洒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金秋天朗气清,银杏金黄耀眼,微风吹拂,飘飘洒落,甚是迷人;寒冬暖阳高照,或雪压丛竹,又别有一番情趣,正是摄影、写生的最佳时节。不少到这里的游客也感叹不已:“半月形的池塘造型,特别而完美;既有荷花荷叶的幽香,又有浓郁的森林氛围,晚霞或月光从钟楼照射下来,美轮美奂。再看到拍摄翠鸟,婚纱照、写生的人,你就会感受到成都人生活的雅趣。”钟楼秋景(来源:四川大学官网)随着岁月的流逝,如今钟楼、荷塘依旧,大钟却已装箱封存,钟声再难响起,我们只能听到在华西协合大学校友中广为传播的钟楼歌曲《钟声如梦》,传承着情牵梦绕的难舍情怀。微风渐起,耳边乐曲轻扬:“在那,在那遥远的夏夜,满塘荷莲金桂摇曳,青青依偎花丛中,绕着红楼多少回,我们在此牵手,心中绽放玫瑰……”方志武侯原创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武侯
2019年11月4日
其他

华西坝,独具特色的成都历史文化地标

为贯彻落实成都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战略部署,助力“文创武侯“建设,成都市武侯区地方志办公室与四川交通广播共同推出历史文化系列专题节目《走进武侯》。很多人都知道成都最具代表性的商业繁华之地——春熙路,但却鲜有人知道春熙路的格局是依照华西坝的格局来营造的。成都学者流沙河先生曾说过:“要研究晚清的成都,得去宽窄巷子,要领略民国时候的成都风情,得到华西坝。”华西坝是成都千年历史长河中一个优美的符号,是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与时尚的科技活力气息完美交融的历史文化地标。这里曾为五代时孟蜀后花园、明代蜀王府花园;历史上曾有梅林、花海、古城、锦江、古桥交相辉映,风光迤逦,吸引众多文人墨客吟诗赋词。酷爱梅花的陆游曾留有绝句:“蜀王小苑旧池台,江北江南万树梅。只怪朝来歌吹闹,园官已报五分开。”华西坝(武侯区地志办提供)华西坝古朴典雅,融合了中西方建筑特色,开“中西合璧”建筑之先河。优美的景色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远近闻名,钟楼映月、鸳鸯小桥、三台点兵、对牛弹琴、孤岛天堂、柳塘压雪、后坝洋坟、青春小岛等坝上八景更是赫赫有名。青砖黛瓦,画栋雕梁,流檐飞角,点缀着远古神兽、怪鸟,纷纷飘逸着典雅古朴的东方神韵;西式风格的楼基、墙柱、门窗、钟楼、浮雕装饰、拱顶壁炉等,处处散发着浓郁古雅的异国情调。国学大师吴宓称赞华西坝“神州文化系,颐养好园林”。华西坝老建筑群一角(四川大学宣传部提供)当时的人,用“海上”代指“上海”,用“湖上”代指杭州,而代指成都的则称之为“坝上”,可见华西坝在国内的知名度。华西坝上有中国西部现代医学的摇篮——华西协合大学。抗战时期,为使友校不致停办、学子不致辍学,华西协合大学敞开心扉迎接友校和逃难的师生,与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齐鲁大学、燕京大学在华西坝联合办学,人们习惯称这一时期为抗战“五大学联合时期”。吴宓曾为联合办学撰写了一副对联:“众志成诚天回玉垒,一心问道铁扣珠门。”联合办学期间学术繁荣,内迁高校得到保存和发展,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抗战期间五大学校长聚会(武侯区地志办提供)浅草平场广陌通,小渠高柳思无穷。雷奔乍过浮香雾,电笑微闻送晚风。酒困不妨胡舞乱,花娇弥觉汉妆浓。谁知万国同欢地,却在山河破碎中。这是国学大师陈寅恪咏叹华西坝的诗。1943年,陈寅恪受聘为燕京大学教授和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携家人走过万水千山,来到华西坝。这位被北京大学校长傅斯年誉为“三百年来第一人”的大师让“五大学”的师生欢欣鼓舞。直到1945年9月抗战胜利后,才远走英伦治疗眼疾,他在成都生活了一年零九个月,华西坝是他眼中最后的光明。抗战胜利后,内迁高校陆续返迁,四校联合撰写了《五大学联合办学纪念碑文》:“抗战军兴,全国移动。华西协合大学张校长凌高博士虑敌摧残我教育,奴化我青年,因驰书基督教各友校迁蓉,毋使弦歌中辍。其卓识宏谋固已超出寻常,使人感激而景仰之矣……”以纪念华西坝难忘的岁月。华西协合大学以独立自由的内涵、管理新颖的教育、先进发达的科研、居亚洲首位的口腔医学等,使华西坝成为璀璨的高等教育中心。华西坝兼容并蓄,包容了外来文化在这里生根、绽放,成为连接中西文明的纽带之一。来自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友人在这片沃土上传播先进的西方文明,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他们的这种情结甚至在后代身上得到了传承。来自加拿大的饶和美夫妇在中国的近30年间,始终无私奉献中国的教育事业,推动了四川教育的发展,他们的这份拳拳爱心无形之中也培养了他们的儿女对华西坝的深厚感情。其女伊莎白与丈夫柯鲁克在1948年到石家庄西部南海山村的外事学校开始数十年的外教生涯,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外语人才。2019年9月29日,为表彰伊莎白为中国英语教育事业和对外友好交流作出的杰出贡献,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其颁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伊莎白与儿子在一起,回忆华西坝往事(武侯区地志办提供)岁月如烟,华西坝的美好记忆已深深地印在成都人的心中。华西坝在发展医学科技事业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历程中,铸刻了华西坝印记的披荆斩棘的创业创新精神、中西协合的和谐包容精神、团结奋进的爱国为民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方志武侯原创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武侯
2019年11月1日
其他

