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赏楹联,道不尽的武侯故事

武侯区地志办 方志武侯 2023-02-05


为贯彻落实成都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战略部署,助力“文创武侯“建设,成都市武侯区地方志办公室与四川交通广播联合共同推出历史文化系列专题节目《走进武侯》。

楹联,也称对联、楹贴,俗称对子,深受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喜爱,被誉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瑰宝。春节时,家家户户张贴的春联,便是楹联的一种表现形式。史料记载,对联最早出现在三国时代。成都武侯祠、望江楼公园等名胜是历代名家楹联荟萃之地,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勤王事大好儿孙,三世忠贞,史笔犹褒陈庶子;

出师表惊人文字,千秋涕泪,墨痕同溅岳将军。


此为诸葛亮殿联,联词中所说三世忠贞,是指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其子诸葛瞻“外不负国,内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蜀汉后期,与魏国大将邓艾在绵竹交战,战败阵亡,时年三十七岁;其孙诸葛尚也在绵竹保卫战中阵亡,当时仅为弱冠之年。因此,陈寿著史时称诸葛一家三世忠贞。相传,南宋名将岳飞曾路过南阳武侯祠而拜谒,深夜秉烛,细观墙壁间历代圣贤所赞诸葛亮的诗赋及石刻二表,不觉肃然起敬、泪如雨下,铺纸泼墨,挥泪书写《出师表》。


刘旦宅《诸葛亮像》(来源: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官网)


武侯祠中还有一副极具知名度的楹联,不仅被历代文人墨客所称道,而且得到了伟人的赞赏这就是那副有名的“攻心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副楹联是时任四川盐茶使的赵藩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所撰。上联关键点是“攻心”。指诸葛亮治蜀及用兵战略,意思是说,如果能使对方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的力量远远不及,使他不战或不敢战,心悦诚服,那么以后就不致再谋反叛乱。最为经典的“攻心”典故,当然是我们所熟知的诸葛亮“七擒孟获而七纵”。在《孙子兵法》中也有“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之策略。


下联关键点是“审势”。如果不审时度势,那么无论政令宽严,都将出问题,治理四川一定要深思此要义。入蜀后,刘备主要忙于对外征伐,治国理政和解决治蜀难题由诸葛亮完成。诸葛亮治国刑礼并重,既主张“治世以大德”,用教化去改变社会风气,用法治去拨乱趋正。他认为施政治国的措施、律令必须依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才能实现整治秩序和安定社会的目标。


攻心联(来源: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官网)


因此,诸葛亮作《答法正书》,向法正,也是向世人宣告了他坚决审时度势、以法治蜀的态度。他亲自与法正、李严等制订了蜀汉律法,颁布施行。诸葛亮为了整顿吏治,“作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皆有条章”,详细申明了官吏们必须遵循的法纪禁令:哪些是必须做的;哪些是应当警戒自己谨慎从事的;哪些是“恐”“惧”的,坚决不应该做的。诸葛亮厉行法治,威慑了那些目无法纪的益州豪强,彻底改变他们专权自恣、为所欲为的局面,豪强仗势欺凌百姓的现象基本绝迹。


诸葛亮以法治蜀,也针对普通民众,包括防止民众逃避赋役和镇压农民反抗等。三国时期,曹魏地域内发生了24次农民起义,东吴地域内发生了23次农民起义,而蜀汉地域内仅有3次,说明了蜀汉社会秩序安定,百姓安居乐业。


1958年,毛泽东在成都会议期间,曾莅临武侯祠视察,驻足“攻心联”前沉思良久,反复琢磨联词的微言大义,并要求主政四川的官员,到了成都要到武侯祠,到武侯祠要看赵藩写的对联,看过后要记住。后来到这里视察的邓小平,也称赞赵藩的联词写得好,富有哲理。


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一字一音皆是汉语魅力;意境悠远,饱富哲理,百读不厌,一笔一画尽道人世沧桑。赏楹联,品历史,看今朝,武侯故事千古流芳。




方志武侯原创出品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武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