赏楹联,道不尽的武侯故事

为贯彻落实成都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战略部署,助力“文创武侯“建设,成都市武侯区地方志办公室与四川交通广播联合共同推出历史文化系列专题节目《走进武侯》。楹联,也称对联、楹贴,俗称对子,深受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喜爱,被誉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瑰宝。春节时,家家户户张贴的春联,便是楹联的一种表现形式。史料记载,对联最早出现在三国时代。成都武侯祠、望江楼公园等名胜是历代名家楹联荟萃之地,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较高的艺术价值。勤王事大好儿孙,三世忠贞,史笔犹褒陈庶子;出师表惊人文字,千秋涕泪,墨痕同溅岳将军。此为诸葛亮殿联,联词中所说三世忠贞,是指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其子诸葛瞻“外不负国,内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蜀汉后期,与魏国大将邓艾在绵竹交战,战败阵亡,时年三十七岁;其孙诸葛尚也在绵竹保卫战中阵亡,当时仅为弱冠之年。因此,陈寿著史时称诸葛一家三世忠贞。相传,南宋名将岳飞曾路过南阳武侯祠而拜谒,深夜秉烛,细观墙壁间历代圣贤所赞诸葛亮的诗赋及石刻二表,不觉肃然起敬、泪如雨下,铺纸泼墨,挥泪书写《出师表》。刘旦宅《诸葛亮像》(来源: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官网)武侯祠中还有一副极具知名度的楹联,不仅被历代文人墨客所称道,而且得到了伟人的赞赏,这就是那副有名的“攻心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副楹联是时任四川盐茶使的赵藩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所撰。上联关键点是“攻心”。指诸葛亮治蜀及用兵战略,意思是说,如果能使对方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的力量远远不及,使他不战或不敢战,心悦诚服,那么以后就不致再谋反叛乱。最为经典的“攻心”典故,当然是我们所熟知的诸葛亮“七擒孟获而七纵”。在《孙子兵法》中也有“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之策略。下联关键点是“审势”。如果不审时度势,那么无论政令宽严,都将出问题,治理四川一定要深思此要义。入蜀后,刘备主要忙于对外征伐,治国理政和解决治蜀难题由诸葛亮完成。诸葛亮治国刑礼并重,既主张“治世以大德”,用教化去改变社会风气,用法治去拨乱趋正。他认为施政治国的措施、律令必须依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才能实现整治秩序和安定社会的目标。攻心联(来源: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官网)因此,诸葛亮作《答法正书》,向法正,也是向世人宣告了他坚决审时度势、以法治蜀的态度。他亲自与法正、李严等制订了蜀汉律法,颁布施行。诸葛亮为了整顿吏治,“作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皆有条章”,详细申明了官吏们必须遵循的法纪禁令:哪些是必须做的;哪些是应当警戒自己谨慎从事的;哪些是“恐”“惧”的,坚决不应该做的。诸葛亮厉行法治,威慑了那些目无法纪的益州豪强,彻底改变他们专权自恣、为所欲为的局面,豪强仗势欺凌百姓的现象基本绝迹。诸葛亮以法治蜀,也针对普通民众,包括防止民众逃避赋役和镇压农民反抗等。三国时期,曹魏地域内发生了24次农民起义,东吴地域内发生了23次农民起义,而蜀汉地域内仅有3次,说明了蜀汉社会秩序安定,百姓安居乐业。1958年,毛泽东在成都会议期间,曾莅临武侯祠视察,驻足“攻心联”前沉思良久,反复琢磨联词的微言大义,并要求主政四川的官员,到了成都要到武侯祠,到武侯祠要看赵藩写的对联,看过后要记住。后来到这里视察的邓小平,也称赞赵藩的联词写得好,富有哲理。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一字一音皆是汉语魅力;意境悠远,饱富哲理,百读不厌,一笔一画尽道人世沧桑。赏楹联,品历史,看今朝,武侯故事千古流芳。方志武侯原创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武侯
2019年10月28日
其他

丞相祠堂忆往昔,锦观深处品三国!

为贯彻落实成都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战略部署,助力“文创武侯“建设,成都市武侯区地方志办公室与四川交通广播联合共同推出历史文化系列专题节目《走进武侯》。成都,在被称为“大地阶梯”的青藏高原东麓,山由此平缓下来,地平线拉直了城市的边界,这座城市用它得天独厚的温婉气韵编织出自己独特的城市慢调生活。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成都还是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而成都武侯祠就是人们心中最亮丽的成都名片。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1200多年前,诗圣杜甫在游览武侯祠时,留下了千古名篇《蜀相》。杜甫借凭吊武侯祠,表达了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忠心辅佐两朝的赞颂以及对丞相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诗前两联指古成都十景之一的閟宫古柏,描写了武侯祠春意盎然,一大片松柏如烟如黛,林间黄鹂歌鸣清脆,自由洒脱;后两联追忆武侯雄才忠心,鞠躬尽瘁,却留千古遗憾,“长使英雄泪满襟”。全篇区区五十六字,淋漓展现了名垂千古的诸葛丞相生平,由景及人,由景仰回顾到感慨泪流,几度转折,雄浑悲壮,震撼人心。成都武侯祠,肇始于公元222年修建刘备惠陵时,它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庙和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也是全国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评选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由三国历史遗迹区、三国文化体验区以及锦里民俗区三部分组成,享有“三国圣地”的美誉。成都武侯祠(来源: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武侯祠坐北朝南,主体建筑为大门、二门、汉昭烈庙、过厅、武侯祠五重建筑,排列在从南到北的一条中轴线上,以刘备殿最高,建筑最为雄伟壮丽。祠内供奉有刘备、诸葛亮等蜀汉英雄塑像50尊。据《三国志》记载,蜀汉先主刘备于公元223年病故白帝城之后,灵柩运回成都,下葬“惠陵”。按照汉制,有陵必有庙,所以在同时期,就有了汉昭烈庙诞生。1700年前,诸葛亮输给了曹魏,“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唱出了这个悲剧的主调。诸葛亮殿南面东西两廊的墙上嵌着岳飞草书的前后《出师表》,笔走龙蛇,倒海翻江,黑底白字在幽暗的廊中如长夜闪电,读着“临表涕零,不知所云”,读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看那墨痕如涕如泪,笔锋如枪如戟,仿佛听到了这两位忠臣良将遥隔900年的灵魂共鸣。《出师表》(来源:武侯祠信息中心)大约在公元500年前后南北朝时期,武侯祠从成都“少城”迁建于惠陵、汉昭烈庙旁。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明蜀献王朱椿到武侯祠朝拜,以“君臣宜为一体”为由,将惠陵、汉昭烈庙、武侯祠合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君臣合庙景象。武侯祠惠陵神道(李玲
2019年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